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典看世界】 科索沃的人口、宗教与野心
【编者按】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阿典看世界。原文有增删。
抵达科索沃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国家非常年轻化,老人特别少,满街都是留着大胡子、无所事事的年轻男性。
01
欧洲出生率最高的地方
我到科索沃的时候是6月1日,正值国际六一儿童节,大批科索沃儿童前往广场上举办活动,我从未在欧洲看到如此密集的儿童人群……儿童群体可以说覆盖了整个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
如今科索沃成为欧洲最年轻的“国家”,平均年龄只有29岁。
(德国为44.6岁,英国为40.5岁,法国为42.3岁,中国为38.73岁。)
科索沃不仅是欧洲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也是欧洲最贫穷的地区。尽管自由灯塔——美国一手策划了“自由的”科索沃脱离“邪恶的”塞尔维亚的独立,但不影响科索沃成为欧洲公认的性奴买卖、毒品贩运、洗钱、武器走私的中心。科索沃有很多妓院,里面充斥着被强迫卖淫、来自周边基督教国家女性性奴的妓院,北约驻军就是这些妓院里的常客。
欧洲和科索沃一样穷的国家也有,比如说摩尔多瓦、乌克兰,尽管一样的贫穷,但是他们不是穆斯林,出生率却极低,低于2.0的世代更替水平。
所以贫穷并不是决定一个地方出生率的绝对原因,出生率高低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就是宗教。
科索沃农村地区不仅不允许堕胎,而且一夫多妻,近亲结婚,所以在科索沃农村,出生率非常可怕。
此外,科索沃也是欧洲就业率最低的国家,失业率50%以上,街上到处是无所事事的穆斯林男性。
历史上,科索沃原本是塞尔维亚族的“龙兴之地”,类似于华夏文明的陕西关中平原的地位。今天科索沃变成阿尔巴尼亚人的土地,还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杰作。说一句题外话,如果没有清末左宗棠的力挽狂澜,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关中平原今天也是一个100%人口是msl的地区。
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时期,为了对付居住在科索沃的基督教塞尔维亚人,土耳其把同类的msl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地区,但是还处于人口少数。
1961年至1971年,msl人口从67%迅速增加到74%,各种原因下大量塞族人迁出科索沃,1999年科索沃战争及以后,阿族人采用各种手段,如时常发生活体解剖塞族人摘取器官之类的恐吓手段(1999年美国宣称的“民主自由”的阿尔巴尼亚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一次性就活体解剖了几百名塞尔维亚战俘,把摘除的器官出口到欧洲各地,史称黄房子事件),剩下的塞族人也不得不远走他乡,到现在(2022年),msl人口比例增长至95%。msl生育率往往比同地区的其他宗教高几倍,所以这种msl逐渐替换本土民族人口的事情,远远不只是在科索沃发生,实际上在巴黎、伦敦、莫斯科,哪怕是东亚的我们,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整个欧洲都在YSL化。你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旅游,你会惊讶地发现满街都是穿着msl服装的人,莫斯科msl已经达到了200万。
关于msl在科索沃通过半世纪“鸠占鹊巢”的故事,之后会详写一篇。
02
世俗化治标不治本
科索沃整体比较世俗化,特别是首都,肉眼可见的女性戴头巾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但是我对科索沃的未来不太看好,因为即使短暂世俗化,但是只要宗教根基还在,都可能发生伊朗和土耳其、阿富汗这种宗教势力回潮的变革。
放眼全球这么多msl国家和地区,从世俗化转变成宗教化的国家数不胜数,包括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比利亚、中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曾经在60~70年代当地女性基本不戴头巾,但是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戴头巾的女性往往成为主流。
经过30年的宗教化后,如今大部分这些国家女性都已经开始“回归”到头巾时代。
我对msl地区世俗化的看法是,这只治标不治本,土耳其就可以即使100年前在如何强制世俗化,经过100年人类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的今天,它依旧可以从伊斯兰的世俗化踏入保守化。
Ysl教是一个很智慧的宗教,它掌握了人性,留着宗教的根,就会有大量底层人群去推崇它。只有“无神论”化,才是出路,世俗化不靠谱。
03
斯堪德培像
科索沃的野心不小,体现在科索沃的首府普里什蒂纳市中心的这座雕像。
这座纪念雕像里的人物是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Skënderbeu,他在历史上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的重要障碍,他被西欧许多人视为基督教抵抗msl的典范。尽管斯坎德培死后,奥斯曼土耳其还是征服了阿尔巴尼亚人,成功地强迫大部分阿尔巴尼亚人从基督徒变成了msl,此后阿尔巴尼亚人成了土耳其人镇压巴尔干基督徒反抗的最可靠的盟友。
今天,在阿尔巴尼亚人中,斯坎德培被称为他们的民族英雄,他的遗产在所有阿尔巴尼亚土地上随处可见。当然也有讽刺的意味,因为根据阿尔巴尼亚人的ysl教义,斯坎德培应该算是一个异教徒,攻打斯坎德培的土耳其人进行的才是正义的圣战。
图:科索沃省会普里什蒂纳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像
我仔细看了看雕像下的一个图案,感觉很眼熟,好像是一个地图。我才回忆起这个地图,不就是我的一个科索沃网友宣称的“大阿尔巴尼亚”吗?
图:网上大阿尔巴尼亚的某个版本,红色部分就是大阿尔巴尼亚,里面的白线就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境线
这个雕像的“大阿尔巴尼亚”的版图,大致包括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全境,还包括马其顿、黑山全境、塞尔维亚的一半,以及希腊的北部……
可谓胃口不小啊,直接把“领土诉求”标在科索沃首府市中心的雕像上。
大阿尔巴尼亚仅仅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吗? 马其顿共和国现在的msl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四成,而且马其顿的msl生育率比马其顿的主体民族马其顿人高得多,成为主体民族只是分分钟的未来,按照西方的投票制度,未来获取国家政权只是能so easy。
塞尔维亚也要小心了,阿尔巴尼亚人尽管从塞尔维亚人手里拿走了科索沃,人家还要从塞尔维亚再拿走至少一个科索沃面积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