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公司,被法院强制执行9.5亿!
最近两天,奇瑞汽车公司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消息,登上了热搜。作为一家知名度不低、实力还算雄厚的汽车生产厂家,被法院去强制执行,奇瑞汽车公司,这次也算丢人丢到家了。这件事情,无疑会影响到奇瑞汽车的销售。

本周一,也就是6月12日,有人在《天眼查》平台上发现,安徽省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有一则执行信息,那就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该法院列为执行人,执行的标的,超过了9.5亿元。此事被有关媒体曝光出来,一下子把奇瑞汽车公司推向了风口浪尖。

众所周知,被法院强制执行,这可不是一般的经济纠纷案件。正常流程是这样的,欠债人长期拖欠债务不还,债权人经过多次催收无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把欠债人起诉到法院。法院经过调查审理后,判决欠债人偿还债权人的款项。而欠债人有偿还能力,又蔑视法院判决,拒不履行法院的判决。债权人万不得已,只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欠债者被称为老赖。整个过程,少则几个月,多则好几年。

奇瑞汽车公司,就是这样被执行,成为老赖的。在天眼查上,我们可以发现,奇瑞汽车公司被芜湖中院强制执行的案件的原告,是浙江海宁市财政局下属企业“海宁市尖山新区开发有限公司”,被告共有4个: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说起来,这个案件还比较曲折。2019年9月上旬,奇瑞汽车公司宣布增资扩股,“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斥资47亿元人民币的订金,和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希望能够成为奇瑞汽车的第一大股东。而“海宁市尖山新区开发有限公司”,是“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10个股东中的之一,前者持有后者9.7847%的股权。

2019年9月6日,奇瑞汽车公司和德国邮政股份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斯图歌特公司签约,成立了电动轻型商用车合资公司,双方计划投资5亿欧元,在中国境内开发和生产电动物流汽车。9月8日,奇瑞汽车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先生,来到海宁,被海宁市政府领导接见。据媒体报道,奇瑞汽车公司与德国企业的合作,很有可能落地海宁,这也是“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要成为奇瑞汽车公司的股东的条件之一。

根据股权结构分析,“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实际控制人是“海宁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通过“海宁资产经营公司”和“海宁尖山新区开发有限公司”,拥有“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42.22%的股份。也就是说,奇瑞汽车落地海宁市,是海宁市招商引资的结果。

在和奇瑞汽车公司合作之前,“海宁市资产经营公司”曾经尝试过引进“青年汽车公司”到海宁建设新能源项目,可见海宁市要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决心。后来,因为“青年汽车”出现了经营危机,而最终被迫放弃。后来,“海宁市资产经营公司”还以青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能清偿到期的债务,向法院申请“青年汽车公司”的破产清算。

奇瑞汽车公司与海宁市的合作,也是半途而废。仅仅过了三个月,到2019年12月,“青岛五道口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企业(有限合伙)”,居然成为了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股东。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青岛五道口团队了解汽车行业,既有丰富的产业和客户资源,也有产业投资和资本运作经验,能够协助奇瑞实现2025战略蓝图,为奇瑞腾飞赋能。”至此,“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出局。海宁市引进新能源汽车的梦想,也再一次破灭。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奇瑞汽车公司不和海宁市合作,却对于“腾兴长三角(海宁)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的47亿元定金,拖着不还。直到被告上法庭,也拒不还款。直到这次被芜湖中院强制执行,还有9.5个多亿。

昨天,奇瑞汽车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对因涉及合同纠纷,被法院强制执行的9.5亿元一事,已经主动履行全部的款项,现本案已执行完毕。

直到被法院强制执行,才还款,还称是主动履行,奇瑞汽车公司,脸皮也真够厚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