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下嫁”绝不是空穴来风

“太后下嫁”是清朝历史的几大悬案之一,虽然在正史上查无依据,但在野史及其它一些史料中“太后下嫁”的传说言之凿凿,使人们不得不想信可能真是有这么回事儿。那么,到底“太后下嫁”是否真有其事,为什么在正史上不见记载,反而在野史及民间有如此广泛的传说呢?这里面肯定有事儿,否则不会空穴来风地给世人留下一个“太后下嫁”的哑谜,让人们一猜就是几百年。我们不妨带着这个想法做一些探讨,希望能为解开这个谜底有所帮助。

以现存的史料和各种可能的原因加以分析,笔者以为“太后下嫁”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有其事。

首先从文化方面来看,做为关外游牧民族的满清贵族,1644年刚刚入关不久,它们的身上还完完全全地带着游牧民族的那种生活习惯,它们或许并不完全知道关内汉民族文化与自已的文化有什么差别,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以胜利者的骄傲看不起汉民族的文化,虽然入关到了北京,但它们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上还是关外游牧民族的那一套。比如在婚姻上把妇女看作是一个部落和家族的财产,父亲去世,继母可以成为儿子女人;哥哥不在了,嫂子也成为弟弟的女人。一句话,就是作为财产的女人是没有选择自由生活的权力。也就是说游牧民族在婚姻上的特殊文化,决定了多尔衮和孝庄的结合成为了可能。这一点,我们不但从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康熙皇帝选取妃子的做法上就可以看出来:皇太极的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而皇太极后来又娶皇后的两个侄女作为自已的妃子,她们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孝庄皇后;另一个就是孝庄的姐姐宸妃。姑姑和侄女同事一夫,这种婚姻在汉族社会极不正常、罕有出现的婚酣配现象,在游牧民族的出身的皇太极那里却处之泰然。同样也是本文主角之一的多尔衮在皇太极的大儿子、他的侄子豪格死后不久,就将豪格的福晋、他的侄媳妇纳为夫人。这同样在汉民族看来是不齿的乱伦行为,而多尔衮却照样处之泰然。以此论之,多尔衮和年龄与自已相仿,且貌美寡居多年、又得到自已鼎力相助的孝庄皇太后结合在一起,是顺理成章之事,至少在文化上绝没有汉民族那样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

其次是福临继位本来是妥协的结果。多尔衮眼看和豪格争皇位两败俱伤,便支持福临继位,以便通过孝庄的关系进行控制;而孝庄也需要多尔衮的力量保证福临的皇位,保住了福临的皇位就等于保住了她的地位,更何况她和多尔衮都是春秋年盛,且两人青梅竹马,不产生关系才怪;同样多尔衮要通过孝庄来控制大权,各有所需。多种因素的迭加,必然导致二人的关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再加上孝庄皇太后当时人在深宫大院之内,所能接触者除宫女太监外几无他人,而外人能自由出入宫庭者仅有多尔衮一人。还有一点是,当时的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年龄都在三十多岁,正当盛年生理需求旺盛,经常接触难免日久生情;加上多尔衮位高权重,势倾朝野,孤儿寡母的孝庄母子要保住地位,岂有不投怀送抱之理?

其三是在《清史稿》中亦有蛛丝蚂迹可循。《清史稿列传五》记载:“五年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记载是后人根据清朝官方修改过的史料整理的,原来真实记载恐怕早就被清朝的御用文人们修改的面目全非了,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清王朝篡改历史是最为起劲的,如在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把凡是与统治者不利的“悖谬之书”尽行销毁!据不完全统计,全毁之书有2453种、抽毁之书403种,合计约3000种。如果加上所毁复本,销毁之书总数当不下10余万部(周宗奇《清代文字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同样的道理,为了达到美化其祖先的目的,它们当然可以把于孝庄皇太后不利的史料通通剔除干净,尽管这样,还是留下了不少蛛丝蚂迹,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就露了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之亲密关系的底(《清史稿》卷218 列专五)。

此前是“皇叔摄政王”的多尔衮,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事情的性质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除非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关系有了本质的改变,那就是孝庄真的下嫁给了多尔衮,否则,多尔衮是断断当不得这个“父”字的!再说作为皇帝,岂可以随便“认父”?所以,从“皇叔”变成“皇父”这里边大有名堂,绝不是有论者所谓的尊称那么简单。

其四是从福临和其母亲冷淡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一些端睨。关于顺治帝和其母亲的关系,《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的极为简单,仅有四句话60多个字而已,而同一篇传记记载康熙同其祖母的关系则用了715个字。从中可以看出顺治和他母亲的关系似乎不是太好,个中原因不外乎孝庄和多尔衮关系问题。可以想象,顺治从小就看着作为叔叔的多尔衮和其母亲在一起,心里自然不愉快。后来多尔衮病死,顺治长大亲政,便迫不及待地报复了早已长眠地下的多尔衮。他把这个昔日的“皇父”“诏削爵,撤庙享,并罢孝烈武皇后谥号庙享,黜宗室,籍财产入官。”(《清史稿》卷218 列专五)。

可见对其所恨之深。假如多尔衮不是和孝庄有这么一层特殊的关系,使作为皇帝的顺治蒙羞,觉得面上无光;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为清朝入关立下汗马功劳的多尔衮,绝不会有此不公平之待遇。正是因为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的关系,也深深地影响了顺治和孝庄的关系。

其五是孝庄死后不和皇太极葬一块,而是葬于它处。《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载: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按理说,孝庄死后归葬皇太极之陵是礼法所在,为什么孝庄不愿和皇太极葬一起呢?其中只有一种解释可以成立:不是孝庄不愿归葬皇太极之陵,而是她的孙子康熙还是耿耿于怀于孝庄和多尔衮的这种特殊关系,所找的托词而已。康熙皇帝在孝庄去世后三十年不葬确有难言之隐,那就是无法抛清孝庄和多尔衮的这层关系。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民间也是极为普遍的,比如一个女人如果在丈夫去世后再嫁,那么这个女人死后是无法和前一任丈夫合葬的。孝庄去世后不和皇太极合葬,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还有一个颇为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的一首诗,标题是《建夷宫词》,诗中写到:“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诗中的建指的是建州,夷指的当然是满清了。可见“太后下嫁”在当时已广为人们所知,要不然这样的事情也不会出现在诗人的笔下。

虽然“太后下嫁”在正史上没有留下直接的文字记载,但是不论是在正史之中,还是在野史、甚至民间传说中,都有不少有关“太后下嫁”的蛛丝蚂迹。特别是在正史中有关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记载,桩桩件件都印证了这件事绝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有其事。只不过正史当中,由于满清统治者的刻意隐瞒和篡改,无法直书而已。但草蛇灰线、蛛丝蚂迹还是有的;令满清统治者想不到的是,尽管它们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泯灭证据,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只要是发生过的事都会留下痕迹。否则,为清朝入关立下不世之功的多尔衮死后不可能被削爵罢庙;孝庄死后早就和皇太极合葬一块,而不会另葬它处了,因为这太不合常理了。不合常理就说明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太后下嫁”这个令清朝统者颇为难堪的事实是存在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