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商上门追讨210万欠款,知名卤味品牌老板:口头说的不算
曾开出300多家门店的卤味品牌“物只卤鹅”,最近陷入了一桩加盟纠纷。
7月4日,有网友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2条视频,直指物只卤鹅欠自己210万元不还,并一拖再拖,到后来甚至“耍无赖”,不承认之前的承诺。
事情本身并不复杂。加盟商自2020年1月开始先后向物只卤鹅打款373万余元,以全托管的形式开出了11家物只卤鹅门店。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双方协商后一致决定,由物只卤鹅回收11家店,同时分两期向加盟商共支付210万元。原本约定2022年10月是支付第二笔款项的日子,但从视频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物只卤鹅付款并不积极,且总是以经营困难等为由一再拖延,以致于加盟商今年不得不带了律师上门讨债。
当着律师的面,物只卤鹅的创始人承认,去年的确跟加盟商承诺过分期支付210万,但今年不同意了,“我现在资金特别紧”。而且他很直白地指出,去年双方之间并没有签合同,“没有任何凭据”。谁料这个观点被律师当场“打脸”,说口头协议也算数。创始人闻言,沉默良久,不住地摸裤腿。
物只卤鹅2016年成立于广州,以卤鹅这一单品切入卤味市场,巅峰期曾开店超300家,获过诸多荣誉。天眼查显示,成立至今,物只卤鹅共获得过3轮融资,不过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2018年2月,距现在已经过去了5年多。
物只卤鹅的门店多为社区店,这次讨债的加盟商开的11家店也都是社区店。从整个餐饮行业来看,社区店在疫情期间成了香饽饽,受到诸多餐饮品牌的青睐。物只卤鹅还开辟了零售、电商渠道,其创始人去年曾透露,2022年物只卤鹅门店加预制菜零售业务整体销售额预计能达5亿元人民币。今年6月7日,物只卤鹅的工商登记发生名称变更,由“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变成“食品”有限公司,这一动向或许预示着它将在食品、预制菜领域有更大的投入。
物只卤鹅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去年11月,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提醒“考虑入职或者面试物只卤鹅公司的小伙伴真的不要去!”,并曝光了公司暴力裁员、“打着潮汕卤鹅的名义卖冷冻鹅肉”等信息。——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目前仅是网友的一面之词,本文不持任何立场,仅作如实呈现。
说回加盟商要债一事。一份律师函显示,加盟商和物只卤鹅的创始人原本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出于“对双方情谊的高度珍视”和对其人品的信任而选择了与之合作。这其实是餐饮加盟领域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朋友之间有好的项目,那就一起合作赚钱发大财。这种选择对双方来说都是人之常情,都无可厚非。
值得商榷之处在于,第一,加盟商选择了全托管,即自己只负责出钱,门店的日常经营和财务等管理事宜则由品牌方一应负责。这种方式其实非常不妥,给自己埋了个巨大的雷。首先,自己当甩手掌柜,这就决定了成功的概率很低。郭德纲当年做“郭家菜”失败了,赔了大几百万,他得出的经验教训是:“这干生意,你就得处处得算计着,你不往心里去,人谁给你往心里去,多大的买卖也得赔钱。”
如果自己当甩手掌柜,同时还出全部的钱,而对方一分钱都不出,那就更是错上加错。因为这极其容易沦为冤大头,你就成了对方的提款机,在开支方面对方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用担心他找不到理由把各项用度合理化;如果你自己刚好对餐饮不懂,是个小白,那就更容易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这跟双方关系铁不铁无关,一切只关乎人性。
站在品牌方的角度,全托管这种方式也有槽点:门店经营好了,赚大钱了,显然是我品牌方的功劳,那应该我拿大头才是,现在却要让给你,你觉得我会甘心吗?
由此可见,全托管这种加盟方式极其考验人性,而人性是最经不住考验的。餐宝典分析师认为,加盟商如果自己不参与经营管理,那么真正合理的方式,就是品牌方和加盟商都要出钱,不管出多出少,多少都要出。
还有一处也值得商榷,那就是一次性开了11家店。客观地讲,11家店投资373万,每家店才30多万,这个投资并不高。但因为是快餐店,单店的营收也高不到哪里去,这样回本周期就会比较长。一旦再发生亏损,那回本周期就更长甚至会回本无望。对于小白来讲,起手非常不宜贪多,可以先投个一两家看看情况,情况好那就再追加,不好那就赶紧打住。如果说自己手上钱多得没地方放,非得投出去不行,那也不要全都投一个品牌、一个品类,可以投几个不同的品类,比如快餐投了再投个正餐,或者投个茶饮、咖啡,这样就尽可能地分散风险,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
另外对于物只卤鹅这起加盟纠纷,还有一点,在去年品牌方承诺分两期支付210万的时候,双方没有立字据,以致于现在品牌方能直言“空口无凭”,试图推翻当初的约定。当然,律师说口头协议也算数,想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当时能立个字据,那无疑对自己是个更有力的保护。
加盟商和物只卤鹅之间产生了纠纷,即便纠纷最后得以解决,双方之间肯定也是再也做不成朋友了,这便是生意的残酷和令人遗憾之处。而这个失败的加盟案例,也足以给其他的创业者和加盟商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