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的工业化能力那么差? ——印度仿制米格-21的教训
为什么印度的工业化能力那么差?
——印度仿制米格-21的教训
米格-21是经典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原型其改进型(包含仿制、改良型)共生产了10000多架,是20世纪产量、装备数量最多的喷气战斗机之一。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都从前苏联引进了米格-21的技术并进行仿制。
但是两个国家仿制米格-21的结果却天差地别,结果的差别是两国工业化能力差别的表现!
印度仿制米格-21的经过
建立米格分公司
印度仿制米格-21的工作始于新建米格工厂。
从1962年8月宣布达成协议到1966年7月仿制计划开始实施,印度和苏联两国专家密切配合,基本用四年时间完成了厂址勘察、修建厂房、安装设备。
为仿制米格-21,印度政府新建了三个工厂,分别担负仿造飞机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和机身及总装的任务,地址分别定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的科拉普特、南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和西部马哈拉施特拉的纳西克。
这三个工厂成为一个联合体,即米格分公司。
印度对米格-21的仿制活动从1966年7月始,至1986年12月止,时间长达20年。仿制的型号有四种,都是米格-21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中的典型代表。
依据仿制型别的不同,可将20年仿制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从1966年7月到1974年底仿制米格-21ПФ型为第一阶段;
从1973年初到1981年底仿制米格-21М型和米格-21МФ型为第二阶段;
从1978年初至1986年底仿制米格-21比斯高级型为第三阶段。
1、第一阶段仿制米格-21ПФ
纳西克总装厂最初直接进口全套大部件进行总装,于1967年1月装成首架米格-21ПФ型交付空军。
科拉普特发动机厂负责仿制米格-21ПФ使用的喷气发动机,在1969年初使用苏联材料仿制成功,然后开始试用自制材料。
沈飞利用苏联散件组装成首架米格-21的时间是1964年4月,距离1961年从苏联引进技术过去了三年。
印度的米格分公司1966年才基本建成,1967年完成首架飞机的组装,速度并不慢。
关于印度米格分公司在仿制第一阶段的产量,各方面均认为是196架,八年平均年产24.5架。当时印度仿制的整机成本为152万美元。(数据来源:《对印巴及第三世界的武器输出》)
印度在仿制过程中对苏联供应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赖程度较高,部分关键零部件无法自产,特别是原材料对苏联的依赖程度更高,始终无法做到完全国产化。
在第一阶段的仿制过程中,一直到1974年底停产整机时,国产原材料制成的零部件费用占整机成本只有60%。
2、第二阶段仿制米格-21М型和米格-21МФ型(1973-1981)
1971年印度与苏联达产协议,授予印度特许权仿制米格-21М型。
1972年初7架试飞样机运抵印度,试飞后谈判并签订仿制合同,随即在纳西克工厂开始大部件装配,1973年2月14日交付首架飞机。
米格-21М型和米格-21МФ型是米格-21系列飞机中期型经过十年时间的三次改进而成的,气动布局、燃油量、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均有很大更新。印度在仿制该机不久,即要求转产其改进型米格-21МФ型。
该机换了推力较大的发动机,解决了米格-21М型外挂增多、重量增加、推重比下降问题。
米格-21М型和米格-21МФ型总产量为150架,绝大多数是米格-21МФ型,九年间年均产量为16.6架。
从1966年到1981年,印度仿制的米格-21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领先于中国。
中国改进火箭弹射座椅的歼7Ⅱ型在1979年才定型,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歼7Ⅲ型一直到1987年才定型。
印度仿制的第一款米格-21ПФ就是装有雷达的全天候型号,并且也更换了火箭弹射座椅,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3、第三阶段仿制米格-21比斯高级型(1978-1986)
1977年苏联政府就将仿制特许权授予了印度,允许印度仿制米格-21比斯高级型150架,并提供了24架作试飞样机。
但是一直到1983年初印度才仿制了12架米格-21比斯高级型,主要原因是生产线主要用于米格-21МФ型的生产,没有能力腾出时间生产米格-21比斯高级型。
此后,印度按照每年30架的速度完成了米格-21比斯高级型的仿制任务。
在长达20年的仿制米格-21系列机的实践中,印度先后生产了四个型别、 496架米格-21战斗机,平均年产量达25架。
印度空军21个截击机、强击机中队中的 17个由这些飞机构成(另4个米格中队装备的飞机是直接进口的)。
印度仿制的米格-21系列飞机是当时印度空战武器系统的主力。
在这个阶段,中国制造的歼7与印度仿制的米格-21的差距就被大大缩小了。
从技术上看,中国改进的全天候战斗型号歼7M(进口英国马可尼的雷达设备)和国内装备的歼7Ⅲ型都在80年代定型并转入批量生产。
从产量上看,中国歼7的产量更是远远超过印度仿制的米格-21。不计中国空军自己装备的数量,仅歼7M为了出口就引进了380多套马可尼航电设备。到1990年止,各型歼7已出口到亚、非、美等洲的多个国家,为国家创汇8亿多美元。
印度仿制的米格-21的产量被限定在496架。
印度的米格-21产量,不仅受限于与苏联签订的仿制特许权,同时还受制于苏联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印度仿制米格-21系列飞机的得失
印度学者哈普列耶特•马哈金认为,发展中国家走特许仿制的道路发展本国国防工业, 是一个长期过程,得经历下面几个阶段。
1、获得仿制特许权
经过谈判,从发达国家获得许可,购买技术专利或技术秘诀、聘请技术专家、进口机器设备,以便从事该武器系统的生产。
2、进口大散件进行组装
进口该武器系统的各部件,由本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外国专家指导下,按图纸要求总装成机,即开始生产,此过程称大部件装配。
3、进口零件组成部件
随着本国人员熟练程度的提高,停止进口部件,只进口零件,按照专家指点和图纸要求装成部件,再将部件总装成机,此过程称自制分部件。
4、进口材料制造零件
停止进口零件,开始进口外国材料,加工成零件,组装成分部件,最后总装成机。此过程称零件加工。
5、完全国产化
停止进口材料,自行釆矿、冶炼、制成材料、加工成零件,直至总装成机,就实现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完全自产。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和印度都在相近的时间同时从苏联引进了同一型号的喷气式战斗机技术进行仿制。
但是中国和印度最终的发展结果差别极大!
按照印度学者提出的特许仿制的这5个阶段,印度一直都未能走完这5个阶段。一直到1987年仿制结束印度都只走到了第四步,从未实现100%国产化的目标。
中国在1965年利用苏联提供的散件和零件完成组装后,后续生产的米格-21系列战斗机都是100%国产,从原材料一直到成品都是独立完成的。
中国在1965年就已经走完了印度学者提出的这5步。
我们看中国航空工业领导人的经历和回忆录,他们提到的都是如何改进歼7,如何提高歼7的性能,国产化从来都不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印度一直到80年代末仿制米格-21系列战斗机都结束了,国产化率还未达到100%。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印两国工业体系和技术能力上的巨大差距。
中国和印度在仿制米格-21系列上的差距,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掌握了技术,而印度不掌握技术!
中国和印度仿制结果的差距是技术能力差距的表现。
中国掌握了第二代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因此中国能够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持续的改进,发展出了歼7Ⅲ型,歼7M,歼7E,歼7P等多种型号。
中国掌握了第二代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歼7的生产数量根据需要而定,不仅能够满足自身国防的需求,并且有能力出口海外市场。
印度未能掌握第二代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因此仿制的数量必然受到特许协议的约束。此外苏联还通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控制印度仿制战机的生产节奏。
印度仿制米格-21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本国空军的需求
印度没有能力对引进的战机进行改进,只能是苏联给什么印度接受什么。
印度不掌握技术有哪些不利结果
印度不掌握喷气式战斗机的技术,主要有三个不利结果:
1、印度仿制的米格-21系列战斗机成本高,比苏联的售价高了近80%。
2、印度仿制米格-21系列战斗机的产量不足,不能满足印度空军的需求。
3、印度仿制米格-21系列战斗机的技术水平就是引进的苏联技术水平,不能根据技术进步或者本国空军的需求进行改进。
印度仿制的米格-21系列战斗机成本高
印度仿制米格-21系列战斗机的成本与苏联在国际军火市场出售该系列战斗机价格的对比
美、苏、法三国可以独立生产军用飞机,其材料成本只及整机成本的5%;
英国、西德、瑞典需要进口部分零部件才能生产军用飞机,其材料成本占了整机成本的40%左右;
印度进行仿制,需要从大部件、分部件、零件、材料、原料依次全部进口,然后又反过来,以本国生产的原料制成的材料、零件、分部件、大部件逐步取代进口的,因此印度仿制米格-21的材料总成本最高时占整机成本的80%,然后逐步降至40%。
苏联对出口印度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定价规则是:
整机价格<零部件价格<原材料价格
直接购买整机最便宜,其次是购买零件组装成飞机,如果购买材料生产零件成本最高。
特别是进口材料费用比直接进口同样材料所制成的零件的费用几乎高出一倍。
这又是因为不掌握技术导致处处受制于苏联。
若按1971年国际市场价格计算,印度仿制196架米格-21ПФ共亏损1.35亿美元.
若照此估计,整个米格-21系列四个型别496架仿制计划则可能亏损4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米格分公司的投资。
印度仿制米格-21系列战斗机的产量不足,不能自主生产
米格-21系列机,光大部件就有154组,至于材料就五花八门、难以计数了。
机身、机翼的生产主要使用铝合金,印度能够自产。
发动机需要特殊合金,机载电子设备与武器系统甚至可能使用复合材料,这些完全依赖进口。因此,一个零件就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这成为米格-21系列机仿制过程中最致命的弱点。
印度仿制米格-21系列前后20年,总产量不到500架。
印度装备的米格-21系列战斗机共计800多架。
这个规模相对于印度空军的需求是远远不足的。
但是由于不掌握技术,印度对此并没有办法。
印度没有能力对仿制的米格-21系列战斗机进行改进
在技术上印度完全依赖苏联,连完全国产化都做不到,就更不要提改进这事了。
在中国歼7的发展过程中,改进是重点,是航空工业技术大佬和领导人们回忆的主要内容。
中国和印度的这种区别,根源还是在于技术能力的巨大差距上。
为什么印度和中国在发展技术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
1、印度政府缺乏战略规划,没有战略定力
60年代印度政府有三种超音速战斗机方案:自研风神战斗机,从美国进口F-104和从苏联引进米格-21。
米格-21的引进,最初是作为印度套取美国技术援助的手段,目标仅是生产一批,以针对巴基斯坦空军F-104星式战斗机的威胁。
印度政府的战略目标不明确:自研、引进还是直接购买,哪种方案更可行?
因此在引进米格-21的技术之后,也未能集中资源扩大生产和提升技术。
印度的外交条件太好,冷战时期能够东西方通吃,但有时候并不是好事。
在仿制米格21过程中,中国的决策虽然有反复,例如“歼6万岁”的思想就影响了歼7的生产安排。但是歼7的改进工作一直有人在做,只要决策定了进度可以很快。
2、忽视材料工业的建设
印度工业最大弱点就在于基础原材料,无沦民用还是军用工艺特许仿制设备,都依靠进口高强度合金、复杂的铸件和锻件,仪器和诸如集成电路板这样的基础部件。
除了印度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政府缺乏规划也是重要原因。
以航空工业为例,尽管印度自独立以来就大规模仿制战斗机,却长期不重视配套原材料工业建设。生产电解铝的科尔巴铝厂和生产合金材料的尼如姆金属工业公司均是七十年中期才上马,总投资是7亿卢比合1亿美元。
中国的工业体系在苏联的援助下一开始就是比较完整的。
抚顺铝厂(新中国的第一家电解铝厂),哈尔滨铝加工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齐齐哈尔特钢厂等企业都是“156项工程”中建设的企业,基本在1960年前建成投产。
这是中国仿制米格-21在1965年就能实现100%国产化的物质基础。
3、印度政府忽视研究与开发工作
印度国防生产部组建于1962年,印度国防研究与开发部成立于1981年,晚了近20年,在此之前的研究开发事项是由国防部下属的一个叫做“研究与开发组织”的机构负責。
至于印度的军用航空工业,到80年代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与发展机构,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下属的设计局主要承担自行研制教练机和“风神”战斗机任务,与班加罗尔分公司、米格分公司缺乏合作关系。
米格分公司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开发机构,需要新技术时,重开谈判购买苏联专有技术,获得许可即行转产。这样做,无异于将米格分公司当作来料加工厂。
虽然致力于并达到了一些引进型号的国产化,但国产的实现晚于仿制计划的完成。除了为本国留有备件,对减轻政治经济代价、建立本国航空工业的完整体系益处不大。
同样是苏联援助建设的生产喷气式战斗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在50年代就成立了飞机设计室,专门负责引进技术的消化,支持仿制机型的生产并且很早就开展了飞机设计工作。
此后,专门负责喷气式战斗机的研究所——601所成立,研发力量进一步扩大。
不仅是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还很早就建立了发动机研究所以及气动、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机构。
这些成体系的研究机构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石。
印度拥有雄心壮志,不论是工业体系还是研究积累,他们欠缺的东西还是太多。
如果不弥补工业体系和研究方面的不足,印度就依旧无法形成技术能力。
不能形成技术能力,印度就无法实现工业化!
从根本上说,印度缺少中国共产党这样领导和组织工业化的核心!
组织动员能力上的差距无法在物质上体现出来,但是影响确实巨大的。
印度和中国在技术能力上的差距缩小了吗?
没有!
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印度又几乎在相同的时间从俄罗斯购买了苏-27系列战斗机并且都同时引进了制造技术。
最终的发展结果与两国仿制米格-21系列的结果完全一样。
印度仿制的苏-27系列战斗机价格昂贵,数量不足。
中国仿制的苏-27系列战斗机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根据需要进行了改进。
从90年代至今,直接购买再加本国制造,印度总计装备272架苏-30MKI型战斗机。
这个装备数量是远远不够,无法有效替换掉退役的飞机,但是印度又没有能力增加苏-30MKI。
为了弥补苏-30MKI数量的不足,印度不得不购买了36架法国的阵风战斗机。
中国的歼11系列(国产苏-27型号)飞机早就实现了彻底国产化,包括换装太行发动机,而且对歼11系列的雷达、导弹和航电系统都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造,战斗性能远超进口的苏-27战斗机。
中国在引进的苏-27基础上,开发了多用途战斗机歼16。
掌握技术才是根本!
技术是强大的根源!
参考资料:
1、《印度仿制米格-21的得失》,朱欣民。
2、《淡墨集》,屠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