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去大幅降低产品价格,这是违反市场经济的

【本文来自《印了那么多钱,哪去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5832111162635
  • 不要神话比亚迪。确实,比亚迪销量增长很快,但这主要是电动车替代了燃油车。比亚迪或者说新能源车销量增长一万辆(国内市场)的代价是其它燃油车销量下滑一万二千辆。从全国市场总量看,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增长远低于总量的下滑。产业升级代表未来,但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增加国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升级后的产业雇佣劳动更少,产出更多,如不能配套进行收入分配改革,不提升国民消费能力,终究不解决问题。

首先比亚迪只是一个直观的例子,很多人看什么产业升级的名词云里雾里的,所以说点大白话大家都能懂,比如南宁工厂,老板骂你2000的工资你不干有得是人干的时候,那你可以说那老子去比亚迪干4000的。

中国产业升级代表远远不止比亚迪一个厂,大把汽车、半导体、高端机械、高端船舶、大飞机等等一堆新秀正在崛起,工信部公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有1万多家,省级更比这个多十几倍(都是在细分市场前三或者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这些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能,而房地产历史作用过去了就该让其回归平淡。

以上是做大蛋糕的问题,其次分配是分蛋糕的问题。

做大蛋糕首先还是更重要的,几个人一顿吃几两米和吃几斤米,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客观基础。

分蛋糕当然也重要,几个人分几斤米也可能有人只分1两,但这毕竟是人类社会组织的问题,这是主观意志。

在分配上,国家无疑是一步步在做。之前的国家策略是先把最穷的人保障起来,就是历经近10年的脱贫攻坚,其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克服了大量困难,可以说基本还是实现目标了。

但是,即便脱贫攻坚如此大的工程,脱贫攻坚可以说是迈向共同富裕的最容易的一步,因为最贫困的人口,急需的生存需求、保障起来花费的资源无疑相对其他社会群体是最少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的。下一步要加强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像脱贫攻坚一样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个工程只会比脱贫攻坚更加庞大和复杂。

这时问题又回到产业升级了,要大幅改善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条件,巨大的物质保障是必要的基础,就算国家来主导这件事,那么就需要把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的成本大幅下降,那么就离不开产业升级带来的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比如以前支架几万十几万,现在降到几千,那么能进行心脏支架的人群无疑会大幅增加,人均寿命也会增长,类似的各种汽车、住房、电子设备等现代生活用品,能大幅降低成本,这样国家就能进行补贴和保障。

当然,产业升级去大幅降低产品价格,这是违反市场经济的(不赚钱了),但是社会主义下,政府就能去吸收这些低价产品,再去保障低收入群体,通过政府的手去实现再分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