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从《史记》吴越争霸看中美关系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作为独立社会观察者,我对人心与人性的了解洞若观火。
政治就是最大的人性,国际政治尤其如此。
脱离人心人性谈论国际关系,就会无的放矢。
中美关系同样如此。

我曾多次借用《教父》里的一句话,不要让愤怒蒙蔽了你的双眼。
《史记》里也有句话,“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有人痛恨美国横行霸道、言而无信。
其实,换一个角度,对于美国来说,任何一个处在他那个位置的领导人,都会思考如何进攻性防御。
因为从人性的角度,他可预期自己的确定性,但未来可能取代他的人会怎么做,相对存在不确定性,理论上有焦虑、不可预期。
换句话说,他对自己最坏是个什么情况很了解。一旦换人了,最坏是什么情况就没有把握了。
所以,他得提前保护自己。
正如市场竞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你不准备打败对手,对手有一天就会打败你。只有当双方都确信:相互攻击一定同归于尽的时候,才会彼此尊重,相安无事。
即使如此,未来一旦换人了,有一方弱了、颓了、傻了、胆怯了,这个动态平衡打破了,又会出现新的斗争、竞争。
当然,从中国的角度,我们也会认为你美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们是文明古国,只想让自己的人民过得幸福安定一点。历史上从未主动欺负、霸凌、侵略过其他国家人民。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玩物丧志,不能居安思危,不懂进攻性预防,不正是曾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的中华民族未能永久保持优势,最后被外族凌辱、蚕食鲸吞的根本原因吗?
如今,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国家领导人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突破“历史周期率”,不正是时时刻刻提醒全体国民既要居安思危,又要不忘合作共赢吗?
这就是基本的人心和人性。对双方国家的人民来说,有这样的政治领袖都是幸运的,都值得尊重。
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供大家参考: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唯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入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