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设计桩长的话,肯定不是由施工单位决定收不收桩的,毕竟最后的验收要几方签名

【本文来自《针对莱荣高铁施工质量问题,多方回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遥远的桥
  • 你说的都对,但是现在的经济环境根本不可能回到那个年代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轻资产化已经十几年了,现在其核心的竞争力是资质、管理人才、银行信贷优惠以及国有市场保护。借用一下砖家们的说法,国有企业效率低,这个论断放在人事方面恐怕是真的成立的。为什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不敢养那么多产业工人和设备了?我举个例子,哪怕中一个 2 亿的高速公路小标,按现在的施工标准单沥青拌合站基础建设加设备就需要投入 3000 万以上,用内部人员加设备的话考虑效率那肯定不是经济最优解。不要说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不怕亏,上面还有国资委,还有社保基金窟窿,国企也有经营压力。从中午凤凰网发可这个新闻后就等着官网上新,看了一圈评论没有一个到点子上。作为一个做路桥的,今天曝光的东西跟我们做的一样,我们同事从下午到晚上都是谈论,大家意见基本一致:劳务分包实质是专业分包,违法,全国都这么干;老板曝光不是他良心发现,是因为与项目部存在纠纷;是偷工减料,但应该不会影响质量,新闻里说了这么几个字,“打桩打不动了”,那是已经达到持力层,实际桩长与设计不符那是因为地勘做不到 100%准确;未经设计变更,施工不满足设计要求,这也是河南那家单位敢曝光的底气。只能说中建八路这个项目的经理走钢丝掉下来了。至于为什么这家公司能自绝后路曝光这件事,说了大家别不信,我们同事讨论的是它是怎么拿到这分包工程的,猜测原因不会超过三个,这个就不说了。作为工程人本着一种职业直觉,一大篇新闻,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几个字,“打桩打不动了”

"还没打到设计深度时,遇到较硬地质打不动了"——

虽然我不是做路桥的,但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专业的,在我们房屋建筑的工地上,有时也会碰到这类问题,原因可能是勘察资料布点较疏,没有100%布点(高层建筑才会一桩一点,低层或多层都不会布那么密的勘察点),非布点上的桩位,设计人只能按已有勘察资料估算一下设计桩长,不一定准确,可能这个位置确实持力层较浅,这样即使不到设计桩长都能达到承载力,可以收桩了,但也有可能是碰到夹层了,这样就需要打穿夹层打到更深的稳定持力层去。

通常碰到这类问题,工地施工人员以及监理单位都会暂停施工及时把问题反映给设计单位,由设计单位决定收不收桩,没有勘察资料的话设计人员也不敢随便定,有时候会要求勘察单位加勘察点确认土层情况才会做决定。

总之,没到设计桩长的话,肯定不是由施工单位决定收不收桩的,毕竟最后的验收资料要几方签名确认的,没有经过设计人确认的桩长,负责的设计人肯定都不敢签名,谁都不希望最后责任追到自己头上,都不会随便签名的。反正我自己设计的工程,每一条桩长我都要核对过才会给签名。

站务

  • 观网评论4月爆款文章↓

    4月初,美国财长耶伦访华,一时间“中国产能过剩论”被炒作起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经从“三个美国女人”的独特角度,阐释了中国产能包括新能源产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还对美国政......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