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 读书
当地时间21日,斯里兰卡国内发生8起爆炸,并造成重大伤亡。目前,据路透社报道,斯里兰卡爆炸事件导致290人死亡,500人受伤。
当地时间2019年4月21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警方在遭爆炸袭击的香格里拉酒店现场调查。图自东方ic
关于宗教问题的思考
本公众号特此放送一篇读书笔记
希望大家能同我们一样,在问题中思考,在书中寻找。
(注:本读书笔记仅作思考启发,分享观点之用)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
【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美】达丽亚•莫格海德。
【他们渴望民主,也忠于宗教。他们看似沉默,却没有停止为自己的权利奋斗。他们希望国家和平与安定,也希望存活于自己的信仰。平凡而普通,却被总看作恐怖的源泉。他们其实并不可怕,这个世界需要聆听他们的声音。在西方霸权语境主宰之下,谁也无法代表伊斯兰讲话,除了他们自己。】
01 错误的认知:都是伊斯兰惹的祸?
伊斯兰与民主不相容吗?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2016世界民主指数,覆盖全球16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基本排在倒数,埃及民主指数3.31,伊朗2.34,沙特阿拉伯1.93,叙利亚1.43……总体上,中东的伊斯兰国家民主指数在0-3.99之间,被划分为威权国家。但并不是所有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民主指数都很低,东南亚主要穆斯林国家指数相对较高,如马来西亚民主指数是6.54,印度尼西亚为6.97,民主指数基本在6-8范围内,被评定为有缺陷的民主国家。[1]尽管如此,这些国家在制度上也都有民主国家政体的特点,如宪政,选举政治等。因此,一概而论的说伊斯兰教与民主不相融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次,换一个角度来看,“民主与伊斯兰不能相容”这种观点的背后也不过是西方霸权话语的体现。因为民主是西方的定义,符不符合民主自然也根据西方的原则来判断。伊斯兰教本身只是一个宗教,就如同基督教一样。从宗教的定义上看,宗教与民主根本上都是相违背的。“宗教体现的是神与人,神与万物的之间的关系;民主体现的是世俗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强调,神对一切的主宰,‘主权在神’;民主强调人民主宰一切,即‘主权在民’。在认识论上,宗教本质上是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民主本质上是人的权利为核心的运作方式。”[2]只从宗教本质与民主的关系来说,无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与民主相违背的。但是,西方一些人热衷于将基督教与民主相联系,甚至认为民主的一些概念来源与基督教。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宗教也许与民主本质相悖,但是他们之间又有相融的部分。宗教可以包含某些民主的因素,即人们可以从宗教中寻找某些内容支持民主。正如在伊斯兰教中,有主张伸张社会正义和公正平等的教义,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内容就含有民主的一些因素。所以,从宗教本身是无法推断出民主,但是宗教可以包含民主的因素。
从穆斯林的角度来看,穆斯林是否一概敌视西方民主呢?从盖洛普的民调中可以看出,多数穆斯林对与西方的民主制度表现出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但是他们并不希望全盘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认为这种制度应与沙里亚相结合,让沙里亚成为立法的来源。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对与民主的希冀构成了大多数穆斯林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态度。
所以,伊斯兰教并非与民主不相容,对于更多的穆斯林来说,他们需要的民主,更应该与伊斯兰教相结合。
伊斯兰教是恐怖主义的根源吗?9,11事件以后,恐怖主义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全球恐怖主义问题也被提上日程。许多人主观的将恐怖主义与伊斯兰教联系在一起,认为恐怖活动都是伊斯兰的产物。加之媒体的大肆宣传,西方民众将恐怖主义归咎为伊斯兰教,产生普遍的反伊斯兰情绪。
“在冷战结束后趋于膨胀的伊斯兰恐惧症,因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的爆发而达到髙潮,并反过来为美国霸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间接的意识形态支撑。虽然这场美国史上在本土遭受的最为惨烈的恐怖袭击仅仅是以本·拉登为首的极端势力借伊斯兰之名发动的一次血腥事件,根本不能代表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的全面敌对。但是,由于美国社会业已存在的恐伊症思维定势,九一一事件还是容易被看做是“ 伊斯兰威胁” 的一次集中表现。因此,事件爆发后,众多右翼人士更加肆意地鼓吹反伊斯兰言论,一再宣称“ 是‘伊斯兰教,而不是恐怖主义才是美国真正的敌人”[3]谈到恐怖主义,就想到伊斯兰,已经成为了西方世界的思维定式。
那么,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传统观点上认为恐怖主义的真正主体和幕后操纵者 “以宗教情感、宗教认同来网罗、纠集并激励那些宗教盲从者、政治不满者、社会失意者、失学失业者、生活无着落者以及无赖和游民”,[4]而埃斯波西托教授在书中重新分析了恐怖主义与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存的关联,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看法,即在这些问题上,激进派与温和派并没有明显区别。总之,恐怖主义的产生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宗教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偶然因素,与恐怖主义并没有必然联系。
一直以来,性别不平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而伊斯兰国家妇女地位问题却在全球备受关注,甚至被过多的政治化。西方社会常常将穆斯林妇女描述成国家政治中被压迫的群体,沉默顺从的多数。但事实究竟如何呢?要了解伊斯兰妇女地位,就必须先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穆斯林妇女是否想要权利?二是穆斯林妇女是否想要西方来“解放”她们?三是不平等的来源是否是伊斯兰教?埃斯波西托教授在书中用穆斯林的语言回答了这些问题。穆斯林妇女和其他妇女一样,他们渴望得到权利,但是对于她们而言最紧迫的要求不是性别问题,而是更大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西方对伊斯兰的攻击常常以妇女地位问题为借口。可是伊斯兰妇女真的需要西方来“解放”吗?大多数穆斯林女性并不渴望变得像西方妇女那样,她们赞同性别平等,但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得到它。“伊斯兰妇女认可西方的一些方面,但不并不认为应该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她们渴望与西方世界更好的关系,同时认为忠于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价值对进步至关重要”[5]。同样,当西方社会认为伊斯兰教是两性不平等的根源,穆斯林妇女的回答则更加温和和理性。就如女历史学家兼作家哈同·法西举例说,在履行宗教义务和赏罚方面,男女都是平等的。大部人穆斯林妇女并不认为伊斯兰教是她们进步的阻碍,相反,她们认为伊斯兰教尤其是沙里亚是促进进步的关键因素。
伊斯兰妇女地位也在不断的改善中,就以让西方最为诟病的伊斯兰婚姻制度为例。(多数穆斯林国家的一夫多妻制)。目前,在中东穆斯林国家中土耳其和突尼斯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度。其他伊斯兰国家虽然还是一夫多妻,但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巴列维时期的伊朗为例,巴列维国王在位时就开始对伊斯兰教法的一些内容进行改革,一夫四妻制被赋予诸多限制。笔者认为,伊斯兰妇女地位的提升需要一个渐变性的过程,妇女地位的改变也要符合穆斯林们的宗教要求。
02 思想诱导:伊斯兰恐惧症
“2017年7月,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报告说,与2016的同一时期相比,2017上半年美国反穆斯林仇恨犯罪的人数增加了91%。这些事件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伊斯兰的崛起(伊斯兰恐惧症)”。[6] 笔者认为,西方政府对伊斯兰的恐惧,在于害怕伊斯兰在国际政治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民众对伊斯兰的恐惧,则是恐怖主义泛滥的直接结果。
“恐伊症”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思维定势,即将各种涉及穆斯林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危机统统简化为“伊斯兰威胁”,其最极端的表现是声称伊斯兰教信仰本质上是“反西方”和“反现代化”的,并认为穆斯林是潜在 的“麻烦制造者”。而根据盖洛普公司 2009年的统计,有27%的美国人认为穆斯林不爱好和平。可见,“恐伊症”虽然与西方历史上的排外主义、种族主义等歧视性的意识形态有诸多共同点,但其独特之处是更加明确地把“伊斯兰”作为意识形态标签,将其贴在广大穆斯林身上,将高度多样化的伊斯兰世界想象成同质化的“铁板一块”,并以此划分“我们”与“他者”、“朋友”与“敌人”。[7]在欧洲,伊斯兰恐惧症也尤为突出,近年来,“欧拉伯”概念的兴起,则很好的证明了欧洲对伊斯兰庞大人口的担忧。
从很大程度上说,伊斯兰恐惧症既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制造一系列恐怖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是欧美各国部分右翼人士对穆斯林及其宗教的过激反映。大部分西方人甚至对伊斯兰教并不了解,只是因为接收到的来自媒体和政府塑造的外部信息而对伊斯兰教产生恐惧。
03 紧握话语权:只做沉默的多数?
话语权究竟在谁?笔者认为,本书虽然站在十几亿穆斯林的角度来回答问题,但是并没有逃离西方的话语权,仍然是以一种西方人的姿态,站在自己的价值观上表达对穆斯林的同情。笔者认为想要逃离西方的话语权,就应该由伊斯兰自己发出声音,才能改变世界对伊斯兰教的看法。
埃斯波西托在书中批判了文明冲突论,认为是西方的政策造成了现在伊斯兰和西方敌对的关系。笔者十分赞同埃斯波西托教授的观点,文明冲突论虽然有一定合理之处,但是对于解释东西方关系过于悲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全球扩张和推行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的工具。相比之下,从政策角度解释,则显得更加可信。纵观近几十年来,西方对伊斯兰的政策,就不难发现双方交恶的原因。美国在中东问题上过分偏袒以色列,对阿拉伯和以色列采取双重标准,是阿拉伯世界仇视美国的重要原因。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将国际恐怖组织定义在伊斯兰国家;伊拉克战争,美国以反恐为名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用强制手段在中东推行民主。2012年美国上映侮辱先知穆罕默德的电影,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引起反美浪潮,无独有偶,法国刊登讽刺先知的漫画,也引起了另一波反西方化浪潮。到如今,特朗普政府签署的名为“阻止外国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的国家保护计划”(也被民间称为“禁穆令”),直指着中东七个穆斯林国家。不难发现,美国对伊斯兰的政策,深刻影响着双方的关系。
总之,笔者认为,从西方的角度,只有突破文明冲突论的禁锢,从公共政策和大众认知入手,才能更好的改善西方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而从伊斯兰教的角度,只有冲破西方霸权语境,让世界听到伊斯兰的声音,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伊斯兰,改善与伊斯兰的关系。
04 小结
《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一书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认知的伊斯兰—穆斯林群体。他们和西方人一样,有自己的想法、观点;他们渴望民主,也忠于宗教。他们看似沉默,却没有停止为自己的权利奋斗。他们希望国家和平与安定,也希望存活于自己的信仰。平凡而普通,却被总看作恐怖的源泉。他们其实并不可怕,这个世界需要聆听他们的声音。在西方霸权语境主宰之下,谁也无法代表伊斯兰讲话,除了他们自己。
与其刻意强调文明的冲突,不如宽容的对待不同的文明。伊斯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披着伊斯兰外衣进行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者和带着宗教以及文化偏见的西方人士。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只有改变错误的认知和摆脱思想上的诱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和了解伊斯兰—穆斯林。
[1]数据来源;经济学人智库http://www.eiu.com/topic/democracy-index
[2]王林聪. 论伊斯兰教与民主之间不确定的关系[J]. 西亚非洲,2005,(05):57-63+80.
[3]何健宇.美国霸权的演进与“伊斯兰恐惧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04):125-142+160.
[4]金宜久.宗教在当代社会的蜕变[ J] .世界宗教研究, 2002(2).
[5]【美】约翰•L.埃斯波西托【美】达丽亚•莫格海德《谁代表伊斯兰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一百五十八页,
[6] Father Michael Calabria,Generalized prejudice against Muslims based on their religious identity is inconsistent with church teachings.(文章来源http://www.uscatholic.org/articles/201709/islamophobia-31154)
[7]何健宇. 美国霸权的演进与“伊斯兰恐惧症”[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04):125-142+160.
每一个生灵陨落,全世界为之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