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退休的民工,是时代的伤口
最近一篇名为《76.1% 的农民工,60岁后不愿休息》的文章,火遍整个网络。
大多数人光看标题,就火冒三丈:什么叫做不愿退休?民工手停口停,那是无法退,不是他妈的“不愿退”!
再说了,民工都是农村户籍,哪有“退休”这个说法?
哪怕是以理性著称的知乎,也是一边倒的批判,我看了下高赞,排名前五的回答,都是在批判作者。
01
可如果认真去看原文,会发现作者仇凤仙教授的“不愿退休”,不过是障眼法。
正文里的内容,对农民工满怀同情,没有任何揶揄嘲讽,我甚至认为,仇教授故意用“不愿”这个词,是在嘲讽体制。
仇教授在文中,是这么定义“农民工”的: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或者是熟悉的邻居。
她坦承自己也是从农村出来,如今又回到农村,这次写作是为了探讨第一代民工的生计问题。
仇教授采访的第一位民工,就是自己的父亲。
一个农民工的女儿,会在网上嘲讽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吗?
看到她采访父亲那段,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因为我也有同样的梦想。
我很小的时候,就从长辈亲戚的闲聊中,知道父亲的一些过往:他因为信息差,错过了时代给他的机遇。
长大以后,我无数次想问问父亲,他当年的那些故事,但我开不了口。
因为作为儿子,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好奇心,去戳长辈的伤心处。
所以我能理解,仇教授采访自己的民工父亲,需要面对多大的心理压力。
经过采访和调查,仇教授总结了农民工群体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
年纪大了,我往哪里去?
一旦生病,我的将来靠谁?
不能打工了,我将来怎么办?
这三个问题,其实可以归并为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劳动能力了,该怎么活下去?
02
仇教授难过地说:在城市的挤压之下,农民工进入城市的道路和生计机会非常坎坷。
并且举了好几个例子,如62岁的老大哥李某,因为年纪大了,很多企业不要他,现在生计艰难,万般无奈。
同时借李大哥之口,说出了被主流媒体一直回避的“改开之痛”:原来当时的农村,去打工都这么难。
现在找工作和年轻时候找工作一样难!
我们那个时候出去打工,那不是你说出去就能出去的,你找不到门路,没有人带出去,那你也不敢出去。
在城里面找不到活,也没有住的地方,那只能在人家屋檐下,桥洞里面住,自己带被子,有被子盖能将就一下,但熬不了多长时间。
找不到活还得贴钱,跑一圈再回来。
为什么要把李大哥这番话专门点出来?
因为没有这段具体详实的内容,现在的小年轻根本理解不了当时的痛苦。
哪怕作为农村人,我也只知道“三提五统”,直到大学琢磨历史资料,才知道父亲他们年轻的时候,连外出打工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工作机会,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像一块橡皮泥一样不停地被城市挤压。
他们的生计机会断断续续,一旦城市有风吹草动,农民工就马上回家。
城市感冒,农民工先吃药。
上面这段话,也是出自仇教授原文,字里行间全是同情。
作为农民工的后代,她对父辈的痛苦,是感同身受的!
03
在农民工医疗的问题上,仇教授尖锐地指出:在30年的流动过程中,城市给他们的除了一身伤病之外,可能没有更多的记忆。
这个评价是非常严厉,没有半点温情和余地,这是拍马屁的文章能写的?
接着仇教授举了何大哥的例子。
何大哥今年才55岁,头发花白、腰半弓着,在家里的小菜地里面,拿着铁耙子在耙拉着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经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不能干太多体力活。
可他为什么要这么透支身体,去干重苦力活呢?
因为扛一个100多斤的大包,只给10块钱。
为了多挣钱他要尽可能多地扛大包,在工作中扭伤了腰,没有及时治疗。
由于一直从事高损耗性的重体力工作,他的胳膊长期疼痛,不能抬太高或提重物。
他去医院看,医生给开的“良方”就是休息,不要干活。
但是作为农民工,他有休息的权利吗?
没有,只能继续强撑病体干活。
04
仇教授还谈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一些情况。
目前新农合是属地化报销和管理,跟户籍制度挂钩,而农民工为了挣钱,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务工。
所以这样一种高流动性和属地化、固定化的管理,就产生了高度的相悖。
可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越向外走,报销的比例越低。
在乡镇看病,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5%,到了省外,报销比例降低到50%左右。
而且很多药品和医疗服务不在医保范围之内,所以实际的报销比例更低,可能在30%左右。
仇教授提到,建筑工地对60岁农民工的“清退令”是致命的,把第一代农民工几乎唯一可能的生计又堵上了。
接着,她回答了最开始的提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这么大年龄,还是非要到建筑工地去?
因为即使是60岁左右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建筑工地每天基本可以拿到300元左右的工资。
如果这一扇门给关了,他们到社区去做保洁或服务员的日工资是60到80块钱。
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快速地存钱、存更多钱是他们迫切的需求,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又在慢慢地稀缺。
最令我感慨的是,她最后一段文字对父辈的总结,真的就是我接触过那群人:哪怕遍体鳞伤,依旧心怀感恩。
但和我们认知不一样的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务工历程中经历了这么多困苦,他们大部分对时代还心怀感恩。
他们并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困难,而是感谢这个时代给了他们外出务工的机会,让他们有工作、有收入,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这样的好作者,是我们的朋友,不该因为标题被嘲讽。
文章来源,公众号:特例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