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维权女王”也遭遇他人维权

来源:微信公号“思维补丁”

500

(一)

“大反转”!

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安利之星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当事女车主近日深陷债权风波——根据讨债者的爆料,这位女车主陷入到一起涉资近千万的民间债务纠纷中。

500

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纠纷曝光后表示自己“被欺骗了”,奔驰女维权事件迎来了“大反转”。

对此,超超保持一种逻辑上的无话可说。

乍一看,奔驰维权女车主如今深陷“老赖”的舆论风波,似乎正应了类似这样的言论:

“你不要太咄咄逼人,差不多就行了,真掰扯下去,你自己也不干净,你买奔驰的钱,就一定是干净的吗?”

500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公共舆论场中,有钱人是弱势群体,尤其是30岁就能买66万奔驰的女人,更是注定要被舆论放大镜审视每一个毛孔的所在。

“30岁女人买豪车,恐怕钱来的也不太干净吧?”在类似心态的作用下,有一部分人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将目光聚焦在维权本身,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吃瓜罢了。

现在好了,奔驰女背上了“老赖”的嫌疑,又有热闹可瞧了。

500500

我没有感到一丝丝所谓“大反转”的感觉。

是涉事的奔驰车发动机没漏油吗?

是奔驰官方迅速道歉,第一时间展开了赔偿和退换事宜吗?

是涉事的西安利之星奔驰4S店在一开始就态度积极,毫无推诿吗?

没有。既然以上事实成立,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何谈所谓的“反转”呢?

(二)

我个人对奔驰女车主是否欠账并不感兴趣,事到如今,在她和奔驰方面“和解”之后,坦白讲我对#奔驰女车主维权#这整件事情都已是一副漠然心态。

想和各位讨论和不吐不快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待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魔幻之处。

超超个人谓之为“逆逻辑怪相”。

维权女车主被曝“老赖”之后,一些网友大呼其“维权女王”的人设崩了,其根本不配为“正义的化身”。

500

不知道你什么感觉?反正超超觉得特别魔幻,这怎么就上升到“正义的化身”了?一个如此不体面的维权者,一个坐在引擎盖上哭哭啼啼的女人,怎么就“维权女王”了呢?

造神,未免也来的过于猝不及防了吧?

我能够理解,公众很容易迷恋偶像。某个人成为偶像,必然是Ta身上的某些特质和行为,反映了人们内心所求而不得的一些心理渴望。所以,我能理解,人们对偶像有所期待。

如果你细读历史,就该明白,中国民众历来喜欢造神。

一个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立刻就有一大波人忙不迭地奉上神座和蟒袍,奉其为“英雄”。与此同时,这个人的言行举止、道德标准立刻羽化发光,便仿佛整个人从里到外,立刻都变得圣洁无暇。

中国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我们的民众历来最期待的,是像海瑞一样的,在道德情操和个人修为上趋近于“完美”的人。

仿佛只有在道德上完美的人,才能够站在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惩恶扬善,发扬德行。

这事儿的另一个魔幻之处,就在于它逆逻辑的反面:

一个人,只要行为不端,或其身上有些许瑕疵。那么,你就没有资格去苛责他人的缺点,你就丧失了批判肮脏邪恶的权利!

你说我是错的,但你自己身上也不干净,于是,你对我的攻击和指责,也变顺势减弱了许多。而我便可以顺势展开些诛心之论,谤你对我的攻击是“用心险恶,为谋私利,或公报私仇”罢了。

这几乎是每个人中国人都十分熟悉的诡辩逻辑。

所以在我们的舆论撕逼中,证明自己是对的,并不重要。重要且致命的,反而是证明对方的错误、卑劣和道德败坏。

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不对的。但你去翻翻看吧,有多少场所谓的全民讨论,到最后,都变成了这个尿性。

有时候想一想,这本身真是非常荒诞的一件事。


(三)

没有人在道德上是完美的。

明星的人设经常性地在粉丝群体中“崩塌”,也是这个道理。

屏幕上的谦谦君子,镜头移开后可能是个心胸阴暗的人渣。大荧幕中的清纯玉女,走出闪光灯的光环之外,可能转身就爬上了导演的大床,还要给男朋友发条信息:今晚谈戏。

很多人的幼稚在于非黑即白,而更多人的愚蠢在于逻辑不清。

我越来越明白,在网络空间试图理性地讨论问题,厘清逻辑,明确规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超超愚钝,但在我看来,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很多悲剧,就是因为公众常常站在道德层面去盲目打压,而并非站在律法规则维度去评判审视。

讨论来,争论去,双方骂的不可开交,可转眼一看,早已经和聚焦的关键问题,离题十万八千里了。

于是,任再大的悲剧,任再痛的经历,到最后,总不免“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于是,无辜者依然在遭遇悲剧,软弱者依然在忍受剧痛,

潮涨潮落,岁月倏忽,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改变,规则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边界依然是混沌浑浊的,潜规则依然明晃晃地矗立于烈日当下。

还是拿奔驰女车主维权的事情来说吧,超超之所以心态漠然,是因为舆情反应如此剧烈的事情,最终落得如此安静的和解局面,至少在我看来,是非常遗憾的。

但如今有限的还关注此事的人,却都在讨论奔驰维权女的“人设崩塌”。

毕竟,在网友们连篇累牍地声讨中,在官媒持续的追问和相关部门的不断介入下,我所期待的结果,本不该是这如今“轻飘飘”的友好和解。

本不该是金融服务费照收,4S店遭遇消费者投诉,依然如故地选择高傲和冷漠态度——君不见,网络上更多坐上引擎盖的维权车主,所面临的,不还是那未曾改变的困境吗?

500

超超只是有些遗憾,只是有些不确定:

在一片喧嚣过后,在群情激昂之后,那些引发我们愤怒的,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事实,改变了什么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这才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遗憾吗?

这不才不应该是对所有人共同的嘲讽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