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梦进香斩鸡头 台湾的宫庙政治学
一年一度的台中大甲妈祖绕境活动刚刚落幕,但2020台湾总统大选反而因为“妈祖托梦”成为新闻热点。日前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声称妈祖托梦给他,并称:“妈祖叫我要出来做一些事情,为台湾人民做更多事,我一定遵守、接受妈祖的指示”,被视为是郭投入2020大选的声明。无独有偶,国民党籍立委、前立法院长王金平也称“大甲妈很关心很疼我”,而大选热门人选的台北市长柯文哲,也跟着大甲妈祖8天7夜绕境走完全程,已宣布角逐2020大选的朱立伦、蔡英文、赖清德,也纷纷在绕境期间前往大甲妈祖驻跸的宫庙上香,究竟台湾传统民间信仰的宗教场所有什么魅力,让政坛人物趋之若鹜?选举政治又是如何与这些庙宇扯上关系呢?
1 地方士绅、势力掌握庙宇
自明清以来,勇渡“黑水沟”(台湾海峡)来台的汉人先民,赴台首先面对的是自然环境的考验,包括海象不佳造成船难、洋流不稳定的搁浅、毒蛇猛兽、瘴疠之气(传染病);其次是人为的因素,如与原住民争水源争土地,汉人之间因抢市场抢资源的省籍冲突等分类械斗(如顶下郊拼、漳泉械斗)。为求在台生活的平安顺利,以及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移民常会携带原乡守护神,如妈祖(莆田湄州)、清水祖师(泉州安溪)、保生大帝(漳州与厦门)、广泽尊王(泉州南安)、开漳圣王(漳州)、三山国王(潮州与漳州)等神灵来台,建立庙宇供移民信奉。
通常庙宇会选在地方上人口汇聚之处,如码头、交易市场(商业中心)附近做为信仰中心,以方便信众祭祀,迨庙宇落成后,庙前广场(庙埕)也往往演变为交易场所,形成商业中心与信仰中心相结合。由于选址建庙需要所费不赀,平民不可能独立完成,故常由地方士绅出钱出力兴建,例如威名赫赫的台中大甲镇澜宫的雏型,便是湄州人林永兴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协同地方乡绅一同兴建小祠,后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大甲分司诚夫宗觐庭、同乡进士陈峰毫、地方缙绅连昆山、巧化龙氏屡次发起献地扩建,改称为“镇澜宫”,可见地方士绅对建庙的着力甚深。
这些宫庙一般由地方几大家族轮流出任或由单独一家垄断负责该年度的信徒祭祀活动,包括分担祭祀费用、协助筹备募款活动和邀请戏班,而负责上述事务者称为“炉主”,意味着这是经由神明“挑选”出来的负责人,也会受到神明特别的眷顾与关爱。由于“炉主”的特殊身分与信徒对信仰的虔诚,加上“炉主”可支配地方的人力、物力与资金,使宫庙享有一定的动员组织能力,成为凝聚地方力量的中心。也由于宫庙在公权力不彰的时期享有如此超然的地位,当民众有各种事务需要协调时,习惯上都会约定来到寺庙前请士绅出面仲裁、订定契约,并请神明做见证,以免当事人反悔。
2 庙宇的政治性:官员履新、政令宣导与政治抗争
除了民间对庙宇的重视,自清朝以后,不论各道、府、州、县都设有城隍庙,而且地方官履新上任,必须要先到城隍庙举行奉告典礼、亲自上香,然后才能赴任,而日据时期官员、地方保甲也常借庙宇公开性,当做政令宣导的场所。在台湾光复后,因应国共内战局势节节败退,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宣布“戒严”,限制一切集会结社活动,对时政有诸多批评的民众,只好把言论写在纸条上,悄悄贴于寺庙外墙(如台北龙山寺),有些甚至会聚集在庙埕表达政治诉求。
1986年5月19日,当时的党外运动人士郑南榕以“纪念台湾戒严日"为由,在龙山寺前动员聚集数百名群众抗议,期望能以群众运动的压力迫使台湾政府结束戒严体制,示威民众以静坐方式与镇暴警察对峙长达12个小时,此为“519绿色行动事件"。该事件引起美国《时代周刊》(Time)和《新闻周刊》(Newsweek)等国际新闻媒体的关注,对台湾政府造成不小的压力,最后于翌(1987)年7月15日,台湾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终结了长达37年的“戒严时期”,台湾民众从此得以合法的进行集会结社,龙山寺庙埕的时论广场功能不再非法,对庙宇的政治性来说,形同是一种空间解严。
3 选举与宫庙前的“斩鸡头”起誓
台湾学者陈奕齐称,在神明面前“斩鸡头起誓”,与广东地区“烧黄纸”类似,皆为民间“发毒誓”的行为。过程为庙内执事取出菜刀、湛砧板与雄鸡各一,一刀剁下,象征操刀者“以死明志”,让鸡血洒满写有毒誓的黄纸,最后焚烧黄纸仪式才告终。1970年代后期,当时台湾的地方自治选举已行之有年,候选人为求了证明身家清白,没有贿选或收受红包,便邀集地方乡亲,在神明面前赌咒发誓,表演一出“刣鸡咒誓”的戏。始作俑者便是1977年党外台灣省议员参选人赵绣娃与寻求连任高雄市长的王玉云。
时赵绣娃与父亲赵善标,紧咬王玉云家族滥用特权炒地皮,而王则反咬赵氏父女贪污。为了自清与强化指控力度,赵氏父女便于1977年11月13日,于高雄旗津区广济宫广场斩下鸡头起誓。翌日,受控炒地皮的王玉云胞弟王庆禾,分别在三民区三凤宫与苓雅区圣公妈庙斩鸡头自清。于是,双方便展开“斩鸡头竞赛”,一路斩到选前之夜的11月18日晚上,王玉云带领全家10口人在高雄市政府前广场下跪痛哭,并“斩鸡头”以明志。不过在众人一番劝解下,王玉云才同意收手,那只待宰的公鸡幸运逃过一劫。隔天选举结果出炉,王、赵分别如愿当选,而选举期间在宫庙前“斩鸡头”的选举文化却不胫而走,从此成为台湾的选举乱象之一。
4 地方势力(桩脚)、宫庙与选票
上文提到地方士绅与兴建宫庙的关系,而作为非诞生于台湾本土的国民党政府来说,迁台初期非常需要与地方势力合作才得以维系政权稳定。国民党来台之初,是个人数相对少的统治集团,空有中央政府名位却缺乏掌握地方资源;地方势力则恰恰相反,雄霸一方但在政治地位上不如外省籍精英,双方便相互为用、各取所需,形成一种“寻租”(rent-seeking)的钱权交易、利益交换对价关系。所以不论是自明清以来的乡绅、日据时期的保正甲长,以及李登辉执政时期为对抗外省精英,大量释放资源与利益所扶植、拉拢的地方派系,以换取其政治上的效忠。
特别是当选举季节到来时,地方派系(桩脚)所能进行的政治动员能力相当可观,而地方势力也多掌握庙宇作为活动场域,政治人物无不希望在庙宇活动中多露脸,盼能将信徒转化成实际的选票。在政党政治与选举制度的运作下,宫庙、地方势力和选举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此就出现了文章开头各个参选人在大甲镇澜宫妈祖出巡时争相进香、亮相,甚至是以神明“托梦”为由,借机宣布政治动向,将政治行为合理化,为自己的参选寻找到正当性,也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命于天”的天命观,在现代选举制度中的表现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