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南北朝?(上)
这是
(出自现代美学家宗白华)
▼
“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360余年、90余个政权轮番登场
平均4年1个政权
出生仅数月的女婴可以登上帝位
“何不食肉糜”的白痴太子可以承继大统
天下毫无意外的战火不断、十室九空
可谓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上文出自曹操《蒿里行》,下图为魏晋南北朝“王朝树”,摄影师@肖怡宁、徐勤、张勇、张志刚、吴玮、动脉影、杨虎、梦物如颜、刘晓宁、傅鸿超、勇汽水、包浩霖、邬红波、鞠骁,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这也是
(出自现代美学家宗白华)
▼
“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王羲之挥毫泼墨写就《兰亭集序》
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曹植遇见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嵇康浩然不屈“《广陵散》于今绝矣!”
花木兰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而那两军阵前,且听一首《兰陵王入阵曲》
(上文引用分别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曹植《洛神赋》、《晋书·嵇康传》、《木兰诗》,下图为青州博物馆藏的北齐佛像,神似断臂维纳斯,摄影师@动脉影)
▼
这就是
魏晋南北朝
自曹丕代汉(公元220年)为始
至隋文帝统一全国(公元589年)为止
这个畸形而荒诞的时代究竟如何诞生?
又如何影响了整个中国?
有时真相
远不止一个
01
第一重真相
-群众视角-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曹丕代汉、司马氏又顶替曹氏
汉末叱咤风云的魏蜀吴三国
最后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终结
由此开启了西晋的
太康时代
战争虽然耗费了部分国力
但是规模最大的灭蜀、灭吴之战
均发生在“边陲之地”
且在2个月内速战速决
(晋灭三国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换言之
从曹魏政权建立的220年
到司马炎统一全国的280年
中原地区几乎承平了60年
一片繁荣富庶
蜀汉后主刘禅
战败被俘虏至中原
在司马朝廷殷实家底的优待下
竟然乐不思蜀
一直活到65岁寿终正寝
在百姓眼中晋朝的统一
应该是太平盛世的开始
晋武帝司马炎也如此想
连曹操、刘备都没能征服的天下
尽数落入自己手中
他开始尽情享受
后宫佳丽成千上万、难以抉择
他便坐羊车出巡
任羊选择美人以寻欢作乐
(西晋金饰品,摄影师@动脉影、路客看见,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他治下的官员也拼命挥霍
譬如王恺和石崇
一次晋武帝赐给王恺
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
王恺正向众官员炫耀之时
石崇突然将珊瑚砸碎
王恺气急败坏
石崇却不以为意的让随从
从家中搬来十几株珊瑚
供王恺挑选
其中不乏高三四尺的大珊瑚
(三尺约为1米,下图为故宫现存较大的珊瑚文物,其珊瑚的通高为66厘米,约为文中三尺珊瑚的一半,摄影师@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权贵之间炫富、斗富
卖官鬻爵的钱
又入了权贵的腰包
一篇《钱神论》横空出世
直言时人奉钱为神
而民间又是另外一片光景
汉末三国时期的动荡
让豪门大族趁机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大量的人口被迫沦为“农奴”
在地主手下讨生活
冬季的寒风一年比一年猛烈
庄稼也越来越难收获
(魏晋时期人俑,摄影师@傅鸿超、张志刚,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此外
战争所带来的壮丁损耗
让女性及其家族
承担了养育后代的主要责任
没有浓厚的父系血缘观念
姓氏不必代代相传、可以随意变换
曹魏名将张辽原本姓“聂”
因躲避仇家而改姓
孔融偶然结识一人
认为其姓氏不好
这人随即改姓
(上文观点目前尚存在争议,有学者将此看作战国至秦汉淡薄的血缘意识在汉末的延续,本文采用张昕莹、张淑一的《魏晋改姓刍议》中由战争动荡导致的改姓观点,下图为骑马俑,荆州博物馆藏,摄影师@平如恒)
▼
在社会秩序的崩坏当中
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譬如阮籍、嵇康等七人组成的竹林七贤
他们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蔑视世俗、利欲
身非富贵却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其中的刘伶常常纵情饮酒
赤身裸体的在屋中大醉
有人看到后讥笑他没有礼数
刘伶却道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裈为有裤裆的裤子)
▼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kūn)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摄影师@王骏,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然而
没有一种觉醒
是不痛苦的
因拒绝入仕,得罪司马朝廷
嵇康被杀害、阮籍与刘伶装疯避世
阮籍驾车行至穷途竟放声痛哭
嵇康于临刑前再抚一曲《广陵散》
留下最后的不屈与风骨
他们犹如闪亮的流星
划破无边黑暗
成为耀眼的光
引无数人追随与向往
(《高逸图》,又名《竹林七贤图》,是由唐代孙位创作,描绘竹林七贤的彩色绢本人物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现存为残卷,只剩四贤,图片源自@上海博物馆)
▼
不过
这还不是魏晋南北朝
的至暗时刻
晋武帝司马炎即便荒淫
尚且能够统一全国
他的太子司马衷却如同白痴
一次太子听见别人议论
天下荒乱、百姓饿死
他却接道“何不食肉糜(肉粥)”
如此昏庸之人
只因其为皇后之子就登上帝位
司马衷已被封王的叔伯兄弟们
无不对此眼红
朝廷毫无意外的人心浮动
(西晋骑马陶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以下陶俑出土于同一墓葬,有1个在吹奏乐器,其余则手持方版,方版是向上级报告公务所用,上面简要写着要报告的公务内容,墓葬主人是西晋的一个县令,摄影师@包浩霖)
▼
一场持续16年
8位西晋皇族主要参与
争夺中央政权的暴乱
就此引发,史称
八王之乱
朝廷逐渐无法掌控全国
而中原颓废堕落之际
北方草原诸族
还顶着寒风、过着苦日子
他们对于中原的富庶
一直虎视眈眈
等到八王之乱
中原自伤元气之时
他们终于抽出腰间的马刀
踏上逐鹿中原的征程
(十六国时期俑像,西安博物院藏,摄影师@核桃蛋、张志刚,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以匈奴、鲜卑、羯[jié]、羌、氐[dī]
五个族群为首的
塞外游牧民族
大举进入中原北方
公元304年左右
刘渊继承匈奴大单于汗位
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
而后其政权的将士
连续攻破洛阳、长安
锦绣都城沦为一片焦土
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
建立的政权主要有
一夏、一成、二赵
三秦、四燕、五凉
合称“十六国”
(十六国时间简表,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匈奴后裔赫连勃勃
为大夏的开国皇帝
他一心崇尚武力
命人建造锋利弓箭和铠甲之后
每次都以弓箭射击铠甲
铠甲败,则杀造铠甲工匠
弓箭败,则杀造弓箭工匠
他还发动工匠筑造坚城
如果铁锥能插入城墙一寸
则杀工匠并筑入墙中
这便是著名的统万城
(统万城遗址,摄影师@任世明)
▼
羯族人石勒
后赵的开国皇帝
开局为奴隶之身
但是乱世给了他
改写命运的机会
他不断打仗立功
从平民到将军再到权臣
最后他几乎统一了中国北方
顺利称帝、病逝而终
石虎
他的叔叔石勒
将其重用为王
他则为了皇帝宝座
灭了石勒满门
他的暴行包括但不限于:
为了男宠而除掉结发妻子
“夺人妻女,十万盈宫”
“发近郡男女十六万······运土筑华林苑······死者数万人”
······
在石虎治下
不堪暴政的上吊自杀者
树树相望
(在迄今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大墓之前,是密密麻麻的陪葬坑,每一个坑洞埋葬的都是人命,图片源自@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宁琰)
▼
石邃
石虎的亲生儿子
他将被自己奸淫的尼姑杀死
与牛羊肉一起烹饪
和属下一起品尝
打赌哪块是牛羊肉、哪块是人肉
他的结局是
意欲弑父夺权
而被父亲石虎反杀
后赵石氏与赫连勃勃的酷虐
不过是“五胡乱华”的冰山一角
《晋书》记录了当时的惨状
“天下崩离,长安城中户不盈百”
(下图为交河故城,十六国至北朝期间为高昌国交河郡城,摄影师@阿丑摄影)
▼
为了躲避战乱纷争
中原汉族如潮水般南下
寻找安身立命的净土,史称
永嘉南渡
西晋朝廷渡过长江
建立东晋政权
此时同宗同族的人们抱团取暖
社会强调血统与身份
家族传承形成书面谱系
期盼克复中原的有志之士
听见鸡鸣便开始习武练剑
是为“闻鸡起舞”
东晋政府招募这些流民与寒人戍边
命名为“北府兵”
当东晋与前秦政权
南北对峙
意欲征服天下的前秦
几乎已经统一中国北方
却被北府兵一仗打得四分五裂
(公元384年前秦还占有广大的国土,但只因输了一场大战,当时的前秦君主便被杀离世,国家也溃散解体,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率领大军南下的前秦皇帝苻坚
甚至因战败而出现幻视与幻听
一有风吹草动便心惊胆寒
衍生出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战争结束后国家一蹶不振
他本人亦被叛将所杀
然而
狼与狼之间无论如何撕咬
对于羊的态度
都是一致的
东晋之后
宋、齐、梁、陈四朝更迭
合称为南朝
它们拥有基本相同的疆域
基本相同的士族政治体制
以及同样残害百姓的无道君主
(南朝宋、齐、梁、陈疆域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譬如南朝宋第六任君主刘子业
擅长荒淫无度
他命令宫女赤裸身体相互追逐
命令手下在他叔叔面前
强奸他叔叔的生母
刘子业还杀死姑父、逼奸姑姑
还与自己的亲姐姐
山阴公主刘楚玉乱伦
并送给姐姐30位“男宠”
(南朝千秋万岁画像砖,人与禽兽共舞,人与禽兽相融,摄影师@包浩霖,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反观
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所合称的北朝
其君主的残忍程度
比之南朝也不遑多让
(北朝魏、齐、周疆域示意,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北齐第一任君主高洋
兴趣爱好是人体艺术
他肢解了自己宠爱的歌姬
用其腿骨制成琵琶
自弹自唱道:“佳人难再得”
北齐第五任君主高纬
也继承了这种爱好
一次他命令属下将活人放入
装有2-3升蝎子的浴盆中
供他欣赏
(北齐俑像,山西博物院藏,摄影师@赵娟)
▼
在这个世道
恶人未必有恶报
好人未必有好报
当生死祸福身不由己
时人只能以“玄学”解释一切
并崇尚及时享乐
宣扬今生受苦、来世享福的佛教
也趁虚而入
成为当时的精神寄托之一
正如《金刚经》中所写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北齐时期的胁侍菩萨像,河北博物院藏,摄影师@动脉影)
▼
南北朝统治者则将佛教
引以为维稳工具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最先以皇家之力
营建五座大佛石窟
大佛以北魏帝王形象雕成
供世人膜拜
这便是“云冈石窟”的缘起
(云冈石窟,摄影师@李若渔)
▼
他们还在敦煌扩建莫高窟
留下了九色鹿的壁画
青州佛造像也起于北魏时期
(《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第257窟壁画,描绘的是一只九色鹿王,救了一个落水之人,反被此人出卖,最终伸张正义的故事,摄影师@孙志军)
▼
南朝的梁武帝
更是三次舍身侍佛
在帝王的带头作用下
佛寺庙宇遍布全国
正所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纵观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
掌权者从来以自我为中心
让世界为其翩翩起舞
而百姓从来都是
被愚弄的牺牲品
人可以作为玩物
人可以摆上餐桌
当社会约束被彻底解除
世间说到底
不过是权贵们的游乐场
这似乎便是一切的真相了
02
第二重真相
-历史学家视角-
然而历史学家们
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们在重读魏晋南北朝之时
敏锐的感知到
时代大潮的背后
有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在推动
这股力量
名为“士族门阀”
让我们回到故事开头的
汉末、三国等时期
政权变换的动荡导致
皇室的权力被地方上的
豪强大族所蚕食
战乱之中
士族们纷纷建起“坞壁”
兼并土地、屯兵(民)自保
如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古堡
(东汉绿釉陶楼,此陶楼从侧面反映了地主豪强拥有私家武装,摄影师@一一的博物集,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经历数代的演变
他们壮大为一个
世袭的士族门阀阶层
皇族也不过是登基的门阀
如汉(刘氏)魏(曹氏)之间的权力转移
魏(曹氏)晋(司马氏)之间权力转移
都是直接禅让
一个没有经过战火的政府
未能摧毁旧有的既得利益集团
那么统治阶层
仍然是过去的那批高官显贵
这也意味着
太康时代
中原虽然富庶
但是这份富庶
并不完全掌握在晋武帝司马炎手中
(西晋时期金饰件,造型唯美的文物散布祖国各地,摄影师@平如恒、我是绿石、苏李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从人口计算
汉末时约为5468万
西晋太康时代约为1616万
竟然下降了74.4%
对于承平约60年之久的中原而言
人口数量显然不应如此
那么
如此大量的人口
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沦为私家佃客
大量人口游离于国家编户之外
成为豪门大族的私家农奴
晋武帝司马炎看似平定天下
其实得到的只是“低质量的统一”
(青釉堆塑谷仓罐,谷仓罐可以类比豪门大族的“城堡”,大量人口禁锢其中,摄影师@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犹记得
王恺与石崇斗富中
王恺炫耀的珊瑚是司马炎赏赐的
但是石崇却轻易地砸碎
并拿出了更珍贵的珊瑚
换言之
司马炎的财富可能还不如石崇
在继承曹魏的家底之后
司马氏作为胜利的门阀
本来有机会革除弊病
但是司马炎并没有选择去开创新的时代
而是以大封亲族的方式
去维持门阀最大的特权
皇权
权利不可能均分
家族势必内讧
宗王之间争权夺利
八王之乱
的惨剧就此注定
与此同时
西晋汉族与异族的数量比
从西汉的33:1暴跌至3.4:1
人口意味着军力
当少数民族不再弱势
战争一触即发
(魏晋时期颁发的少数民族首领印,摄影师@动脉影、路客看见、包浩霖,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八王之乱便是导火索
北方的少数民族
趁此机会占据中原
中原汉族由此被迫
永嘉南渡
此时风雨飘摇的皇权
更是不得不与门阀合作
南逃的中原士族拥立司马氏后裔
建立东晋政权
其中的王、庾、桓、谢四大家族
把持朝政
(东晋“关中侯印”,金印为权力的象征,摄影师@路客看见,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王氏家族的政治力量
与司马氏旗鼓相当
甚至隐隐有压倒之势
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下”
这是皇权历史的一场“变态”
帝王们丧失了对于朝政的直接控制能力
而士族们拥有任官特权
东晋朝廷依据父系家谱
判定官员的品阶
甚至发展出“谱学”
(出自《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他们不仅垄断政治资源
也垄断优质的教育资源
东晋的名士如王羲之、王献之
谢安、谢玄、谢灵运、谢道韫
均出自“旧时王谢”
最终致使文化垄断
(东晋贵族饰品示意,南京博物院藏,摄影师@川后、遗产君,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他们还形成了
一个“高贵”的生活圈子
士族只能与士族结婚
不与寒人接触
是为内婚制
于是高门出身的祝英台
与寒门学子梁山伯的结合
惟有一死才能达成
“东床快婿”的故事中
东晋太傅郗[chī]鉴
到“琅琊王氏”择婿
最终选中了在东床坦腹大睡的王羲之
这便是门阀内婚的典型
如此
东晋阶级固化
王羲之安心地精进书法
挥毫泼墨写就《兰亭集序》
感叹俯仰一世之幻灭
(王羲之所书,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神龙本》,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出身江南士族家庭的顾恺之
绘制“洛神赋图”
追寻曹植笔下的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图,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而陶渊明作为寒士
则经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磋磨
以及“世与我而相违”的官场黑暗
他创作《桃花源记》
只为塑造一个远离世俗的美好境界
在南方文化士族当政之时
北方则由军功贵族把持
每一位传奇人物
都带着厮杀过后的血腥味登场
(北魏武士像,摄影师@鞠骁,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犹记得
匈奴后裔赫连勃勃武力开国
羯族人石勒以奴隶之身
一路打仗立功、逆袭为君王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齐皇族兰陵王
在金墉城下痛击敌师、勇冠三军
时人创作《兰陵王入阵曲》
以传扬他的英姿
(北朝墓俑阵,摄影师@李航)
▼
综上
南北朝的政治史
某种意义上就是
南朝的文化士族
与北朝的军功贵族的竞争史
那么
这已经是全部的真相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