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年去留学:“最后试一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身边的职场人工作做不下去时,谈论留学的可能倒成了某种出口。

那么,中年或者工作数年后去留学,是不是一种好选项?

500

电影《夜与日》

这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

“风险”是很多人最担心的事,

中年人拥有得多,压力又大,难免比一无所有的年轻时更害怕失败。

所以有人掂量了很多年,始终没有行动。

那已经出去的人,是怎样迈开这一步,又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Lens采访了一些中年留学的人:👇

1

如果考虑得那么周全,

我就出不去了

@Jess, 新西兰

出国前朋友问我,“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我说,“如果我考虑得那么周全,我就出不去了。”

有个同事,二十来岁就说要去申请学校,到了三四十岁,也没开始。

500

电影《我们善熙》

出国之前,我在同一家公司待了八年。

每天加班,24小时on call,经常无休。

压力很大、很焦虑的时候,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能开始一天的工作。

30岁的某一天,我突然有种想过另外一种生活的感觉。

觉得自己这些年忙忙碌碌的,没有做出一件自豪的事情,

我从小就是很乖的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考虑别人会怎么想。

比如年轻的时候去旅行,如果男朋友说某个地方不好,我就不去了,会听他们的话。

但现在重新选一次的话,我一定会听自己的。

500

电影《我们善熙》

走之前,我在公关公司做到了客户副总监。

有人提醒我此时离开岗位要承担的风险是什么。

但和担心失去相比,我更担心如果继续往上爬我是否还愿意忍受。

同公司的一个高层,就是在工作中猝死的。

去世的时候,人们只在他身上找到了公司门卡和信用卡。

500

我现在可以花自己的钱去留学,它应该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与20来岁的人一起上学,不存在年纪大了跟不上的问题。

我身边,成绩拿A的中年人有好几个。

一个来自台湾的姐姐,本来是想来给上高中的儿子陪读,但她也不想浪费时间,就去读了一个学位。

前几个月还遇到一个博士毕业生,是86岁的老太太。

来这边以后,感觉比大学阶段更像在真正地“学习”了。

因为你知道是在为自己而学。

500

电影《我们善熙》

当学生回到学校之后,我已经大概一年没买过衣服了

过去工作时的状态是,每次压力太大的时候,就会觉得“我该买买买”。

但现在,我会用很多时间去运动,去海边,或者和朋友待在一起,这种生活蛮开心的。


2

费了这么大的苦,

能读下这个学位吗?

@Sean ,阿拉巴马州

我是从上海过来的,经常跟爱人开玩笑说,我现在的生活是下田插秧。

好山好水好无聊。

来的第一个学期特别想跑回国……

博士要念四年,我特别怀疑自己能不能毕业——课业吃力,还得带研究生。

500

电影《夜与日》

其实,如果不折腾的话,在国内,我和爱人会过得很舒服的。

有房有车,基本是没什么压力。

身边有些朋友就很享受这种生活:人到中年,平平淡淡就很好。

但我是从20岁起就有出国的念头,总因各种原由搁置。

眼看着迈入中年,中间有消停的时候,想说“算了吧”:

在国内安逸着,再养个娃,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觉得日子怎么就一眼看到头了。

于是又开始想留学,想重燃年轻时候的热情。

500

电影《玉熙的电影》

只是,现实中这里没有那么燃。

不过,焦虑感比在国内时少了。

至少我发现,有工作经验的我比年纪小的同学更能找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工作了一段时间再去进修的话,你反而会目标更明确一些,知道自己还要什么。

3

为了出国,

我们一家所牺牲的

@佚名, 纽约

现在回头看,当初的举动真的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

两个人,一个娃,扔下国内的一切就来了。

也没想到一待就5年。

500

电影《如父如子》

年轻的时候一直有留学的念头,因为各种原因作罢。

结果生小孩暂停工作,从上班状态脱离出来,那颗种子反而不可遏制地重新萌芽了。

申请那一年,晚上把娃哄睡了才能看书,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

最后一次试试看,不行就别再想了。

500

电影《严肃的男人》

来美国后,最难的是刚上学那两年:小孩很难带,还经常生病。

经常有重要考试或面试的前一晚,儿子半夜发烧呕吐,于是整晚不能睡觉,第二天照样去考试。

我们承担的得失、风险是很大的。

收到offer时,全家长辈反对。是我先生跳出来支持我。

他觉得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就辞职来陪读了。

在国内,他已经做到经理级别的工程师,在这里他成了全职奶爸。

本来想读完书就回去,后来改变计划决定定居。

但他在这里很难找到那种工作。为了我,为了全家,他妥协了,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个压力也是我们一家人都在经受的。

500

电影《严肃的男人》

我们现在好多了,算是处在问题解决后的平静期吧。

但我也不知道到了五年、十年后会不会又开始迷茫。

不能简单地评价留学的决定是好是坏。只是觉得,这么巨大的改变,人生里来那么一次就够了。

4

留学后回到职场,

一年伦敦生活教我的事

@李红袖, 伦敦-上海

我是去年9月回国的,现在重新上班了,换了一个行业。

刚回国那几个月写了一段时间公号,但是发现微信活跃度大大降低,SOHO这种生活方式也并不适合我,因此还是回到了求职大潮里,与年轻人们一同竞争着。

500

整个经济大环境并不是很好,尤其在我这个年龄,42岁,在HR眼里可能就是个中年妇女。

虽然我自己知道我状态各方面都很好,甚至比20几岁时要好。

如果从功利的角度去看的话,我的留学性价比是不高的。


20岁出头的人,有个留学学位,求职会加分,而我不同。

我在英国念的专业,与现在的工作也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要说这一年伦敦生活教了我什么事,简单来说,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能从容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对我来说,留学的驱动力之一,是为了改变。回想伦敦的这一年,是难得的从“庸常人生“里偷出来的一年。

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拥有了大把跟自己独处的时间,可以从容地思考一些以前无暇细想的问题,比如,你真的make the most of你的人生了吗?

500

电影《我们善熙》

我目前处于一种对职场暌违已久后回归的新鲜感里。

而且,一旦走出改变的第一步,你便对“不确定”这件事脱敏了。

换工作,也是脱敏的一部分。

以前,辞职是一件“天大的事“,你计算着离开时所要放弃的惊人的沉淀成本。担心差距、担心太晚了......

辞职后,忽然间,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工作再也不能束缚你了,它不再是你为了那部分薪酬或者稳定感勉强待着的地方,不再是筹码,而是你探索这个世界的新工具。

500

电影《严肃的男人》

做决定之初,我就想不要再连续地上班了,20多年在同一个领域工作,疲态尽显。

其实就是想用留学,给自己一个理由离开原来的行业。否则到现在我觉得我都可能不一定有勇气辞职。

所以,虽然我那时没有申请到首选的专业,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伦敦的航班。因为我的诉求,就是尽快出去读书。

对这次留学,我本身没有期待着什么功利的回报,不过是你离开日常的生活到别的国家以别的方式生活一年而已。

儿子倒是说挺为我自豪的,觉得妈妈很勇敢。虽然明年将要高考的他,表示暂时不考虑去留学。

激情背后是琐碎。

新西兰的@Jess, 最初是想计划移民,现在却说越来越想家,想回国。

伦敦回来的@李红袖当初抱着一点浪漫的想法去申请,去了之后“才发现:压力大得要命,超乎想象的大。”

美国的@Sean 因为担心自己最后不能读下那个博士,到现在都还在对大部分朋友封锁着自己出国的消息。

500

任何选择都有亮面和暗面。

重要的是能勇敢地去拥抱它,让自己不恐惧于选择,不害怕“不确定”。

吴咏慧《哈佛琐记》在写过:

”如果说年轻人的思想不定型意味着不成熟,那么以此来描述一个老年人却是一种赞语。”

这句话,也可以拿来送给任何患得患失的人。

500

电影《严肃的男人》

如果现在的你正在为某个可能性而犹豫不决,

送你一句丹比萨· 莫约的话:

“只要你兴趣还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500

来聊聊:

你做过的最有勇气的抉择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