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的碟中谍7,有点心疼自己为了杜比厅额外掏的钱
【本文来自《《碟中谍7》票房折戟,好莱坞英雄迟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昨天去看的碟中谍7,有点心疼自己为了杜比厅额外掏的钱……
这两个半小时,我评价为一部合格的好莱坞爆米花。剧本老套但不犯大错,该有的特效有,该有的打斗有,该有的反转也有,系列的特点(阿汤哥的极限运动表演和惯有的头套秀)保留的不错。节奏还凑合,是一板一眼不犯错的文戏-打斗-文戏布置,中间也能来几个能逗笑观众的搞笑桥段,但中间让我出现略微犯困和想掏手机的情况(二次刷流浪地球2的时候可都没有这样),这得扣分。总的来说,个人评分7/10吧。稳定发挥,不功不过,不过也没见着能好到哪儿去。
但为啥票房不太行呢?这个套路好莱坞用这么多年,工业化出品电影看多了。总归是看腻了。这又不是没有别的选择,暑期档其他电影在题材新这个层次还领先一节,没理由非你《碟中谍》不看啊。
另外还得吐槽一下,我现在开始讨厌故事讲一半给你留个扣的系列电影了,不巧我今年到目前为止看的三部电影都是明确有续集的……
《流浪地球2》实际是前传而且把本阶段的故事讲完了,算好的,《蜘蛛侠纵横宇宙》在结尾告诉你我这肯定有后续,《碟中谍7》更狠,标题里写着Part one呢...虽然也不是说蜘蛛侠和碟中谍7没把这个阶段的故事讲完,但片尾留个扣吊人胃口总是让人不爽。
也许我应该再找个时间用《长安三万里》洗洗眼睛?
————————被拎上置顶后的分割线,剧透预警————————
心疼为了杜比影院额外掏的钱,主要还是感觉杜比影院相比普通厅没提升。感觉这电影音效也就那样,夜晚场景也并没有展现出杜比影院高对比度的优势(好吧我不排除导演就是要让画面对比度不要太大的可能性)。当初在激光IMAX和杜比影院二刷《流浪地球2》是真感受到了技术厅的优势,《碟中谍7》吧……差点意思。
再多聊几点的话,电影时长实在是有点长了。时间长的原因倒也简单——相关势力实在太多了。伊森·亨特为首的IMF小组、代表美国(能吗?)的IMF局长尤金·基特里奇(这还埋了个我查演职员表才发现的梗,这老兄碟中谍1就跑过龙套)和手下特工、白寡妇、“智体”在背后撑腰的盖布瑞尔,这就四方了。两个半小时,阿拉伯沙漠+NSA总部、阿布扎比、罗马、东方快车(这又在致敬第一部?)至少四幕场景,四方(如果把上自信过头想跟盖布瑞尔做交易结果被刀了的国家情报总监邓林格就是五方)势力,好几条故事线交叉叙事,剧本写得很华丽(不代表写得好),但观众能在两个半小时内理清头绪吗?难。
剧情主旨方面,写了个披着超级人工智能皮(但编剧显然有点落后于时代,这人工智能还是超级大数据而不是ChatGPT的面貌),内核更像宿命论的故事。无论是伊尔莎的退场,盖布瑞尔掐着表从车上倒下去逃跑,还是最后帕丽斯(就那个盖布瑞尔方说法语的Paris)的反水,都是“被智体预测到了”的事件。但解构起来的话,伊尔莎的退场显然是编剧为了换女主的操作(新女主登上去罗马飞机的时候我就知道伊尔莎要退场了),盖布瑞尔成功润走仅仅是掐个表+提前布置就能实现的事,帕丽斯的反水更是典型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伊森放过了你所以你会反水,因为你会反水我要杀了你,因为没成功杀掉你所以你救了伊森还反水告诉他潜艇的事……这什么循环论证。宿命论这玩意,在中国这个环境,显然是不吃香的。我们都知道续集必然会让阿汤哥打破“智体”创造出来的宿命论环境,但续集那也得是明年的事儿了。今年留了个扣就完事,没看到阿汤哥怎么喊着“mission accomplish”然后转钥匙一切结束(应该不会这么老套吧……),还是差点意思。
除此以外,看点就是阿汤哥玩命地极限运动,标志性地奔跑(这部跑得我觉得稍微有点久了,我的打瞌睡点就在这里)。动作场面还可以但也仅仅是“还可以”,视觉奇观是有但并不突出的水平。总而言之,“合格的好莱坞爆米花”,但也仅此而已。结合好莱坞现在不断下滑的中国地区票房号召力,票房不行也是预料之中。
最后两点剧情无关的吐槽:一个开幕戏明明是在俄罗斯核潜艇上,为啥俄国人人均一口带着俄语腔的英语?在罗马意大利人说意大利语,帕丽斯所的也是法语,就俄国人说俄语腔英语,太怪了。
另一个,这电影的植入广告……某电脑品牌(联想?雷蛇?ROG?)植入了他家双屏电脑的(就班吉在车上用的那台),但恕我眼拙没认出来。我一个数码爱好者都没认出来的设备你这植入属实是植入了个寂寞。另外为了让班吉操作电脑帮助伊森,开了个自动驾驶(请注意目前L3自动驾驶仍未在大众能购买到的乘用车上批准,从合法角度出发开启辅助驾驶后驾驶员必须准备随时接管驾驶,更不能跑到副驾驶上去操作电脑),但这车是辆BMW……宝马的自动驾驶水平,我只能说懂的都懂好吧。这广告搁国外打可能还行,搁中国市场,那只会引来“宝马?什么杂牌新能源车”的嘲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