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职责-----谈二战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

本来按照计划,这时候是应该发二战德国海军方面的文章的,但是文章太长了,估计难以讨好。正好360图书馆在搞历史人物方面的原创活动。所以顺手就把相关部分内容拾掇拾掇,凑了一篇关于雷德尔方面的文章。

500

 

 

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在二战德国担任海军司令职务15年,因此二战德国海军的兴衰荣辱都与其密切相关。要谈二战德国海军的成败得失就绕不开雷德尔这个海军司令。

雷德尔的履历我就不贴了,大家都搜得到。总的来说才华横溢、经验丰富这些赞美之词都不算过分。而且雷德尔担任海军司令的前十来年可以说是深受希特勒的尊重,1937年雷德尔接受了希持勒授予他的纳粹党金质党徽,19394月又被擢升为海军元帅。而当时的德国海军可以说是寸功未立,发展的舰队实力也不怎么样。因此这个元帅的荣誉可以认为是德国元首希特勒对德国海军司令的尊重。那个时期,希特勒可以说从不干涉海军事务,雷德尔提出的意见,在希特勒能力范围内的也基本照办。迄今为止,仅仅看到一件事情上,希特勒干涉了海军事务。那就是雷德尔提出建造350毫米主炮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计划,而希特勒要求改为380毫米主炮。

那么最开头如此受希特勒尊重的雷德尔为什么最后会弄到被曾经那么尊重他的元首整整痛骂了九十分钟,以至于丢脸的辞职的地步呢?

500

 

事情的直接因素是1942年的巴伦支海海战。在遥远而冰冷的巴伦支海上,德国海军装备六门283毫米主炮的袖珍战列舰吕佐夫号和装备八门203毫米主炮的重型巡洋舰希佩尔号以及六艘最小满载排水量都有3000吨装备128毫米和150毫米主炮的驱逐舰组成的德国舰队,在攻击盟军援苏的JW51B护航运输队时遭到由6艘驱逐舰、2艘小型护卫舰、1艘扫雷舰和2艘武装拖网渔船组成的护航编队顽强抵抗,而这些护航舰吨位最大的O级驱逐舰满载也只有2200吨左右,主炮通常是4门单管4.7英寸(120毫米),结果德国海军舰队未能击沉一艘运输船。在两艘装备六英寸(152毫米)主炮的轻巡洋舰赶来支援后,德国海军舰队居然就逃跑了。

 

500

原来的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后更名为吕佐夫号

 

500

二战中最昂贵当然确实也很强大的重巡洋舰希佩尔号

 

德国元首希特勒为此感到怒不可遏,强大的袖珍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居然被轻巡洋舰吓跑了,这样的舰队有什么用?!

当然我也看见有人说舰队出发前,希特勒对出征的舰队司令库梅茨中将说:应该保护舰队,不要在危险的情况下作战(大意如此)。

希特勒有没有说这个话,我很难查证,也不关心这个问题的真假。我关心的是这个问题后面的东西。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克日之功,为什么会这样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什么才是这个问题的根源呢?

是德国海军一贯以来的畏敌如虎,更准确的说是畏英如虎。

在提尔皮茨开始建造公海舰队前,德国海军上上下下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给吓破了胆。提尔皮茨发展建设强大的公海舰队居然不是为了彻底击败英国皇家海军而建设的,而是为了吓唬英国人而建设的。

 

500

德国公海舰队缔造者冯.提尔皮茨

 

这就是风险舰队战略。简单说就是不列颠作为世界帝国,为了维护遍布全球的海上利益,他的海军主力肯定是需要遍布全球的。所以只要在北海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就足以让英国认输,让出海权。因为英国集中海军兵力围堵自己,那么世界范围海权将被法俄美日等夺取,结果是不战而败。不集中兵力,那么自己造舰达到一定规模后,英国皇家海军只能缴械投降。英国选择就只有一个,被迫共享海权,乃至均分殖民地,同时承认德国对欧陆的绝对陆权。

根据提尔皮茨的专家精密研究,大洋舰队的上限只需要皇家海军2/3就能取得战略性胜利了,这个自以为是的发现让上至威廉,下至帝国议会和广大民众,都对发展大海军,并取得造舰对决的胜利十拿九稳,充满必胜的信心。

这时多么幼稚与可笑的逻辑思维!这个幼稚与可笑的地方就在于好像一个人非常害怕流氓,因为流氓手里有根棍子打到身上很疼,于是他就也去找一根小点的棍子,于是流氓就不敢打他了,向他投降了。这特么的是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全的小孩子才会这样想吧?!

人家就不可以先把其他边远地区的放一放?优先收拾你这个家门口的刺头,收拾完了你之后再把其他不听话的家伙挨个收拾?

更加幼稚与可笑的地方是德国佬认为我在北海大力发展舰队,你英国佬要对付我,就会被其他的强国美法日俄给夺取海外权益,这起码得有一个前提:美法日俄都反对英国佬,就算它们不是和德国佬一条阵线,起码也得是中立的才行把?可现实中这些国家全都成了英国佬的盟友!只有在二战中德国佬才拉到了日本这个半桶水到一个阵线来。

 

500

1914年一战前英国皇家海军阅舰式,海军战舰一眼望不到头,德国佬畏之如虎也不是毫无道理

 

结果英国佬外面结盟其他国家,从而集中舰队主力对付德国。立刻德皇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就傻了眼。他们都沉湎于舰队一到英国就投降的梦境之中,从没认真考虑过劣势条件下如何与强敌作战,如何击败英国皇家海军!

相比之下小日本想当年把美国佬当作假想敌,也是面对美国海军绝对优势的力量。但是日本海军殚精竭虑搞出“九段击”,月月火水木金金拼命苦练各类技战术,开发氧气鱼雷、空投鱼雷、无焰发射药、重火力雷击舰、俯冲轰炸机、鱼雷机等等。正是有了这样顽强的决心与细致的准备,才有了后来日本鬼子痛打美国佬一年半载,歼灭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的事情,当然日本鬼子海军最终还是战败,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而德国人真是畏惧英国佬的大舰队到了骨子里,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打败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等到战争爆发,结果发现战前构想的那些小花招统统没用!实力强大的多的英国皇家海军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来应付。公海舰队要想夺取制海权终归还得和英国海军大舰队来个硬碰硬。结果在一场虎头蛇尾的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彻底陷入了战略困境,强大的大洋舰队只能在困守海湾等死,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德国海军剩下的只有存在舰队这种虚幻的肥皂泡来迷惑自己。

500

德国战败后,德国公海舰队排成数公里的队形正式投降,这么强大的舰队就这样毫无作用作用等死投降,这---就是战略失败的结果

 

这就是德国海军祖传的精神:畏英如虎。

一战结束后,这种精神不但被继承了下来,而且还得到了发展,畏惧到了想都不敢想的地步。这在战略上就表现为发展出了经济战、破交战、无限制潜艇战这样的东西。

破交战是什么东西?简单说就是水面舰艇和潜艇凭借速度或者潜行避开英国海军水面舰队,对英国的商船队发动攻击,通过扼杀英国的海上交通线来打败英国皇家海军。至于实力强大,舰艇数量众多的英国海军会怎么样来围猎德国海军破交舰艇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逃跑。至于怎么逃、逃不逃的了?这个问题德国海军从来没有深入、全面的考虑过。

这些都在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雷德尔1939年4月擢升海军元帅时就曾经说过德国的海军要想同英国海军作战力量是不够的。他曾断言:“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和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2天,英法两国对德宣战。当雷德尔听到宣战消息时,他说道:“现在,水面舰队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表现出他们懂得如何英勇赴死。”换句话说德国海军司令、德国海军想的根本不是如何打败英国海军,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未战先败,这就是德国海军水面舰队在二战中一事无成的根源。它们一碰到英国海军水面舰队就想着准备逃跑。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说没说那些话重要吗?

当然不重要。就是希特勒不说,德国海军上上下下早就从灵魂到肉体渗透了对英国海军的恐惧和无力,见到英国海军就逃跑是必然的结果。

 

500

当年舰队投降的总数名称,型号,花费那么大代价的舰队连英勇奋战都做不到,这就叫耻辱

 

那么既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希特勒还会大发雷霆?这是不是对雷德尔的不公平?

前面我们知道了开战前元首对海军几乎从不干涉,对海军司令雷德尔也是很尊重的。就是开战后,强大的俾斯麦级战列舰第一次出航作战就被击沉了,希特勒都没有为此苛责雷德尔与德国海军。

为什么?

因为希特勒不是傻子,他对德国海军实力弱小于英国海军是很清楚的。最重要的是俾斯麦级战列舰是英勇奋战、寡不敌众加上运气不好而光荣战死的,它沉没前军旗都还在高高飘扬。所以希特勒不是不能接受德国海军战舰的沉没,他不能接受的是海军战舰的临阵脱逃,尤其是在弱小的敌人面前,更加重要的是在德国海军上下早都有了这种准备的情况下,这种临阵脱逃更是不能忍受。

前面我们说到了雷德尔开战前就说了:“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和光荣的沉没以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这话的意思就是德国海军绝不可能打败英国海军,德国海军舰队只有战斗沉没的命运。换句话说雷德尔和德国海军都已经认命了!那么都已经认命了,为什么事到临头还要临阵而逃?!

这就好像一个人说自己明天就要死了,也认命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于是对其很宽容,该干的活不要你干,给你好吃的好喝的,结果到了明天你特么的不想死了想活了!

特么的不让人满肚子冒火吗?早说你不想死,那么何必给你那么多优待?!

换到这里也是一样。不要说舍不得数量有限的战舰损失之类的话。因为自打一开始,德国海军自己就认定了这些战舰除了战沉没有其他作为。再说的直白点:德国海军造这些水面战舰不就是为了光荣的战沉吗?怎么事到临头居然临阵脱逃了?!要保护这些战舰最好的途径不是逃跑,而是根本就不要建造!

这个逻辑可以说是无懈可击。换成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当这个元首都是这个结果。对一个认命找死的海军所能给予的要么就是光荣的战沉,要么就是根本不要发展建设,留下那些资源造坦克不好吗?

500

500

俾斯麦级战列舰设计并不出色,相反缺点很多,但是喜欢它的人真不少,归根结底就是它英勇奋战了。虽说击沉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运气,但是这种运气只会发生在英勇奋战以后,而不会发生在一战那一大票投降的战舰身上。人们崇拜的永远是英雄,哪怕是失败的悲剧英雄

 

所以雷德尔被骂了整整九十分钟一点不冤枉。这样的军舰留着有什么用?于是拆毁所有大型水面战舰就是必然的选择。

再看看继任的海军司令邓尼茨。

开始希特勒要求他拆除所有的海军水面大中型战舰,这个时候希特勒可是挟着对雷德尔和德国海军水面舰队的怒气而命令邓尼茨的。但是邓尼茨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最重要的是德国海军潜艇部队英勇奋战给了希特勒莫大安慰。于是后来希特勒又给予了邓尼茨如同1939年前的雷德尔般的尊重,再也没有干涉海军事务。甚至在空军司令戈林向希特勒打邓尼茨的小报告的时候,希特勒直接表态支持邓尼茨,结果从那时起,戈林再也不敢在海军元帅面前颐指气使。

而到了1943年潜艇部队的狼群战术已经失败了的情况下,海军潜艇部队的发展建设仍然没有受到人为的限制,各造船厂依然开足马力大造潜水艇。这一切都说明了元首希特勒起码对待海军还是很宽容的。因此德国海军在二战中的无奈完全是因为德国海军自己的无能所造成的。

更准确说是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的无能。

雷德尔的无能体现在1.不懂政治。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最暴烈的手段。也就是说政治决定了军事最根本的战略目标是哪里,决定了军事发展的方向。不懂政治就不能明白这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军事发展必然找不到方向,军事战略必然糊里糊涂。尤其是对于掌管军事力量发展与建设的高级军事人员这是致命的问题。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德国军人都标榜不参与、过问政治。

不懂政治,就不会明白在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之下,要崛起、要复仇、要开拓生存空间,英国就是绝对无法回避的问题,英国皇家海军就是致命的绊脚石。打不垮英国海军水面舰队,德国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最终都将付之东流。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是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所决定的。

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有三个支柱:殖民地、欧洲均势、全球最强大的水面舰队。也就是说德国不管是向东还是向西,都会破坏欧洲均势,也就会引发英国的敌视。向东,西边的法兰西要担心德国东边胜利了回头打他,向西,东边的俄罗斯也有同样的担心。于是再加上英国佬这根搅屎棍,必然形成其他国家和英国抱团围剿德国的情况。也就是说只要德国的雄心不灭,无论怎么样英国皇家海军水面舰队都是无法绕过去的坎。

 

500

在那个时期,西欧与中欧就是世界经济的中心,任何人妄图在这一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最终都将会英国作为目标。英国人不是傻子,所以绝不会坐视这一点。所以俾斯麦整合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当中的政治智慧有多高超,各位可以自己揣摩一下

 

这就是说德国海军的最高战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败英国海军。、

可是雷德尔没有看明白这点。他建设发展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时候,目标居然是法国!真的要打法国,那么英国海军也是无法回避,最终还是要面对的。可是雷德尔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反而因为德国海军力量过于弱小而忽视这个问题,并且轻易相信了希特勒不会对英国开战的保证。

如果雷德尔精通政治,根本就不会被这个所迷惑。因为英国不是你不想打它,它就不会打你的!它是纵横世界三百年的超级流氓,它怎么可能坐视德国一步步在欧洲做大,打破欧洲均势,最终建设发展出一支可以打败英国海军水面舰队进而终结一个海上霸权的海军力量来?

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的三个支柱是息息相关的。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欧洲有足够的工业力量。因此打破了欧洲均势,就有可能整合欧洲的工业力量,进而发展出能够与大英帝国相匹敌的水面舰队来。三个支柱德国触碰了其中任何一个,英国佬都绝不会坐视不理。任何自欺欺人的想法最终欺骗的也只能是自己。

所以当年的德国只要有向外的想法,大英帝国强大的水面舰队就是死敌!

今天同样如此,我们中国要想崛起,大英帝国接班人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就是我们崛起的死敌,没有打败它的能力,崛起就只能是白日做梦!

正是因为雷德尔不懂政治,所以他犯下了第二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战略回避。

什么是战略回避?

就是面对表面上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采取装作不知道、想当然的办法来忽视、回避问题。但是问题仍然存在,结果最终只能是战略破产。我们说战略上的失败是彻底的失败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雷德尔从来没有考虑过打败英国海军水面舰队的问题,所以德国海军所发展的经济战、破交战、无限制潜艇战都把目标对准的是手无寸铁的商船,而对英国海军水面舰队都是采取回避与逃跑的办法。

这连一个基本逻辑都没有解决掉:当德国数量远远少于英国海军水面舰队的战舰对英国商船队发动打击的时候,因为回避商船队的护航舰艇,使得护航舰艇可以像猎狗追猎狐狸一样对德国战舰进行反猎杀。德国战舰损失一艘少一艘,而英国海军越打经验越丰富,越打战技术越熟练。这样下去最先顶不住的肯定是拿战舰换商船的德国海军。

所以德国海军在二战中战绩可怜巴巴就可以理解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无限制潜艇战在盟军缓过气来,技战术日趋完善的时候也就只能宣布失败。

那么在那个时期打败英国海军水面舰队有没有可能?

当然有可能。

当时的英国海军虽然强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它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造的老舰,到了二战时期可以说都过时了。除了浪费资源,保持规模和人员外没有多大的作用。只要德国海军充分利用引导技术的发展,有目的的发展针对性的海军,建设一直精干高效的新时期的海军完全是可能的。

比如说:新型舰炮火力控制系统。二战前的海军战舰的火力控制是以光学瞄准仪、射击盘、训练有素的人员为核心的。存在很多致命的缺点:计算周期长,通常需要50秒钟以上;误差大,通常需要三轮甚至更多的周期来校准;命中率低,百分之四到五的命中率都算是高的,一般只有百分之二甚至更低;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恶劣天气和夜晚观测距离和效果都直线下降。

因此只要把火控系统效力提高一个档次,大口径舰炮命中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就称得上革命性的变化。

而相关技术设备在二战中都已经出现。比如美国佬就应用了以弹道计算机和雷达,大幅度提高了运算周期,提高了夜晚和恶劣天气下的效率,提高了射击命中率。而德国自己后来也开发了先进的火控系统,装在flak 41型88毫米防空炮上,实现了雷达探测,自动数据传输,半自动装订射击参数,自动装订引信时间。意大利在二战中发展出了火炮双向稳定系统装在战列舰主炮上,虽然还是比较原始的。只要德国往这个方向努力,收获是必然的,收获的大小自然是与努力的程度有关系。

还有当时海军战舰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大口径舰炮而是鱼雷。当时的鱼雷也是很落后的。落后也就意味着发展的空间大,加上鱼雷这种武器本身的致命杀伤力,在鱼雷方面的进步也是可以称为革命性的。

在二战时期鱼雷方面真正的进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小日本发展的氧气鱼雷。93式1型长矛氧气鱼雷装填490公斤炸药,速度在48节的时候可以跑20公里远,而2型将装药量增加到了780公斤,速度不变,射程仅仅降到了15公里。同期的英法德美鱼雷装药量通常在250公斤上下,最大速度不超过40节,射程通常在10公里以内。性能差距是绝对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制导鱼雷。二战后期,德国自己和美国佬都研制出了声自导鱼雷,虽然性能都不够令人满意。但是这说明相关技术在那个时期是有可能实现,只是看你有没有为之努力。

其他相关各方面技术都不一一列举了,看了这些就知道二战德国海军从来没有在这些方面努力过。开战的时候,海军的鱼雷引信居然有可靠性问题,大口径舰炮命中率还是一般般,舰用高压蒸汽轮机故障频出,主要舰艇设计不够合理,都有或大或小问题,海军舰艇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不高,比如说潜艇与水面战舰的协同作战……

500

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未能建造完工,这应该怪谁?话说回来就是造出来难道德国海军就可以打败英国了?脑子出了问题,什么东西都没用,都救不了命。

 

最糟糕的是海军航空兵压根就没有进行战术、技术方面的准备,不要说没有飞机就不能进行相关准备,古德里安研究装甲战战术的时候,大部分坦克是用汽车套上纸板的外壳来模拟的;也不要说空军司令戈林独断专行不给海军飞机。要知道在德国陆军发动的闪电战里面德国空军也是配角!

为什么戈林心甘情愿的给陆军做配角,而不愿意给海军做配角?

因为陆军雄心勃勃,因为陆军胸有成竹,因为陆军能够获取荣耀!

而德国海军有什么?

自己都认命等死的人,有什么理由说动别人帮助你?

自助者方得天助。

最后总结一下:雷德尔虽然履历不错,经验很丰富但是不是德国海军司令的理想人选,充其量当个海军参谋长,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像德国海军司令这种充满挑战性、革命性、创造性的工作不适合他。

这就是雷德尔的悲剧:在错误的时间担负了一个错误的职责。

 

 

 

作者简介:自由职业者,独立撰稿人,潜心研究中外军事经济政治外交二十多年,对相关问题认识深刻独到。最近才开始整理以前的文档,将在360图书馆和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360图书馆账号:“如去A如来”,微信公众号:“信念就是力量”,欢迎大家关注批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