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河南同套卷一本线低60余分,有家长选择高考移民,如何看待此事?
第一财经采访发现,从郑州到西安,不少河南家长,都希望能通过“移民”,改变孩子的命运。伴随着2023年的高考分数线公布,同样使用全国乙卷,陕西省的文科一本线为484分,理科一本线为449分;而河南,则分别为547分、514分,分别比陕西高出63分、65分。同样的试卷,巨大的分差,包括张军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河南家长们,最终选择了“高考移民”。而“移民”的方向,除了陕西,还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以及辽宁、海南等省份,当然,也有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
中国自从有科举以来,就有“冒籍”的情况,操作跟今年的高考移民基本是一样的。
而在科举之外,中国自两汉以来,也赋予了地方官员举荐地方贤才的权力——比如直接要求地方官员每年必须举荐两名当地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自己觉得自己能力还不错,但是当地比你牛的人太多了,那你怎么办呢?
很简单,想办法搬到或者把户籍迁到那些偏远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就行了。
不要把高考移民看成什么新鲜东西,只要你有全国统一的考试,在制定录取规则的时候就必然会在两难之间纠结:如果是全国统一录取,那么必然对于落后地区不公平;而如果是考虑到地区公平而分地区录取,则必然会导致高考移民的出现。
这种事情已经持续1000多年了,但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什么解决方案。明清时期的分区录取,与今天的分区、分省录取在操作逻辑上类似,已经是能找到的相对最平衡的方案。
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多数与少数之争。比如在美国,有色人种的录取要求普遍比白人低。这是因为有色人种的经济地位低,能享受到的教育相对差,如果出于社会层面的“公平”考虑,就必然要对有色人种的录取有所倾斜。在这种情况下,白人也会觉得自己用更高的分入学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听起来好听,但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就算你能把全国的财富分配做到完全平均,但是作为教育体系核心的人,依然是存在巨大差别的。
人的智力、学习能力存在天然差别,这一点你总得承认吧?既然人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那总有学习好的人当老师,也有学习差的人当老师吧?在老师的水平本就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你谈什么教育公平呢?
哪怕你说“我把最顶级的老师的教学做成录像,让所有学生都只能看这个录像”,那总该公平了吧?
可教育也还讲究个因材施教,同一个讲课的模式不见得能适应所有人。而且,对于家长来说,他也完全可以在你规定的教材之外找人来补习——而补习者的水平,又成了决定成绩的关键。
如果用初高中政治课上的东西来讲,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而事物的矛盾又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期待通过某个政策或者某个做法,一次性解决所有矛盾,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能在一个时期内分辨出一个问题的主要矛盾在哪里,并且解决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至于次要矛盾,那就只能“相信后人智慧”。
所以,我也从来不敢什么教育公平之类的口号,因为教育的基本就是人。在人本身就存在智力、经济、地位等的差距的情况下,所谓的“公平”除了骗骗人,没啥意义。与其空喊所谓的“公平”,还不如讲一下当下最主要的矛盾在哪里,这反倒容易解决。
何况,这是一个1000多年内全世界都没解决的问题,我也并不认为知乎上会有这样的圣人。
在户籍管理制度严格的古代,“冒籍”尚且普遍存在,而如今人口的流动限制已经小了非常非常多,再指望通过什么限制措施来限制高考移民,也就更难了。
还有个要说的地方是,对于教育而言,经济带来的阶层差异实际上远大于地域差异。换言之,教育的分层更多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地域问题。比如说,上海的高考难度小于河南,但是在同样的资产的情况下,能在上海获得的教育资源又不如河南——同样是500万买房子,在上海你的孩子大概率只能上个菜小,而如果是在郑州,就能买个相当不错的学区房。实际上,在过去这20多年里,大量的外地人来到一线城市后,很多人都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反而远不如自己家乡——这些人小的时候,往往还能上自己县里、市里的重点中学、重点小学,但是到了一线城市,面对动辄大几百万的学区房,却发现自己根本没这个能力。
而落到某个省份来说,也同样是本省的省会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普遍好于其他地区。广东的高考录取率并不高,但大湾区却能排到全国前列,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北京、上海的本地人其实都知道,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是高度分化的。这里既有保底211的超级中学,也有烂到烂外地县城中学都比不过的普通学校。并且,这里同样也有中考的分流。
这个新闻里也提到,有些人让孩子去西部省份,也有人能让孩子去到北京、天津——但实际上,能让孩子去北京、天津的,他们的经济水平放在北京、天津也不算是差的——这实际上需要比土著更多的资源。
至于指望自己多么有钱之后,就可以不管孩子的教育,从最基本的任性来说,也很难——这里推荐一本书《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作者是耶鲁大学的博士,也是一位妈妈。她的丈夫就是一位美国的富豪,但无论是她自己,还是身边的人,也都在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和攀比。
最后,关于高考移民,只要规则允许,那就不能怪别人利用规则。但对于教育问题背后更本质的经济与人才差异,也不要指望通过简单的一两次规则修改就达到所谓的“公平”。因为从最根本的角度上说,在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仍然存在中考分流和高校差异的前提下,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而一个稀缺性的资源,永远无法引导向“公平”——因为稀缺本身就意味着不公平。
这其实也是我在知乎上回答很多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只有先客观承认现实而不是空喊口号,才可能解决问题。否则,所谓的“公平”、“自由”等等,最后也还是会论文很多人最讨厌的“宏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