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热议一带一路,中国不少学者却还在琢磨德先生、赛先生

​2018年以来,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列为战略敌手,发起对华贸易战,一带一路的国际舆论环境陡然恶化,兼之国内经济下滑,个别大型一带一路项目遭遇挫折,国内外质疑一带一路之声不断,炒作一带一路的债务危机,质疑中国为何将一带一路写入党章……不一而足。

其中有学理、心理、事理、情理等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可以说,一带一路集中折射国际社会如何看中国,中国人如何认识世界。

一、学理:一带一路的边界在哪?

“一带一路与改革开放最大的区别在哪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著名金融学家吴晓求曾问笔者。“改革开放是有彼岸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带一路没有彼岸,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笔者答。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还没有边界!原来说65个国家(包括中国),现在说124个(还有29个国际组织)与中国政府签署了172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算上近20个签署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国家,还有签署领域合作协议的国家,如英国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投资规则备忘录,几乎覆盖所有176个与中国建交国家。

“既然都覆盖了,干脆叫全球战略算了!”“有没有一带一路,区别在哪儿?”一些人于是抱怨。

"一带一路的理论是什么?希望我们参与,先讲清楚它是什么,理论根基何在?”国际场合,笔者也常常被如此问及。这让我想起请老外吃饭的尴尬:“中国菜太丰富,常常中文名儿都叫不出来,怎么可能翻译成英文?诸如“夫妻肺片”的英译闹出多少笑话!”老外要问清楚是什么才吃,中国人回答是吃了才知道是什么。这种情形也反映到一带一路认知差异上。

认为一带一路不够科学,无法研究,甚至看不起一带一路研究者,这种学术氛围限制了一带一路学的发展。中国国内学者大多还在“德先生、赛先生”上打转,秉承跟政府保持距离的学术理念——甚至认为一带一路是政治,不是学术;美国问题才是学术,中国问题只是宣传——有意忽略一带一路理论研究,或一窝蜂将原有研究领域(题目)带上“一带一路”帽子而不得其所,滋生一带一路学术泡沫和学术投机;国际学界情形也有类似之处。科学乃分科之学,而一带一路彰显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大写意——道可道,非常道,无法把握,工笔画又太具体,难以进行科学化研究,致使国际上智库赶时髦谈一带一路,而学界并未认真研究,成为中国问题研究、政策研究的婢女。

二、心理: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除学理原因,心理原因也很重要。国内外质疑一带一路的心理也是千奇百怪。

(一)百姓之问:谁来埋单?

一问(撒钱):是不是对外撒钱?

二问(扩张):是不是过度扩张?

三问(风险):如何应对各种风险?

(二)西方之问:发展导向全球化vs.规则导向全球化?

四问(性质):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五问(后果):一带一路是否制造债务危机?

六问(动机):一带一路是否挑战国际秩序?

七问(属性):一带一路是中国的WTO?

(三)带路国家之问:既患寡亦患不均?

八问(关系):是否滋生腐败?

九问(效应):是否破坏环境?

十问(未来):是否造成对华战略依附?

质疑甚至唱衰“一带一路”,除了认知水平未跟上新时代,还是用单一学科和过去经验来分析“一带一路”,以偏概全外,还展示出各种唱衰者的灰暗心理,代表性有:

——医生心理

“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应用盖伦的策略,就是预言最坏的结果……如果病人死了,医生的预言就得到了验证;如果病人康复了,医生就仿佛创造了奇迹。路易·N·马格纳(LoisN.Magner)《医药的历史》中这句话,揭示了不少唱衰“一带一路”的学者心理:利用吃瓜群众的担忧,高唱一带一路危机论,引人注目,显示自己高明。

——士大夫心理

嫉妒哪些研究“一带一路”而抛头露面的人,后悔自己下手晚了又于事无补,只能唱衰、攻击相关人和事,发泄沮丧。通过指点“一带一路”,显示自己冷静、理性,不惜辱骂宣扬“一带一路”正能量之士为“鼓吹手”,俨然站在道义制高点。许多对现状不满的老百姓容易拿这些人与历史人物比,中了他们的移情法。

——算卦心理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风险并存心理,算中显得高明,算不中是说你侥幸。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有句名言“人类永恒的愚蠢是将莫名其妙的担忧等同于智力超群。”这种算卦心理铸就了一些人的虚荣心,十分虚伪。

——酸葡萄心理

自己国家没有中国那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自己没有跨学科研究一带一路能力,于是小题大做唱衰“一带一路”,显示自己不参加“一带一路”是正确的,或自我安抚不屑于研究一带一路,其实很想沾上一带一路提升自己价值。

——看把戏心理

一些对华不友好和看衰中国的人巴不得搞不成。如果出了事故,正好安抚他们的阴暗心理,于是唯恐不出问题,有点风吹草动便上纲上线,满足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说,对“一带一路”建设抱有看把戏心态。

——疑神疑鬼心理

唱衰一带一路者对问题、风险和危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其中还不乏弗洛伊德说的童年记忆,以历史上的伊斯兰威胁类比今天,宣称“一带一路”形成“绿祸”,造成“新五胡乱华”。

——殖民心理

一些国人迄今仍带着殖民烙印与鸦片战争情结,不相信中国能搞成“一带一路”,质问说:二战结束时美国实力如此超群才在23个西(南)欧国家搞了个马歇尔计划,中国有几个子儿,能帮64个国家搞经济?推而极致,甚至对中国人带有种族主义歧视,希望中国继续并且永远韬光养晦。更有学者宣称:美国都在韬光养晦,中国为何对外撒钱?!还有些外国人以殖民体系为参照,散播“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的谬论。

当然,要区分善意提醒、客观分析与唱衰的区别,不给质疑者扣帽子,大凡看好中国前途的就看好“一带一路”,反之对中国没信心,用熟悉的西方为参照系的,往往看衰“一带一路”。当然,“看衰”上升到“唱衰”,还有个过程。沙祖康大使于是感慨:“一带一路”研究不好,有可能成为绞杀中国外交的“两根绳索”。

“智者指月,愚者见指不见月”(《楞严经》)。“一带一路”倡议承载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月”,一些人只看到“指”,用一些现实的困难和莫可名状的担忧,吓唬别人,安抚自己。种种言论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主要向美国开放”的阶段,美国没表态,缺乏主心骨;美国一反对,即跟风反一带一路,唯恐引发与美国的冲突,因中美贸易战而唱衰“一带一路”,甚至认为从盯着西方发达国家到跟穷国混,开放的档次降低了。


三、事理:一带一路的哈姆雷特魅力

对于一带一路这样的新生事物,对于中国主动提出如此宏大倡议,国内外研究者缺乏足够的敏锐性,还囿于老思维范式,脱离生动活泼的实践,跟不上形势,许多对一带一路的质疑源于不明事理。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提示我们,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已经被误读,也不足为奇。因为国际社会本身对中国缺乏了解,中国历史上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全球国家,历史上如此宏大国际合作倡议由发展中国家提出来,不理解、不了解也属正常。

一带一路的误解也折射出对中国误解、对时代误解。凡是喜欢中国、信任中国的,就积极评价、争前恐后参与一带一路;凡是不喜欢中国的、不信任中国的,就质疑、诋毁一带一路。这样,一带一路集中在检验“三观”:中国观、世界观(时代观)、西方观(自身观);如何看一带一路成为如何看中国,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写照。

拉脱维亚拉中友好协会主席波塔普金2016年5月19日在中欧政党高层论坛感慨:“历史上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合作倡议,超过我们欧洲人想像力。”的确,缺乏参照系,只能瞎类比。一带一路故常被称为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或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丝绸之路”是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的概念,为德国从欧亚大陆进行扩张寻找合法性,带有地缘政治的烙印。因此,中国没有用“新丝绸之路”的提法,不仅是尊重德国人的知识产权,也避免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2011年)混淆。也因此,“一带一路”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为它只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倡议”,尽管对中国国内称“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一道被称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战略,但不能强迫人家接纳,强调(发展)战略对接,共商共建共享,要写进人家宪法才是。

500

李希霍芬

四、情理:一带一路为何被有意误读?

都信息时代地球村了,为何还如此隔阂?!不了解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意误解。“一带一路”为何被有意误解?

首先源于对中国的误解:包括三层面,温和层面是质疑中国意图;中间层面是认定中国正走我们过去的道路——指责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在拉美搞新帝国主义是典型例子;极端层面是“逢中必反”:凡是中国的,对的也不对。

反过来,对中国误解,集中体现在对一带一路的误解。

其次源于对时代的误解:总是习惯于从历史经验看新生事物——认为一带一路是复兴古丝绸之路,历史也是选择性记忆,是自己的历史经验,而非中国或世界本身的。一带一路是“源于历史,属于未来”,是从后天看明天,而非昨天看明天,复兴的是古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而非复兴古丝绸之路本身,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