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锤清华的基本上集中到归国率这一个点上了
【本文来自《清华、北大近几年面对了舆论的冲击,我理解这是文明的冲突》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老沛
- 我高中班里最好的朋友,比我们还小两岁,当年高考以北京前20名的成绩考入清华,他家里条件不好,母亲在停车场收费,他暑假还去帮他妈妈收费。女朋友也是清华同级的,比他还小1岁。
后来两口子都去美国了,好像在贝尔实验室。在机场送别的时候他跟我说没办法,家里条件不好,得寻个收入高的出路,也能对得起自己老婆。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家国情怀。当时清华出国的学生太多了,他还跟我感叹说我们都出国了,国家将来怎么办呀!我当时也是没心没肺的,随口来了一句:没关系,你们清华的都出国了,还有我们工大的啊,我们就是笨点儿,多努力呗。
在以前,我还能理解清北出国不归的,一种是家里条件不好,国内又没什么高新工作,另一种是确实太前沿,国内没有相关研究条件。
现在清北出国不归的,确实不能理解。可能真是文明的冲突吧。
从清华的校训,到大国工匠,到出国率,到财政拨款,到硅谷,都被辟谣后,现在锤清华的基本上集中到归国率这一个点上了。之所以到这个点,就是因为这个点比较攻可进,退可守。这个点之所以成为攻守兼备,就是因为归国率很难统计,统计标准,统计跨度,统计对象都不确定。
举了例子,比如我说你有10万1823根头发,请你反驳。这就是个攻守兼备的很好的点,因为你想反驳,你数死去吧。所以,想反驳的不能是实在人,只要反驳说我有10万2232根头发,你不承认你数,这事就成了无聊的死循环争论了。另外,聪明人从来不跟秃子争论头发数量的事。
清华成为靶子,主要是清北名头太大,拔了中国的尖子,结果不少尖子留美了,还没被美国制裁。前两天,我说回国的也未必是爱国,像国外野鸡大学镀金的,几乎百分之百回国,因为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镀金后回国。反驳我的网友说,你居然拿清华和国外野鸡大学比,显然这位网友的心态就是上面觉得中国的尖子拿了国家最好的资源,结果留在国外了,而混野鸡大学的算什么。这时就不单纯比归国率了。
尖子其实是不多的,有后天的勤奋,但同时也有天分在,而且离不开成长的环境。现在国内的半导体方面的尖端人才大多是留过学的,在国外工作过的。比如中微的尹志尧(中国科技大-加州洛杉矶分校-美国应材),江丰的姚力军(哈工大-广岛大学-霍尼韦尔),神工的潘连胜(哈工大-早稻田-日本东陶),晶湛的程凯(清华-比利时鲁汶大学-欧洲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在其归国前均属于“学成不归”的。原因就是当时中国的半导体行业的学习和创业的机会很少。
但反观航天,铁道,钢铁,造船等行业,现在很多领军人物,包括新兴民营企业创始人大多是央企出身,就是其在国内有这样的大环境。
随着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中国大型科技企业的发展,现在这些企业往往能获得很多名校的尖子毕业生。另外,一线城市的重点中学招聘要求是名校的硕士,博士生。这在80年代,90年代初,定向招生,国家补助,强行分配的教育口毕业生,简直是做梦一般。国家发展了,环境好了,机会多了,很多人就不想出去,或出去以后也愿意回来了。
看2018年,2019年清华毕业的报告,国内比较强的应用科学和一线科研,出国率明显偏低。但基础科学,医药学等偏高,也说明了大部分清华毕业生是理智的。
所以,清北的事没必要上升到文明冲突,就是大多数的人,相比情怀还是看待遇和上升空间,尖子也是人,和普通学生一样,我们常常感叹在学校,社会大环境比家长和学校教育要对学生影响大的多,但为何到了清华,就不提社会大环境比清华那点价值观教育要大的多。锤清华的扪心自问,如果自己面临清华毕业生的选择时,要情怀还是要待遇和前途。
如果清华高调了,得了便宜还卖乖,倒是应该锤锤,但清华还是相当低调的,这点到符合清华的校风,高分进校,低调做人。
现在欧美的还比较领先的基础科学部分,还是有一些尖子生愿意出去,并被顶尖公司聘用,当他(她)们觉得回国更有前途时,自然就回来了。
最后想说的是,国家政策现在是来去自由,该给清华多少拨款还是多少拨款,这事儿国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