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台谏制度有何利弊?

宋朝台谏制度的利弊。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那么谏院制度存在百年,有何利弊呢?

一、利:

台谏官员的强势存在,有效的防范了官员以权谋私情形的出现,成为了监督朝廷官员以及规谏皇帝的重要力量,台谏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

二、弊:

1.台谏势力因为权限迅速膨胀,导致相权受制。因此而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两府大臣与台谏官员势同水火(神宗熙宁变法以后北宋两府与台谏的斗争达到巅峰,你唱罢来我登场);

2.台谏官员风闻言事的特权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甚至引发了官僚集团的相互报复,完全背离了当初统治者孜孜求治的初衷。官员行事变的束手束脚、瞻前顾后,形成这种肆无忌惮的攻击大臣的风气之后,朝堂之上就发生了上下离心,因循苟且的一系列恶果。为北宋的灭亡买下了种子,熙宁变法以后得种种权利中枢更迭把这个影响体现的玲离尽致。可以说北宋之灭亡台谏制度也有其功劳,以至于元丰改制将谏院重归中枢,划归中书门下。

图:宋朝头号“喷子”,知谏院司马光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