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实力碾压,老娘一个高音灭掉全场
【本文来自B站视频《[探索] Vocal系歌手的起源、发展、衰落》,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原视频】
随着音乐圈公认的 Vocal 系三座大山:惠特妮·休斯顿(后文我们都叫“惠姨”)、玛丽亚·凯莉(后文都叫“牛姐”)和席琳·迪翁的逐渐隐退,现在“Vocal系”这个词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开始用来泛指声乐技术优秀的歌手了。
但在早些年,“Vocal系”这个词是特指像牛姐、惠姨这一类把嗓音作为主要卖点的歌手的,包括大家非常喜爱的李玟也曾说自己的唱法深受 Vocal 系影响,她的唱功、台风毋庸置疑的强悍,其华丽转音和对高音的渲染也是 Vocal 系歌手的独特风格,堪称华语唱跳 Vocal 系的天花板。
爱我久一点音乐:CoCo李玟 - COCO李玟 1994-2008年 豪华典藏精选
你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Vocal 系”歌手呢?什么叫做“以嗓音为卖点”?
那时候网上总会有人提问:某某算 Vocal 歌手吗?底下就会出现正反两拨观点,然后无论怎么讨论,双方都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就是因为“Vocal系歌手” 的定义就很模糊。
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 Vocal 系歌手和技术流歌手似乎又是完全不相干的类别。
很多痴迷于声乐技术的网友,他们通常不听牛姐和惠姨,最多偶尔听一听席琳·迪翁,而且技术控通常是很瞧不起牛姐的,即使让他们听巅峰期的牛姐,第一反应也会是挑很多毛病,而不是觉得她很厉害。
Without You音乐:Mariah Carey - The Essential Mariah Carey
此外,声乐老师也通常不是牛姐和惠姨的粉,他们很多都喜欢用男歌手来分析声乐唱法,比如一些摇滚主唱或者是 MJ(迈克尔·杰克逊)等等。当然很多摇滚主唱也的确是声乐狂魔,但听感上又跟牛姐和惠姨完全不是一回事。
所以,所谓的 “Vocal 系歌手”到底指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让我非常好奇,但又一直找不到答案。直到我在一个歌手的资料里看到了这样两段话,才让我一下子有了灵感。
Vocal系唱法的定义和起源
第一段:“繁复花哨的转音,是福音唱法的精华和基础之一,但她标志性的转音包含了八度的跳跃和简单或繁复的装饰性唱段,这完全塑造了她自己的风格。”
第二段没找到截图,大致意思就是说她唱歌很激情很忘我。
这两段话你觉得这是在描述谁?给你 3 秒钟的时间想想答案。
你的答案是不是牛姐或者惠姨?
但这两段话其实是出自 Aretha Franklin(艾瑞莎·富兰克林,后文简称“艾瑞莎”)的传记,是被用来描述艾瑞莎的,再联想到艾瑞莎被称为“Vocal系”的鼻祖,那答案就似乎出现了。
这两段很像在描述牛姐和惠姨的话,就是对 “Vocal系” 的描述:“Vocal系” 指的并不是声乐技术,而是一种演唱特色,就是富有激情的演唱状态,加上夸张而繁复的装饰音,加上大幅度的音区跳跃。
这里的“富有激情”,其实说夸张点就是狗血,歇斯底里的意思,大概可以用这个表情包来概括。
这一下就解释得通了,为什么声乐狂魔不能被归为 vocal 系——越是技术流,演唱的越是谨慎,越不会歇斯底里,而且摇滚歌曲里通常也没有夸张而繁复的装饰音。
说清了 “Vocal系”的定义后,我们再来聊 Vocal 的起源,以及 90 年代 Vocal 歌手为什么会集中爆发?
让我们从“艾瑞莎是Vocal系鼻祖”这句话开始。
艾瑞莎·富兰克林
准确来说,Vocal 系的鼻祖并不是艾瑞莎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从 50 年代开始,有许多福音歌手离开教堂,走向了世俗音乐,并把福音音乐的唱法带进了世俗音乐中。福音唱法中的一字多转音的唱法被命名为 “Melisma”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转音”和“装饰音”。
而 Vocal 系的另一个起源,则是 50 年代中期流行的一个 R&B 子流派,叫 Doo-wop ,一般是三五个黑人男歌手在一起互相飙歌,特点是注重声乐技巧和成员间的和声配合,主唱通常是男高音,深情地演唱着爱情歌曲。
The Glory of Love音乐:The Five Keys;Grace Kelly - Timeless Love Songs
Doo-wop 的出现,使得精湛的声乐技巧和背景和声成为了流行音乐中广受欢迎的因素。
回到艾瑞莎,她同时具备了福音唱法和声乐技巧,而且是那个时代影响力和名气最大的黑人女歌手,所以把“Vocal系鼻祖”称号给她确实当之无愧。
但是,纯正的福音唱法,跟我们印象中的 Vocal 风格还是有点区别的。
选秀比赛上的很多炫技歌手,我们一听就知道他们在模仿牛姐和惠姨,但绝不会联想到福音唱法,这是因为,福音唱法移植到流行乐的过程中还进行了改良和进化。
那究竟改良了什么?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良呢?
Vocal系唱法的三次改良
这第一次改良,当然是源于艾瑞莎。
艾瑞莎在自己的演唱中大幅度增加了高音区的使用,歌曲整段整段都徘徊在高音区,这种唱法被形容为“有呐喊和对话感,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
这种对高音的大规模使用几乎影响了后世的每一个 Vocal 女歌手,甚至歌迷在衡量歌手能力时,也会用上“高音区长时间徘徊,密集咬字”这样的指标。
Rolling In the Deep音乐:Aretha Franklin - Aretha Franklin Sings The Great Diva Classics
第二次改良,是出自 80 年代出道的惠姨。
80 年代是一个很特别的年代,因为在 60-70 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一直很严重,黑人音乐始终处于小众的地位。
但随着人们的抗争以及黑人音乐的发展,黑人音乐终于在 80 年代正式成为了主流,标志性的作品就是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
80 年代是一片全新的、肥沃的土壤,迎接着黑人偶像在这片土壤上诞生,而惠姨就是第一颗落下的种子。
惠特妮·休斯顿
惠姨当时出道的卖点就是跨界,用黑人的嗓音唱主流的流行乐,所以它相当于把福音唱法推广到了所有人的面前。
在惠姨爆火的过程中, Vocal 唱法也进行了第二次改良,首先是为了让音乐更“流行化”,进一步削弱了福音唱法的特点。
惠姨在录制首张专辑时,唱片公司说听起来很像艾瑞莎在唱歌,希望她能唱得更流行化一点,削弱了转音和节奏切分,也减少了太过于粗粝的唱腔。
所以惠姨的粉丝会说,想要了解她真正的演唱实力,一定要看她的现场,因为现场不会被唱片公司的要求“阉割”。
除了唱腔上的优化,惠姨还改变了大众对于黑人音色的认知。
惠姨当年爆火之后,很多人说她的音乐风格太白人化,甚至连音色都在迎合白人,惠姨她妈听到后很生气地反驳:难道嗓音不沙哑也是她的错吗?
意思就是,当时的大众印象中黑人嗓音就是沙哑的,准确来说,应该是比较原始、原生态,而且唱腔比较夸张,比如这首歌里这个样子。
I've Got To Change音乐:James Brown - The Legend of Soul
而惠姨的爆火,改变了人们对于黑人嗓音的看法,从此以后人们觉得黑人的嗓音就是浑厚而丝滑的。
惠姨之后的 Vocal 女歌手也的确全是这样的音色,但唱腔夸张这一点,惠姨依然在后期的唱片以及演唱会上保留了下来。
虽然唱片公司认为斯文一点的唱腔更受主流欢迎,但毫无疑问 Vocal 迷都喜欢更原始、更夸张的唱法。
这一次改良也使得 Vocal 唱法远离了福音唱法,变得更主流化,也更容易模仿。同时,主流受众在模仿和传承慧姨的唱法时,也更加进一步地改变了它原本的样貌。
我们可以看到,惠姨的“后代”身上可以看见惠姨的影子,但已经看不见福音唱法的影子了。
第三次改良,则是“外人”对于福音唱法的模仿。
这里终于轮到牛姐出场了。我们先看一段对牛姐评价,源自于权威的乐评人 RC 的评论。
其实除了乐评人这样说,牛姐粉丝也说过类似的话,牛姐很少会像惠姨或者艾瑞莎那样,把歌曲改得面目全非,也不会像佩蒂那样一句歌词可以唱 10 分钟,同时加入各种意想不到的即兴内容。
尤其是,她跟真正的黑人歌手的区别在于——她不是在教堂或者黑人堆里长大的。
牛姐她对黑人音乐的学习源自于电台和唱片,所以她对黑人音乐的吸收会掺杂着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就好像一个外国人想学习做北京炸酱面,但她没有跟着师傅学,只有一张炸酱面的照片:
她就心想,应该就是面条上面浇一勺黑色的酱,于是她就把黄色的意面漂白成白色,再按扁,然后再浇一勺黑椒汁上去。这样虽然看上去跟杂酱面是一模一样,但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
牛姐的唱法里虽然也充满了繁复的装饰音,但她的转音基本都镶嵌在了旋律里,是无法剥落出来的。
Always Be My Baby音乐:Mariah Carey - Always Be My Baby EP
之前油管上有个视频,一个声音老师开玩笑说,如果把《Always Be My Baby》里面所有的转音都去掉,听起来会怎样?你听完后会发现,去掉转音后已经无法成为一首歌了。
但惠姨或者艾瑞莎的转音装饰性更强,即使去掉了歌曲的主体也还是在的。而且惠姨和艾维莎作为真正的福音歌手,她们的转音反而没有牛姐那么花哨。
牛姐的装饰音花哨到刷新了人们对于 Oversing(炫技演唱)上限的认知。
这种花哨一部分是牛姐的品味造就的,另一部分则恰好是因为她不是真正的黑人,所以不知道黑人音乐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加起装饰音来没有顾忌。
就好像我们吃饺子蘸醋,约定俗成就是一小碟,但外国人不懂这些,可能会直接把饺子泡在醋里,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除了装饰音的花哨,牛姐在唱腔的处理上也极其花哨,在每个音上进行“米上雕花”般的精密处理,比如短短不到半秒的音,可能就塞满了强弱变化、位置变化、真假声转换等等。
这种精髓我感觉只有 Ariana 和 Leona 学会了,而其他喜欢牛姐的歌手,基本还是在模仿转音、海豚音。
其他至于席琳·迪翁,还有我们中国的 Vocal 歌手,又分别源自于另外的起源,详细说起来又可以另外写一篇文章了。
华丽转音的无声消散
00 年代算是 Vocal 系歌手最后的辉煌,诞生了克里斯汀娜这样极具个人特色的 Vocal 歌手,还有《美国偶像》这样的全民狂欢节目。
美国偶像
而再之后,Vocal 元素就逐渐消失了。
这有部分原因是美国流行乐坛进入了嘻哈时代,而 Vocal 唱法所代表的,其实是 Soul 灵魂乐在流行乐里留下的最后的残影,既然灵魂乐已经彻底过气,那 Vocal 唱法也就随之消失了。
或者也可以说, Vocal 唱法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就是被拆分成了点滴,融入在了每个歌手的歌声里。比如,Taylor Swift(泰勒·斯威夫特)也会用Belt唱法唱出D5,Billie Eilish(比莉·艾利什)也会唱几句转音。
或许任何一种流派发展到最后都会变成这样,被分解掉,融入到新的流派里,它消失了,但又好像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