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王一博编的数学教材打了一星??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雷叔说事  / normalbeauty

500

最近吃瓜看了个乐子。

说是豆瓣上,某本数学教材被打了一星差评,理由里明晃晃地写着:“太难听了”。

500

要问数学教材能有多难听?

那些饱受高数折磨的朋友最有发言权。

但细看这本受害书籍,分明只是一套小学测试卷啊!现在的小孩如此爱憎分明吗?

问题出在教材编撰人身上,他叫王一博。

和那位流量明星同名。

500

联系到前面评论里和另一位明星的比较,你会发现这又是一次粉丝大战的产物。

娱乐圈,明星们什么要争。

争资源,争番位,争曝光...

相应的,粉丝什么都能吵。

吵咖位,吵待遇,吵业务能力...

现在粉丝吵架不光是嘴上说说,还有了行动力,给对方的作品打差评正是攻击手段之一。

500

于是,王一博出演的电影被形容为依托答辩。

“有王某人的都是烂片”。

500

演唱的歌曲被锐评:难听。

500

出演的电视剧更是被差评笼罩,说他演技太差,让人失望,毁了一部片子。

500

只不过仔细一看,这差评走错地方了吧。1999年上映的电影,2岁的王一博上哪出演?

莫非是准备建设隔壁电视剧《冰与火》的评论区,却不小心闹了个乌龙?

500

王姓老师编的教材想必是被牵连的。

对方只顾着搜索王一博,没想到此王非彼王。

500

不只是王一博,流量明星们多多少少都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被差评”过。

迪丽热巴刚出道时演的《阿娜尔罕》曾经评分高达8.1,如今降到了6.2。

五星和一星几乎持平。

500

热搜里,有人把这归功于杨紫粉丝。

500

杨紫自己的《家有儿女》也没有逃过。

500

谁也想不到,网友评价大嫂高叶的戛纳造型不够好,引发了赵丽颖和杨紫粉丝的争吵。

粉丝们严阵以待,相互给对方代表作刷起一星。

《家有儿女》的评论区里,骂杨紫丑、作、演技差的比比皆是。

500

500

高分剧《战长沙》也一样。

粉丝直接被点名“要遭报应的”。

500

赵丽颖的《幸福到万家》和《风吹半夏》同样是重灾区,评论说她演技不行。

还吐槽粉丝不懂欣赏,只知道闭眼吹。

500

反正现在去豆瓣上搜这两个人的作品,会发现最新的评论里很多这种些泄愤般的评价。

俨然把两位演员描述成了作品的罪人——都是因为你,我才不得不打低分。

搞笑的是,抹掉具体的名字,你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批评谁,因为话术都是通用的。

500

500

很显然,这些人打差评不是真的觉得差,只是为了宣泄情绪。言下之意都是,我看不惯你,所以也不喜欢你演的东西,管它好不好。

很像那种巨婴,恨不得让全世界为自己的情绪买单,根本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影响别人。

惨的还是普通观众惨啊。很难从评价中获得有效讯息,只能被迫接收各种戾气。

500

有时,仅仅出于对某个人,或某种立场的厌恶,也会催生出不讲武德的恶意评价。

之前周杰伦要出新歌,还没上线呢,豆瓣上的差评就出现了,可谓是穿越时空来恨你。(当然也有人穿越时空来爱你)

500

《流浪地球》上映时,有人吐槽这是太空版战狼,声称看到吴京就可以直接放弃。

500

导演支持屈楚萧,《棋魂》被打一星。

有人会说,打一星就一定是恶意吗?就不能是真的不喜欢、不买单、觉得难看吗?

当然可能。给差评是每个人的权利,大家按照切实的感受来给结论,一点问题都没有。

毕竟影视作品又不是人民币,就算是那些优质好片也很难彻底避免差评,讨每个人喜欢。

这世界上,有人喜欢榴莲,有人喜欢蜜瓜,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有些人明明连片子都没看过,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就冲过来打一星,这难道还不恶意吗?

评价至少要建立在看过/听过的前提上吧。

500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

评价一部作品,就应该单纯地从这部剧本身出发,谈剧情、谈人物塑造、谈妆造、谈演技,而不是谈那些场外因素、谈演员的人品、粉丝的行为、资本的左右。

更何况一部作品并不能被单独的人代表。

无论是一首歌、一部电影,还是一部电视剧,它们能制作完成并上线,都有无数人在背后努力。

绝不仅仅是台前这些明星的功劳。

就拿电视剧来说,剧本需要编剧,拍摄需要导演、摄影、妆化、服装设计、造型设计,制作过程还要剪辑、后期、特效,宣传时还有媒体、渠道等等,背后涉及更多职业工种难以全部罗列。

当粉丝因为作品外的争议打出恶意差评时,难道不也抹除了背后更多人的付出吗?

500

话说回来,打差评之所以能成为攻击手段,意味着粉丝乃至明星,对作品分数都是在意的。

明星发通稿,会把豆瓣评分大大咧咧展示出来,以显示自己有实绩、有实力。

项目招商,也会用评分当做背书,毕竟好口碑在某些时候可以延续。

如此一来,低分差评更成为粉丝的眼中钉。为了消除其带来的影响,粉丝的对策是:举报。

500

粉丝熟练掌握了各大平台的规则,知道平台在面临大规模举报时往往会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做出妥协,删除或屏蔽掉相关屏蔽。

所以只要举报人数够多,往往能冲掉。

只是很遗憾,某些不理智的粉丝有时难以分辨真实差评和恶意差评的区别,会笼统地把所有说不好的人都描述为黑粉和对家,希望所有差评都不存在,只留下那些赞美。

这进一步瓦解了评分的效力。

当评分变成攻击的武器、可操作性的数字,它们与作品本身的关联只会越来越弱,丧失了作为标准的意义和价值,不再是衡量的天平。

结果是,没有道理、都是情绪。

500

你根本无从分辨其背后到底是观众的看法,还是对手的攻击,或是水军的复制粘贴,或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乐子人在故意搞事。

来自大众的真实看法被消解了。

但这些反而是创作者所需要的。好评鼓励人继续进步,差评帮助人看到不足。

它们各有各的价值。

如果一味被关在信息茧房里,只看到那些被包装好的夸赞,创作者只会故步自封。

观众们自然会和好的作品越走越远。

归根结底,漂亮的评分不是金字招牌。

所谓高分,可能是一时的荣耀,反之也可能因为过于离谱成为永久的笑料。

只有观众有资格评价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他们不会迷信那些评分,好就是好,喜欢就是喜欢,和评分又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你喜欢的电影,看到它评分太低,你就不喜欢了吗?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吧。

如若真的如此,那可能喜欢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借高分电影自我满足的虚荣心。

更何况,好片不一定能收获高票房,所谓“烂片”在某些时候却能大力出奇迹。

市场规律没有那么好拿捏。想要通过口碑和评分左右观众,最后往往会被真实的声音反噬。

因为黑的变不成白的,好坏会有时间验证。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