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厌童”情绪爆发,谁的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现代社会仿佛越来越忍受不了儿童的存在。
遇到儿童,就有一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
01
儿童,全球公敌?
“厌童”这个词语,最近成为了舆论的高潮。
韩国的“水原冰柜死婴案”让网友都非常震惊。
一名30多岁女子,在分娩次日将婴儿杀害,藏尸家中冰柜内数年。
因为此案,韩国保健福祉部展开调查,发现全韩无户籍的“幽灵婴儿”超过2100名,其中249人确认死亡。
如果婴儿没有进行登记,弃婴案和杀婴案都很难被警方发现。
随着“幽灵婴儿”的深入调查,越来越多虐待儿童和故意杀害婴儿的案件浮出水面。
韩国地铁上的催生广告,打着“比我更珍贵的你”的字眼。
还有网友扒出在韩国医院“待产前请为丈夫和孩子准备好7日的换洗衣服和食物”的产妇指南。
不合理的性别态度,也助长了“厌童”情绪。
越来越多女性,在这样不公的社会性别环境下,自然是宁愿把宠物当孩子养,也不愿真正结婚生子。
反观国内,关于“厌童”的言论也不在少数。
前有乘务员劝父母带儿童离开车厢,后有大学生化身“高铁侠”发疯击退吵闹儿童。
不少关于儿童“造反”的短视频,热度也相当高,评论区都快被“死小孩”这类词语霸占了。
讨厌孩子,都快要变成一种风潮了。
种种现象都表明,现代社会,好像快要容不下儿童了。
孩子真的那么令人生厌吗?
02
厌童情绪,从何而来?
有人指出,“厌童”是一种高发于未婚青年之间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对儿童的厌恶和排斥,进一步可发展为无法容忍一切与儿童相关的事物。
然而我们还应认识到,不能简单的用“厌童”二字掩盖掉真正的“虐童”事件。
同理,我们也不可以用“厌童”去模糊大家对于儿童的不礼貌行为和家长的不作为。
“厌童”这一个词,有时不能准确概括事件事实,甚至还有点转移真相的味道。
仓桥伶衣
大家并不是厌童,也不是包容不了孩子,而是包容不了熊孩子。
整顿熊孩子能让人像看爽文一样“爽”到了,其实就是在说明:大家苦熊孩子久矣。
他哭他吵他无理取闹,我烦我气我奔溃绝望。
Xuan Loc Xuan
很多父母并不会教育孩子,这显然是社会缺失。
孩子肯定有熊的时候,但只要家长学会引导和教育,又哪来那么多的熊孩子呢?
正所谓:没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
当然,社会也应该给孩子和父母更多的包容。
其实“厌童”情绪高涨的背后,藏着很多母亲的心酸。
她们带小孩上高铁,心里就开始忐忑,生怕孩子发脾气、大吵大闹;走进商场,又怕小孩到处乱跑乱跳。
韩国现象级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主角被喊“妈虫”,也反映出大家对母亲和孩子似乎过于严格了。
厌童情绪,还来自于当代大多数人对空间关系的要求。
公共空间秩序需要强烈的维护,但与儿童相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人类有一种内在需要,希望能够对自己所选择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控制。
当儿童的某种行为破坏了公共空间的秩序甚至引发了大规模反感时,人们可能感到无法控制局面。
仓桥伶衣
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互相影响,当儿童的行为引发陌生人的愤怒时,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传播给其他人,进而强化他们对儿童的讨厌程度。
仓桥伶衣
抛去熊孩子造成的“短暂性厌童”外,大多数人的“厌童”可能还是因为成人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
孩子作为弱势和少数群体,就很容易被成年人这一方强势群体忽略。
人们将儿童视为一种有特定需要的群体,并希望与他们保持一定的空间分离,导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忽略儿童自身的正面情绪。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只有成年人。
当诸如“希望小孩全部死光”这样的话语出现时,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厌童”情绪,而是走向偏激了。
Jseojd
此外,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和不同地域文化偏好,让大家对儿童都抱有不同程度的期待和想象。
在社会标准的要求下,小孩应该是完美、聪明和懂事的。
但很明显,让所有小孩都达到这种标准并不现实。
Jseojd
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他们词语匮乏却又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表达情绪和想法的最佳方式似乎只有哭闹。
孩子的发育和心智尚未完全,所以并不能寄希望于安上一个按钮,就可以控制好他们的一言一行。
Jseojd
03
一切皆可”厌“?
从厌男、厌女、厌老,再到今天的厌童,整个互联网似乎都被“厌”的情绪所包裹。
但归根结底,“厌”情绪来得如此猛烈,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流量密码。
Karlotta Freier
不少短视频博主,打着“厌男厌女”的口号吃性别红利,也有博主分析各种“厌”情绪背后的原因……这些都被当成了爽文来吸引流量。
“厌”情绪已然成为了舆论场上的流量担当。
一些网友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极端思考方式,通过对事实的撕裂和冲突,制造了一场场“厌”的狂欢。
Jseojd
同时,信息过载极易影响人们的情绪判断。
在后真相时代,热点事件的出现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网络情绪永远在事实真相前。
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事情不在少数,媒体和博主踩中了大众的情绪热点,导致在特定的时间内有大量负面或极端的观点集中爆发。
超负荷的网络信息非常容易让人们在心理层面产生疲惫感,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厌”情绪的爆发,把本就尖锐的公共关系、公共空间问题抬高到一个更危险的阶段。
况且在东亚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兄弟姐妹的年龄差异往往被视为一种权利和责任。
这种观念贯穿了很多人的一生。
“你是哥哥姐姐,得让着点弟弟妹妹”“你和小孩计较什么”“他还小,你让着他怎么了”。
在面对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时,这种言论只会让人们感到不满。
所以,对于很多人而言,反抗孩子也是在反抗这种观念。
薛天朗
说到底,我们反抗的依然是那些态度不公的成人、放任孩子的家长,而并非儿童群体本身。
试想,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忍不了。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不妨多一点耐心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