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的地位,会回到本属于它的位置
韩国的经济最近不太乐观,7月12日韩国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韩国名义GDP约为1.67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时隔三年,掉出了前十的排名。虽说对于韩国来讲,进不进前十没什么实质上的意义,但韩国的政客和专家就好这个面,经常喜欢讲“前十”的这个大韩民国成功学故事。
然而,现在韩国央行表示,韩国在2023年重回世界前十的可能性也不大,各类经济指标都不太理想。韩国政府于本月初,下调了今年韩国的GDP增长预估,从1.6%下调到了1.4%。同时,由于美联储加息造就的强势美元,用韩元换算成美元的名义GDP本来就不太理想。许多超过了韩国的国家,都是资源、原料的出口国,去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贸易价格起飞,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其实没少赚,这也反应在了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排名上。
韩国曾经与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并称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靠着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制造业,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韩国算是四小龙里最亮眼的一个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外号叫全球经济的“金丝雀”。
虽然这外号挺好听的,但实际上有点“地狱”,这来源于一个典故:矿工下矿用金丝雀测试是否有有害气体或者足够的氧气,如果金丝雀翘辫子了,那就是矿洞里很危险的信号。同理,像韩国这样的经济极度依赖工业品出口的国家来说,一旦全球经济下行,需求大规模缩减,那么韩国会是很早就感受到的,也有可能是发达经济体里第一个扛不住的。同时,韩国人少地少资源少,单靠内循环也很难独善其身。
但对于韩国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中国近些年来的产业优势。90年代乃至21世纪的最初十年,韩国对于中国的产业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在汽车、电子、造船等,都领先于中国,中国每年会从韩国大量进口工业产品,这也使得中国成了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及贸易顺差来源。
不过,韩国相对于中国的产业优势并没有保持下去,所剩不多的技术优势,主要在半导体行业上,但在全球的半导体行业里,韩国也不是最强的,现在还要面对来自于美国试图加强自身半导体行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此消彼长之下,就在最近两年的时间中,中国反而从韩国的第一大顺差来源国,成了最大的逆差来源国。去年6月至今年5月,韩国对华出口额连续12个月负增长。今年1月至5月,韩国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18亿美元,而近一年只有去年9月实现了对华6亿美元的顺差,其余月份都是逆差。
韩国贸易协会在6月底表示,造成逆差的关键性因素是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电池,以及生产电池的关键工业原料、前体。韩国在这方面对中国依赖度极高。
此外,中韩贸易也多少受到了萨德事件的影响,虽说文在寅时代暂缓推进了萨德的部署,但到了尹锡悦时代恐怕部署又会加速推进。未来的中韩关系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实对于中韩贸易结构和产业竞争关系,韩国方面也有人呼吁政府要重视。韩国保守派媒体《中央日报》评论员李相烈声称,现在韩国经济的最大难题是对华出口不振,这是韩国经济地缘政治和结构性问题的综合体现。中国从2016年开始,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投入,发展至今,许多中国商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代了韩国商品。韩国政府在应对中韩贸易结构性问题时,并没有积极调整产业策略,只是单方面享受贸易利益,以至于形成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李相烈还提到,本来以为韩国对华出口,会随着从新冠疫情中的复苏,而逐渐改善。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不过,相比于李相烈的看法,也有人喜欢向中国甩锅。另一家保守派媒体《东亚日报》的一篇社论声称,韩国对华出口不景气,主要是中国经济低迷,但丝毫不提中韩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也有人认为,韩国应该和美国捆一块,积极参与拜登的《通胀削减法案》中的项目,形成与中国的对冲,以降低自身风险。至于拜登的方案能不能成,是不是真的近邻不如远亲,那就有待观察了。
总之,对于韩国这种依赖于出口贸易的东亚经济体来说,近两年日子的确不如过去那么辉煌,从GDP增速放缓也能反映出来。当然全球需求收缩,也不是只影响韩国一家,中日韩都能感受得到。只是看到了“亚洲四小龙”时期的高速发展,大家在认知中把韩国的地位抬得有点高。现在全球经济风险激增,韩国肯定不至于崩溃,但会逐渐回归客观上属于这个经济体体量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