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34)之反董卓的孟津之战

这场战斗是由屯兵于河内郡的袁绍、王匡这一路人马发起攻击,由于袁绍在历史地位上属于“败寇”,故而后世掌握话语权的曹魏政府对此战鲜有提及。唯一稍显详细记载出自于范书《袁绍传》【可能陈寿只翻看《魏书》作传,而范晔则是博采众史,故录之。】。

范书《袁绍传》说是袁绍授意(使)王匡杀害胡母班等人的,似乎可以证明袁绍在六月份尚未抵达河内郡,他很可能还在魏郡邺县整顿兵马准备出征。那么“孟津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发生时间

陈志《董卓传》是把“孟津之战”放在迁都(初平元年二月)之前,这点是错误的,如前文(“长安劝和”)考证,三场战斗应当在“六月和谈”失败之后,如范书《董卓传》则将“孟津之战”列在“梁东之战”之后,是可取的。

唯一能确定此战发生时间的史料出自蔡邕的《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见《蔡中郎文集·卷8》及《全后汉文·卷71》),这份奏章是蔡邕在“孟津之战”后,给朝廷上书称赞董卓,但是奏章中提及的两名朝廷官员信息有误,被朝廷相关部门发现后,罚了蔡邕一个月的俸禄,于是蔡邕再次上书谢罪,写了这篇奏章。

在这篇奏章中提到了“蔡邕上书”的时间,推算方法如下:

《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丙辰诏书以一月俸赎罪。

在本文提到了蔡邕上书时间为:今月十八日。

后面又提到朝廷下诏责罚蔡邕的时间:丙辰日。

我们再来看初平元年(190年)的年历,看看“哪个月的十八日之后有丙辰日”。如图,图内红圈均为“丙辰日”,黄色为每个月的“十八日”。

500

一目了然,只有九月十九日和十一月二十日这两个“丙辰日”符合条件(在本月十八日之后)。——也就是说“孟津之战”发生在九月或者十一月。

按范书《董卓传》以“孟津之战”在“梁东之战”之后,又按《资治通鉴》把“孟津之战”放在冬天(十月至十二月),故可推出:“孟津之战”发生在十一月。

关于蔡邕这份奏章中提到的事件顺序是:

(十一月某日)孟津之战→(十八日)蔡邕上贺章→(二十日,丙辰日),朝廷下诏责罚蔡邕。

参战人员

范书及陈志《董卓传》都是说王匡屯兵河阳津(即孟津),董卓亲自指挥,将其击败,并未提及袁绍参战;再有《魏书》(陈志《夏侯惇传》裴注引)提到:(河内)太守王匡以(韩浩)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综合一下,此战的参战人员为:王匡、韩浩VS董卓。

此时,屯兵前线(孟津)的应该是韩浩,率领的是王匡本部泰山兵,王匡也有可能屯兵于孟津附近。

袁绍可能是坐镇怀县(河内郡郡治),或者是后世曹魏政府故意抹杀袁绍参与其中,以此塑造其不敢进兵的假象。

战斗经过

河内郡太守王匡派从事韩浩率领泰山兵屯于孟津,欲渡河进攻。

韩浩的舅舅杜阳担任河阴县令【河阴县属并州五原郡】,被董卓抓住了;董卓再派人去招降韩浩,韩浩不从。董卓再用“调虎离山”之计,派出一部分疑兵前往平阴县,诈称将渡河攻击。王匡得到消息后,便调动兵马向西增援。

陈志《夏侯惇传》裴注引《魏书》:时(韩)浩舅杜阳为河阴令,(董)卓执之,使招浩,浩不从。

待王匡军兵力分散之后,董卓率主力直接从小平津渡河,从后方对王匡军进行突袭,王匡军措手不及,一败涂地。“孟津之战”以董卓大胜而告终。

陈志《董卓传》:(董)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水经注》:平县俗谓之小平。——小平津即平县北黄河渡口关隘。

500

紫色为董卓军主力路线,红色为韩浩军路线,黄色为董卓派出去的疑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