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近代版的“矛与盾”:能挡住0.75英寸口径火枪子弹的板甲要多厚?
编者按:欧洲15世纪的胡斯战争中,胡斯教徒用车堡和火器痛打德意志骑士的故事,可能很多对欧洲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都曾听过。可以说,胡斯教徒的胡斯手炮,对当时的重装骑士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但让人意外的是,面对火器的威胁,当时的板甲却没有被淘汰,反而迎来了进一步的飞速发展。那么能防御住火器的板甲应该有多厚呢?我们就来说说这段欧洲版“矛与盾”的故事。
15世纪胡斯教徒所使用的胡斯手炮(hayckenbussen) 口径大约在0.5到0.56英寸之间,随后扩展到了0.75英寸并加长了枪管。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种单纯放大的不便之处。当时的一些随笔记载中,纪录着单纯扩大后的手炮‘一次没有准备好的发射的后座力足以让三个大人一起摔倒’。
▲试射胡斯钩枪
于是胡斯教徒们很快就想出了用别的东西代替人体,来承受后坐力。这就是钩枪 (HOOK GUN, HACKBUT)。钩枪的本质,其实只是一门加大的手炮。钩枪的口径,一般在0.69到0.75英寸之间,威力在500到1000焦耳的枪口动能之间。在当时,两毫米厚的板甲都有可能被它直接击穿。而在胡斯战争之后,火器足足又发展了50个年头。准星,扳机,枪托,支架,身批铠甲们的骑士越来越面对着火枪的威胁。而单纯地加厚铠甲,显然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当时欧洲板甲师所面对的难题,正是如何在最少程度的增加铠甲重量,保持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造出足以对应火器的新型铠甲。而这个答案, 就是棱条设计。
▲现代复制品:1480年 海姆斯密特为希格斯孟德大公制超歌特甲
现在一般认为,是海姆斯密特大师或是同一时代的某位铠甲师傅,从扇贝的壳上得到了灵感。也有人认为,棱条是当时在装饰品上已经成熟的钣金技术的自然运用。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与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带有加强筋的铠甲不同,新式的德意志歌特式铠甲的棱条,有着强烈的倾斜发散的布置。
▲理查三世国王御用铠甲 现代复制品
从这两件铠甲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德意志式歌特和英格兰式歌特甲,在设计上明显的传承概念和明显的差异。
▲各时代胸甲平均厚度。十字架为骑兵甲,三角为步兵甲,单位,毫米。出自《骑士与风炉》
由于都是使用冷锻板,这两件铠甲的胸甲厚度都处于15世纪末期德意志地区常见的1.8毫米到2毫米之间。这一厚度略小于意大利地区的2.2毫米,但是一方面为了热处理和加工的简易化,另一方面也为了增加胸腹部的防御力,它们都采用了三段铆接的设计。下图的范例就是一件现代复制品在打出棱条前的内部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现代复制品采用的是更为廉价的量产风格的两段铆接,而非三段铆接。
▲现代复制品在打出棱条前的内部结构
从这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铠甲防护最重要的胸腹部中央地带,也是实际战斗中最常受到攻击的部分,实际上形成了两层钢板刚性连接的结构。这实际上增加了有效厚度,达到4毫米左右。而且由于上下胸甲之间超过十厘米的重叠部分,使金属板受冲击的边缘效应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也就是说,它不会出现札甲类在边缘受到冲击时,甲片因边缘效应翻转导致的‘开门’的现象。上下胸甲形成了一个完全的刚性壳体。在这样的结构上,15世纪末期的德意志歌特式铠甲,尤其是超歌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也就是冷打棱条。
▲记载马克西米利安与铠甲师傅们的16世纪版画,展现了钣金工坊中冷锻铠甲的场面
▲铠甲的棱条加工过程
这里展示的四张图片,依次展示了现代的铠甲爱好者利用仿古的技巧进行棱条制作的步骤。这一步骤,和15世纪时德意志地区的铠甲师傅采用的步骤是完全一样的。通过加工成一定弧度的砧子,以及铁砧的不同位置的形状,熟练的工匠可以将初步锻打成型的铠甲加工出均匀的棱条。和单纯的装饰性棱条不同,德意志歌特式的棱条呈现出明显的放射状,并且高度要高得多,也有一定的坡度,尤其是后背等位置,甚至会形成漂亮的山脊状。
▲超歌特式,棱条细节
美丽的放射型棱线在最小地使用辅助工艺的情况下,突出了铠甲的美感。作为15世纪歌特风格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丰富的棱线突现出了铠甲的立体感,使使用者的上半身看起来更加宽阔,而腰则显得纤细。这比起整体粗壮的英格兰风格歌特铠甲,更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观点。而这种符合歌特艺术的视觉集中风格的设计,也使得后世的业余铠甲讨论中,提到歌特式铠甲,就几乎专指15世纪末期的德意志式样,而非一整个铠甲发展时代。
尽管在15世纪末期,铠甲设计师已经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将铠甲的理想壳体造型确定为了卵形,而以海姆斯密特大师为代表的奥格斯堡设计师采用在冷锻成型后再次热处理的结果,使当时的奥格斯堡铠甲的平均硬度都超过了300VPH。但是就如坦克有着窝弹区一样,刺中铠甲表面的枪,剑,弓矢,甚至子弹,偶尔会有沿着铠甲的表面划进腋下和咽喉的危险,尤其是当时普遍喜爱使用长尾型的SALLET 盔,而在步战中往往都为了方便行动而不佩带喉甲则更是危险。而德意志歌特式使用的棱条设计,实际上平均高出甲面两毫米有余。
其在面对打击,斩击或是子弹的冲击时,就起到了加强肋的作用,一如现代使用的波纹钢一样,能大大增加铠甲的强度。而面对刺杀或是弓矢,甚至是弹丸,这些坚固的棱条同时还能起导轨的作用。它一方面让尖锐的武器容易失去准头,而难以正确发力。另外一方面,更是能引导这些致命的打击沿着棱条朝向两肩,两肋,腰侧的空隙滑走。这样一来,铠甲除了‘抵挡’的功能之外,更是大幅度地减少了敌人对使用者的有效打击。而原本只是用于对高贵客户的定制设计的棱条,很快就在一般的铠甲上迅速地普及开去。以至于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几乎成为铠甲的主流设计,甚至成为工艺品上典型的骑士造型最主流的装扮。而这一设计,在数十年后,将由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海姆斯密特大师父子,带上一个全新的高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克西米利安式铠甲。
▲15世纪末期德意志地区产,圣乔治小塑像设计图与实物,体现了当时德意志地区‘典型骑士’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