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第聂伯河卡霍夫卡水坝被炸事件

评第聂伯河卡霍夫卡水坝被炸事件

——究竟谁是制造这次洪水灾害的元凶?

2023-06-12

 

六日凌晨,“高30米,长约3.2公里(3273m),建成于(苏联时期的)1956年,水库容积18立方千米”1),设计“能(够)抵御核弹的袭击”并且“为装机容量达5.7GW的扎波罗热核电站提供电力和冷却水”2)的卡霍夫卡水电站拦水大坝,由于爆炸发生坍塌,致使“水电站下游至少14处定居点遭受水灾,有80个村庄可能会被淹没,新卡霍夫卡当地水位已达到12米”(3),并“导致赫尔松州第聂伯河三角洲、河流湿地、河口和河岸定居点发生大规模洪水”(4)。

该水电站采用的是土石坝/重力坝的混合结构。其中,两侧是重力坝部分,中间段“长度大约600米,主要由28个水闸和21个桥墩组成”5),水电站厂房及船闸就位于这个部位。

对于制造卡霍夫卡水电站水坝溃塌事件的元凶是谁,此时重新上演了去年对俄控扎波罗热核电站袭击时的类似闹剧。这是否又将成为继炸毁“北溪”天然气管道那样的“罗生门”,也未必可知!

然而,对于爆炸直接诱发崩堤的这一事实,现在任何一方对之都没有任何疑问!挪威地震研究中心表示,其地震台的数据显示,“当地时间6月6日凌晨2时54分发生了一次爆炸,爆炸震级预估在1至2级”,同时“美国间谍卫星在溃坝前也侦测到爆炸”6)。

“6月7日凌晨四点拍摄的近红外图像表明,洪水严重破坏了俄罗斯在第聂伯河东(左)岸准备好的防御阵地——尤其是影响了俄罗斯在霍拉普利斯坦和秋鲁平斯克的一线阵地。各种消息来源报道说,秋鲁平斯克、霍拉普利斯坦、科扎奇拉杰里和德尼普里亚尼(全是左岸村镇)几乎完全被水淹没,水位在某些地区上升到一层建筑物的高度”“KHPP 大坝的破坏正在影响俄罗斯在第聂伯河东岸的军事阵地。洪水摧毁了俄罗斯军方打算用来抵御乌克兰袭击的许多俄罗斯一线野战工事。快速的洪水可能迫使秋鲁平斯克和霍拉普里斯坦的主要集中点的俄罗斯人员和军事装备撤离7)。

按照西方媒体一惯的宣传的逻辑,俄罗斯人在“摧毁了自己的天然气管道、袭击了克里米亚大桥、袭击了自己(控制)的核电站、用无人机攻击了自己的克里姆林宫”之后,再次“炸毁了自己的水坝,淹没了自己的城镇乡村和建筑了半年的防御工事”8)。

不过,这次与袭击核电站事件的重要区别,在于这场人为制造的水灾,已经给两岸的平民造成了事实上的重大人道主义灾难。

随后几天已经形成的直接后果,已经非常清晰表明:

位于第聂伯河右岸海拔较高的乌控区损失不大而对岸俄控区居民区却水灾严重,俄军于此构筑的防线几乎完全被毁,克里米亚水源再度被切断,半岛防御大门的门闩被“砸开”,……其军事后果之一就是,双方的赫尔松战线在短期内几近“消失”,从而乌军的夏季反攻就完全可以首先集中兵力与技术装备于扎波罗热与顿巴斯两个方向,并为后续渡河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这个事实上看,制造卡霍夫卡水坝爆破案的元凶是谁,来自何处,业已昭然若揭!

联想到,这次溃坝的时间恰好发生在乌军发起扎波罗热攻势的前后,并且此坝上游基辅水电站、卡涅夫水电站、克里明丘水电站、第聂伯河-捷尔仁斯克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五座乌控水坝,被“全球最大地球数据和分析公司行星实验室的卫星图片(监测到),溃坝前很多天,大坝一直在放水”9),结合,去年对俄控扎波罗热核电站类似性质的袭击再联系到,去年乌军对船闸与闸门的火箭弹攻击9),其中“‘海玛斯’火箭弹至少在2022年7月24日、7月30日、9月10日、10月18日、10月24日、11月6日六次直接击中大坝”(10),有点正常思维能力的人,都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的人的行为,真的是已经完全丧失没有任何底线!

这是否应该被国际社会认真追究肇事者的反人类罪!

 

                                    初稿写于2023年6月12日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