三十而立,怎么立

孔子说“三十而立”,而这个“立”立的是什么,恐怕大多数三十岁的人都不会太清楚,那从这句话的出处来看,《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学”可以理解为学圣人之道,学天理之道,孔子十五岁时有“志于学”,至三十岁时而立,经过这十五年的学道,孔子终于有所成就,觉得自己“而立”了,终于从混沌的世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觉得自己可以做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间,而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可以自己独立做决定,这便是“立”的意思了。

放在现实的环境里,恐怕就不是决定“今天中午外卖吃个啥”这样的选择了,而可能是“这份工作要不要去”,“这段感情还要不要维持下去”这样的问题了,毕竟这些决定背后涉及的影响面太大。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出选择呢,其实孔子在这里也说了,“志于学”嘛,学圣人之道,从古圣贤先的总结里汲取知识,投射到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认知,结合个人的处境做出选择。

而学圣人之道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不能指望有朝一日会心一悟,变得通透了,只有不断阅读经典著作,同时在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提炼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出来,才算有所成就。而其根本就在于最初时的“志”了,志有长短,有的人一时热血上头,发奋要勤学苦读,可三天后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有的人却可以持之以恒,做到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地步。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就只有时时勉励自己了。

有了“志”的基础,再加上“学”的方法,做到“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