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有两类人不会被AI替代,中层管理岗位将会消失
编者按:近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智能分会举办了第八期《数智化管理五人谈》,主题围绕“不同类企业的数智化管理进程”展开讨论,会议嘉宾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兼智能分会会长刘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李直、Boss直聘职业科学实验室(CSL)主任祝恒书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主编罗文豪,主持人为企业文化专家,资深媒体人李蔚。以下为第八期节目的部分内容,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青贝克智慧工场。
李蔚:回归到组织管理,请问彭老师哪些工种可能在3-5年或5-10年后,面临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可能?
彭剑锋:从组织发展角度来看,有几方面变化:
一是组织价值创造的要素发生了变化,换言之是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如今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推出,我们有了新的物种——智能灵魂伙伴,而组织也有了新的价值创造和资产,并且这种资产不再一味地消耗,甚至可以自我开发和自我进化。
二是随着Chat GPT等新物种推出后,生态型组织、平台化组织和小微组织将成为主流的组织形态。尤其很多生态型组织将会变能量场,而Chat GPT本身就是能量场,汇聚了无数能量和智慧。
当然,未来所需要担心的是生态型组织和平台化组织的垄断,这与传统的工业文明、产业垄断不同,如果法律和规则不提前制定,一旦产生垄断就很难消灭和拆分,所以我认为有些制度、规则还是要提前制定。
三是组织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此前的组织是人、机、物三元融合,而现在的物变得有智慧,所以不再是简单的人与组织、人与物的关系,人工智能打破了边界。未来的组织模式除了平台化以外,还要有跨团队、跨职能、跨组织、跨企业的工作团队,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打破边界的协同合作将变成未来主要的工作方式。
四是组织文化变得更加开放。组织要求更加敏捷,协同文化、利他文化、创新文化变得更加重要。包括第一要开放包容,第二要快速,第三要有利他的协同文化,第四要创新。
五是组织治理变得共创、共决。即共创价值、共同决策。因为组织会变得更加透明,数据也变成最重要的决策依据,所以更需要赋予员工权利,相反“家长制”管理模式肯定在未来是走不通的。
从组织制度来看,数据的支撑也将发生变化,包括组织治理的产权会变得更加分散,这有利于合伙机制的产生,因为人才流动更快,人才共享可能会成为主流,甚至一般人才都将会被替代。
至于未来哪些工作会替代?从我周边的工作岗位来看,秘书和做产业行业研究的咨询师都可以被替代,总之重复性、结构化、知识收集整理的岗位都可以被替代。所以我们要学会使用Chat GPT,虽然简单的知识劳动者会被替代,但对于创新性的劳动者,以及情感型的服务者,创造性的知识劳动者暂时不会被替代,这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
例如,我最近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如果用Chat GPT来写可能会超越80%的博士,这给整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带来颠覆式改变。
我认为未来只有两类人才不可替代:一是体力劳动者,即卖体力的蓝领;二是创造性、情感型服务人才。在人才结构中,未来只会有高端和低端人才,中间人才将与组织一样逐渐扁平化,即中层管理者都不再被需要。所以大家要有危机感,对于缺乏创新思想的人来讲,未来则更需要在思想、智慧和创新层面求生存。
六是组织变得更像量子力学,既要技术创新,又要低成本运营。这对组织核心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在组织中一方面要尊重个体力量,因为个体可以产生蝴蝶效应,小人物能够成大事。但另外一个方面又必须承认组织聚合的力量,这类似量子纠缠理论。
所以我们要从人机对抗的二元对立思维转变到人机共生的生态思维,从组织模式上作出改变,但从数据安全的角度来看,创新始终要向善,对人工智能也要有长期价值主义和创新向上的思维,保障数据安全的底层逻辑必须要坚持,不能把人工智能当作风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青贝克智慧工场公号:kingmaker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