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是个大烂片

心如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封神演义》

500

豆瓣评分

近日观影,两度中招,第一次中招是看机灵鬼导演陈思诚的《消失的她》,第二次中招就是千呼万唤屎出来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反躬自省一番,之所以中招,就是太信赖豆瓣评分,《消失的她》刚上映时,豆瓣开分7.5,对于一部国产悬疑惊悚片,这个分数算是难得了,于是欣欣然购票观摩,看罢几欲作呕,眼下《消失的她》已跌至6点几分。

《封神》也是如此,豆瓣开分7.6,目前是7.8,但当票房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就《封神》这水准,日后怕是要跌至6分以下。

经过这两次中招,我怀疑片商可能在这么干,电影上映之时,必得使出浑身解数,邀请各路人马刷五星好评,用尽吃奶力气的喜唰唰,务求使其评分在电影上映的黄金时期显得尽可能“好看”。

当然,刷来的分数不可长久,只要撑到票房到手,也就功德圆满了。所谓路遥知马力,一部高分电影究竟是凭口碑靠实力,还是靠喜唰唰,只需看它下映后的表现。

如果不是嘻唰唰,而是真心觉得《封神》拍的好而打五星,那我尊重你的审美。

500

拍了个啥

《封神》开头,冰天雪地的残酷战场,镜头聚焦一朵雪花,雪花从天上飘落渐渐落在一个阵亡士兵的眼瞳之上。

这是全片最好的一个镜头,有几分“权游”的味道,这个镜头之后便每况愈下,沿着烂片的光明大道一路狂奔,因其投资不菲,堪称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大烂片。

当费翔饰演的纣王在凛冬已至的战场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那样声嘶力竭大叫殷商勇士踏平冀州时,几块武装起来的鲜肉便开始了他们的表演,看到这一刻,我就隐隐觉得不妙,果然,没过多久,殷商勇士变身斯巴达勇士,爸爸桑纣王和他的质子们争相袒胸露乳争奇斗艳秀起了胸肌。

500

500

陈坤饰演的元始天尊和他的十二门徒脸上涂的粉一个比一个厚,登场时每人紧紧巴巴一句台词仿佛KTV里的公主亮相,本应仙风道骨的姜子牙成了一个滑稽小丑,身边跟着的哪吒和杨戬同来同去好似连体婴。

唯一在一群扁平角色中稍微有点立体感的是李雪健老师饰演的西伯侯姬昌,得知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制成的朝歌肉饼后贡献出了富有层次的演出。

可惜,老戏骨的一两个出彩镜头挽救不了全面崩塌的剧情,明明是改编中国古典名著《封神演义》,却偏偏要挂羊头卖狗肉,生硬嫁接古希腊神话中的“弑父情结”。

在朝歌宫殿,东西南北伯侯的质子们对着老爹亮出刀刃,在爸爸桑纣王的淫威下,或主动或被动,完成了“弑父大典”,这一幕大概是导演自以为的得意之笔,是类似于好莱坞巨制的大场面,殊不知大场面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人物角色的饱满和立体,纵观《封神》众角色,都类似牵线木偶,人物是单薄的,情感是强加的,性格是没有的,当活的人物沦为死的道具,只看见大银幕上一群活死人蹦蹦跳跳,只能说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其实在封神人物刻画上,《封神演义》作为现成的免费的蓝本,非常之精彩,完全可以参考甚至照搬。比如对于哪吒这个角色,封神演义以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第十四回《哪吒现莲花身》三个章回大书特书,哪吒的故事被认为是《封神演义》里最精彩的章节,不仅因为哪吒这个少年英雄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还因为里面包含着向孝道这一儒家思想基石的大胆挑战。

而在电影《封神》中,哪吒一出场,就是姜子牙的跟班,与杨戬同为左右护法,苍白得形同工具人,而黄渤饰演的姜子牙除了生硬的搞笑逗乐外,同样毫无建树。

姜子牙、哪吒、杨戬这三人组,就像赵本山小品《功夫》里的“大忽悠”师徒三人组,只不过在小品里赵本山忽悠的是范伟,《封神》忽悠的是观众。

500

在《封神演义》中,纣王被狐狸精迷住,起因是上女娲宫进香,见女娲神像起了淫心,题了淫诗,招致女娲震怒,祭起招妖幡,召来轩辕坟中三妖——九尾狐狸精、雉鸡精、琵琶精,令她们隐其妖形,托身宫院,祸乱君心。

而电影《封神》完全剥离了女娲的角色,让纣王与狐狸精偶遇,仿佛中大彩,这狐狸精能想纣王所想,轻启樱唇舔舐纣王敏感部位,还具有疗伤功效。

导演这么改编,目的昭然若揭,无非是为迎合当下女性主义,将美人祸水的传统腐朽之说转化为纣王自身内心权欲的心魔,同时又以狐狸精的色欲刻画迎合另一部分观影者(如尺度颇大又无甚必要的出浴戏等),试图两边卖好。

500

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过分的投机和无能的糊弄,成就了今夏这部封神大烂片。

《封神》创作组的最大失误,是过于看重浮于表面的大片模式、动作场面、搞笑逗乐、明星阵容、拳头枕头等爆款元素,以为集齐这些元素,就是一部有口皆碑皆大欢喜的爆款了,却完全无视《封神》电影的源泉——《封神演义》这部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

500

封神演义

学者梁归智在他那部研究《封神演义》的专著《神仙意境》中,写了一首题诗:

九转金丹万白莲,传奇一脉悟微玄。

劝君且慢迷哈利,道在封神别有天。

这首诗颇有意思,尤其后两句,在中国电影票房动辄夺得世界第一的当下,道出了《封神演义》是类似《哈利波特》那样的大IP,无异于给那些头角峥嵘的电影人指出了财富密码。

其实比起《哈利波特》,如果改编得当,《封神演义》系列电影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权力的游戏》,但是有个前提,别师心自用,瞎几把改,别以为自己的智慧凌驾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中国古典名著之上,要有基本的敬畏之心,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它的内容本身够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改编自古典名著、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影视剧,如老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还有1990版的《封神榜》。这些影视剧之所以历经几十年,观众仍不能忘情,奉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典名著的原滋原味。

500

当然,保留原滋原味,不等于100%照搬,《封神榜》的服化道走“罗马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比原著中高大俊美了不少,《三国演义》则删去了一些涉及还魂、幻术之类的细节,但这些作品仍不失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虽有修改,但基本保留了原著的精髓。

《权力的游戏》之所以令人上瘾,是因为它遵循了原著《冰与火之歌》里包括龙族、狼族、狮族等宏大设定,具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故事里的出彩人物,放在一起是联动群像,单拎出来又各成传奇,如此这般,才能成就“权游宇宙”。

眼下正上映的《封神》,将原著《封神演义》中现成的体系弃之如敝履,仅凭几个二把刀的编剧异想天开,靠几块砖头搭建的所谓“封神宇宙”简陋不堪,与权游相比,无异于危房比城堡,加之人物扁平,毫无个性,欲求不烂,又如何能够?

其实,你直接照着原著《封神演义》的体系拍,就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封神宇宙”。

如《神仙意境》这本书所说,《封神演义》的大结构,是在天命和运数的大前提下,分成两条线索。一条是殷商当灭,周室当兴,纣王无道而失天下,武王伐纣而得天下。另一条线索是姜子牙斩将封神,武王伐纣时,阐教与截教的神仙各助一方,彼此开战。

这两条线索实际包含中国儒家和道教的思想,在描述纣王暴虐无道的故事中,体现了儒家思想,歌颂忠臣义士,谴责昏君奸佞。在写两派神仙打斗的故事中,则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即修仙—遭劫—封神的三大阶段。

500

我小时候看1990版《封神榜》,一直有个迷惑,最后姜子牙封神时,为啥那些助纣为虐的妖魔鬼怪也在被封之列呢?

这在《封神演义》的原著里都有透露。

修仙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每隔五百年要遭一次大劫数,也就是受一次考验,考验通不过,则前功尽弃,经受住考验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恬静无为。

在《封神演义》里,阐教、截教实际上是道教内部的两个流派,鸿钧老祖一道传三友,大徒弟老子和二徒弟元始天尊创阐教,三徒弟通天教主创截教。在武王灭商的大劫数里,阐教门下众神仙犯了“红尘之厄”,必须参与争战,以作考验,而截教众仙只要闭门修行,不去管人间是非,就可平安无事。

但截教众仙大多都没有经受住考验,耐不住寂寞,站在纣王这边,与阐教争一日之短长,结果断送了修仙之路,最后连通天教主都被扯了进去。

在《封神演义》的设定里,有一个鄙视链,神道不如仙道,因为神道是肉体毁灭后灵魂封神,而仙道是肉体成圣。换句话说,姜子牙最后封的“神”,除了黄天化、土行孙少数几个死于非命的正面角色,其他都是“反面典型”。

这些关乎理解“封神宇宙”的关键细节在电影中几乎毫无体现,观众只看到涂脂抹粉的陈坤版元始天尊和他十二个门徒来也冲冲去也冲冲惊鸿一瞥般亮相,语焉不详。

500

《封神演义》诞生于明朝中叶,与明朝的“崇道”风气不无关系。

朱元璋起兵时,军中已有不少术士,为其运筹策划,如周癫、铁冠道人之流,得到大位后,又屡次征召术士。到了明代中后期的“道君皇帝”嘉靖,更是懒理朝政,沉迷修仙,看过神剧《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想必对其都不陌生。

如果能从《封神演义》中尽可能汲取营养,拍一部融汇中国古典儒道文化的有深度的大片,并非没有可能,可惜《封神》这次的尝试一败涂地,它本应拍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只是沉迷于追逐时髦炮制爆款的雕虫小技。

《封神演义》的美学核心是神仙意境,是一种打着鲜明印记的中华文明的诗化哲学,正如由谭咏麟和毛阿敏演唱的1990版《封神榜》的主题曲歌词——看千古烟波浩荡,奔流着梦的希冀,听万民百世轻唱,只留下神的飘逸,神的传说。

1990版《封神榜》中蓝天野饰演的姜子牙等角色,拍出了神的飘逸,拍出了神仙意境,拍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诗意,反观当下的这部《封神》,你能从任何一个食之无味的苍白角色中寻觅到哪怕一丁点儿诗意和飘逸吗?

封神宇宙,犹待来者。

500

部分参考资料:

《神仙意境》,梁归智 著,三联书店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 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