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实际中国产业升级很成功,进入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了?
【本文由“guan_16448333061398”推荐,来自《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当前经济面临的挑战属于疫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W
刚刚解封的时候和朋友聊天,他们都悲观的不行。但我和他们讲,经济大概率会反弹,差不多反弹到5月份。然后就会开始向下。解封后反弹只是需求端的短期释放,无论是旅游还是购物。反弹后经济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才会再次显现。改开后,技术进步了多少,经济发展了多少,货币发行了多少。如果结构平衡,收入相对公平,钱的流动会是良性循环的,多数人的生活不该这么大压力的。但是现在,贫富差距巨大,涓滴效应被事实证明基本无效(也不能说是无效,只是他们消费豪宅豪车明牌衣包和出国旅游都涓滴到国外去了)。疫情以来,天量的货币被创造了出来,但多数在有钱人的圈子里空转,金融套利的多如蝗虫。阶层K型分化,经济长期L型复苏。很多事情不是他们不清楚,只是要改,会动了权贵们的利益,所以只要还能拖,就会一直拖。拖到今人相信后人的智慧,拖到后人表示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最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过去疫情几年实际上中国产业升级很成功(上次08年危机和上上次70年代西方大滞涨都是中国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里面有一定关系),大家都看到了,新能源车,光伏,大飞机,电池,芯片一大堆,可以说完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提高工资,扩大消费,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就行了。
实际上就业和经济增长有关系但是并无绝对的关系的,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在我们一万美元人均GDP档口,实际上增长也就是3%左右,但是很快产业升级货币升值就进入发达国家了并接近实现充分就业。我们经济高速增长的80,90年代实际上是失业率极高时代,就业和经济增长数据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个,不合理的购车限制要取消,一线城市不要再限制买车了,不进市中心可以,但是不要限制外围区域的用车方便,现在很多的购买力都在一线城市但是买不了车子。第二个,降低城市人口居住的密度,现在城市的规划都是一平方公里一万人,这个规划是80年代的基建水平和交通水平,完全不适合现在,现在汽车普及,需要低密度社区和大量的道路建设,适当降低人口密度,把人口降到6000人一平方公里是比较合适的,现在的大城市周边到处都是荒地没有开发有的是地方扩大,要像当年开发浦东新区那样把现有的城区扩大一倍降低人口密度,然后让汽车不拥堵。第三个把光伏产业在沙漠地区铺开,用廉价能源生产氢气,或者用廉价电力来提水翻山创造耕地,然后用新耕地指标几比一比例扩大建设用地,开放民营企业投资沙漠改造和能源建设。第四的扩大机场建设配合国产大飞机的运输才行,我们的机场密度人均数量太少,不符合发达国家标准。
实际上现在可以说是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前景最好的时候,我记得中国十多年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也是一堆人说今年是最困难的一年,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实际上最后都过来了发展不错,现在我们产业升级这么成功,怎么还有人悲观?我认为根本还是行业差距,那些低端加工就业的,低端的零售的自然不行,高端产业,未来扩大消费的主流品牌消费行业,实际上现在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