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费不到港八大一半,赚的和名校毕业生一样多!树仁大学性价比真高!
已毕业几年的我,再来写这一篇母校回顾,内心也有了更多的感慨。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香港的大学,除了常说的八大院校,还有几所不那么知名的学校。
而我的母校,便是其一,位于港岛的另一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
我最开始了解到这所学校,还是在离高考只剩下两三个月的时候。
家里人为了给我多准备一条升学之路(主要是他们怕我在大考中发挥失常,中考是前车之鉴),经人介绍,帮我报考了几所香港的大学。
这几所香港的学校还要求,在高考后分数出来前的那段时间里,去参加线下的笔试和面试。
等高考分数出来后,再综合考虑发放录取通知书。
整体来说,身处高考人数大省的我,觉得录取难度比985和211大学低了不少。
在身边同学忙着填志愿的时候,我就有收到几个香港这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了。
当然,我也有认真做功课,并在志愿系统里填报内地这边的学校和专业。
因此,我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两条截然不同的升学道路,带我通往的方向。
毕竟我高考也的确没考好,即便能去重点大学,但已与211大学无缘,更别提985了。
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加上开销的限制,也和家人严肃讨论过(主要是我分享想法,他们让我自己决定)。
我最终选择了去树仁大学读商科。学费不到八大的一半。
这无疑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
即便想不起来当时思考的细节,但十八岁的我估计也没想的那么长远。
单纯是眼馋树仁的环境和宿舍了。
手机后面还有两个大衣柜没拍到
简而言之,因为读了几年的寄宿初高中,连续住了六年的简陋八人宿舍;
睡了几年的上下铺铁架床(我严重怀疑中学的宿舍这样设置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意志)。
在网上看到了树仁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宿舍的照片的时候(居然是两人宿舍,还可以升级单人宿舍),我真的是太心动了。
学校位于港岛的半山上,交通挺便利,上下山主要靠巴士和小巴。
有巴士直达港岛东区,中环和红磡等地。小巴则主要分到铜锣湾站和天后站两个路线。
步行的话则需大约二十分钟到最近的炮台山站。不过鲜有人选,因为那可是长长的山路楼梯!
可能这么介绍交通方式,大家没什么概念。
换个说法吧,就是那块山头作为传统豪宅地段,时常能听到同学说,下楼去便利店撞到住附近的某某明星。
以及附近的幼稚园和中小学,都是顶级的,也听说某某大富豪的子女就在附近读书。
我们总是自我调侃,这片山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我们这群大学生了。
说回宿舍,我当时在网上看到学校的海景宿舍,可以说是一见倾心。
宿舍窗户拍到的海景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学校宿位充裕,当时我们内地生大学四年,都能保证到有宿舍住。
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是经历过毕业工作,自己租房之后,越发怀念起学校的美好宿舍生活。
那绝美宿舍、丰富的活动、特别是低廉的租金,真的好香好怀念呜呜呜。
每每坐天星小轮游维港,我都会习惯性地往那山上瞟一眼,下意识寻找我们学校的身影。
可能因为太过熟悉,我总是能很快地在一群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找到。
这个是楼层的共用客厅
而后又想起我那个至今无法释怀的深刻遗憾:我还没有在宿舍大楼里看过一场维港的烟花!!
想起大一国庆假期的晚上,担任宿生助理的学姐来敲门,说楼顶开放了,可以去看维港的烟花。
我一心沉浸在期中考复习准备中,想着日后还有很多机会,就婉拒了她。
没想到,此后,楼顶再也没有开放过,我也没能住到面朝维港的房间了,维港也几年没有烟花了。
太后悔了,我真想穿越回去敲自己的头。
因为篇幅问题,如果大家感兴趣,之后再详细和大家分享宿舍活动,或者大学生活攻略。
继续来说一说我们学校的就读体验吧。
我在学校遇到的教授,无论是内地老师,还是本地老师,绝大部分都很认真负责。
我们是小班授课制,一个班二十多个学生一起上课,和老师的关系也挺紧密的。
比较可惜的地方,是学校总体而言比较偏文商科,专业的选择比较局限。
虽然近几年学校也新开了几门科技数据相关的专业课程,不过我觉得还是不够。
不过香港大环境,也的确偏向金融商业。
连信息科技发展的土壤还在靠政府栽培,本土还未养成自己的科技巨头。
未来香港如何,大学教育如何,也只能等时间给我们答案。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我曾因为学校不知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格外失落。
在谈及自己的院校背景的时候,内心都会有一些自卑。
就连大学被嘲笑野鸡的时候,也只会委屈无措,不知道去辩驳。
当然,现在去回顾那个阶段的自己,莫名觉得有点好笑。
年轻时候的敏感焦虑,在意的诸多事,在现在看来,统统也不过是一块轻飘飘而随时能摘下的遮眼布。
真正绊住自己脚步的,是自己的想法。
如果实在想去名校读书,还可以参加树仁的交换生计划,合作院校里还有北大(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我的母校,其实真的还挺不错的。
她一直都在兢兢业业地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一直都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发展呀。
学校努力上榜了
其实对于学校知名与否的在意,在工作后早已烟消云散。
我承认,找工作那段时间真的焦虑无比。
但是能和那些顶尖高校的同学一起面试,说明我们在面试官眼中的分别也不是那么大。
在进入顶尖大公司后,我发现身边的同事背景各异,对于名校与否更是无人在意。
我的老板不会根据员工的毕业院校来考核升职与否,学校和实力在他眼中从不会划等号。
我以为他是特例,直到我为了新的职业方向跳槽,再次进入求职市场。
拿到一个又一个的面试,拿到加了几成的人工。
遇到的新老板在给我的工作评价中写道:“她拥有极大的潜能,我相信她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
我越发坚信,非知名的院校背景从来都不是所谓的短板,而仅仅是一段由自己创造的经历。
我在树仁的美好回忆告诉我,这四年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成长机会,我会一直心怀感恩。
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不是吗?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END-
关注我,就不会错过每一次在香港的体验:戳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