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侠:英雄无归》是最差的一部蜘蛛侠电影吗?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的看法。

随着《蜘蛛侠纵横宇宙》的上映,很多人在高度赞扬其美式风格的同时,也对“没拍完”表达了不满,认为它只是一部超长预告片。然而,如果要谈到“主题完成度不足”,那么比起《纵横宇宙》,另一部蜘蛛侠电影《英雄无归》,堪称“后无来者”的巅峰存在。它甚至在单片体量内都没有做好主题表述。

《英雄无归》想展现蜘蛛侠与彼得帕克的二重性成长,从孩子气的“回避现实”到”勇于直面”,从对错误的“依赖他人”到“自己解决”。在英雄身份曝光与误解下的个人生活受阻,并影响到自己的亲友。彼得为了玛丽简和耐德的mit录取而尽量说服女人时,作为“蜘蛛侠敌人”的章鱼博士出现,合并了二重困境。而他扭转一切的方式,则是非常孩子气的“抹除事实”,以及对奇异博士使用遗忘魔法的依赖。这引发了危机而被证伪,也正是彼得急需要的成长:从孩子变成大人。随后,孩子气与其造成的危机,延伸到了“救所有穿越来的反派”的圣母式天真,以及梅姨的死亡和反派们的暴动之“错误”上,彼得也一度逃到了楼顶,再一次地“回避事实”。

最后,通过自己而非奇异博士的战斗,彼得救回了一切,也接受了一切的事实,勇于承担它们---承受完美遗忘咒语带来的问题,而非强行保住亲友的记忆而造成危机,试图与mj重新开始,也直面了梅姨的死亡,承受了自己酿成的大错。

然而,在成片中,彼得却并没有细致严谨地实现上述内容。首先,他酿成梅姨死亡与世界大乱的“对反派圣母心”,根本没有被纠正,而是让反派真的变回了原本状态,反倒是“实现”了圣母心。此外,他所谓的“独力承担”其实也并不明确,全程依靠其他两个蜘蛛侠。而其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节点,更是浮皮潦草且不够“独立”,在其他两个蜘蛛侠“我也曾有失去的痛苦”的语言共情之下,瞬间就以“他们与我一样”而完成了自我开解。这绝不是通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与感受,且独自完成的合理转变,而完全基于一种薄弱--他甚至根本不认识那两个蜘蛛侠---的概念化共情。

看上去,《英雄无归》里的彼得之成长,更像是一种“方向正确,手段不佳”的改良。圣母的天真想法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你没找到“让他们变回本体”这一方法。而所谓的“独立”,更是压根处于无情感基础与明晰状态的废墟之中。老系列的老反派回归,得到好的结局,老蜘蛛侠的回归与情感交互,形成了所谓的“ip情怀”,才是作品的最高诉求,而主题表现完全是被迫让步的存在。

这部作品的恶劣程度,即使放在漫威系列里也是非常罕有的存在。我们都知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曾经对漫威电影进行过“麦当劳”的个人评判。而《英雄无归》的程度,则显然远超过了“麦当劳”。

科波拉对于漫威的看低,来自于双方在电影创作理念的出发点和理解观念不同。对于科波拉这样的大师而言,他所理解的电影,应当是偏向于传统的:一部单片作品,要看到完整的主题表达,严密的主题叙述逻辑,一切都围绕着主题表达的要素分布,并构成一个能够自洽的主题表达系统。而这一点,并不符合漫威电影系列的制作--很难称之为“创作”--倾向。

在一般意义上讲,电影是导演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观众的媒介,形成自己对主题的表达。再延伸来讲,许多大师级人物 更是会有贯穿一生创作的某种作者性,而构成了其人的“永恒主题”——母题。我们在描述电影艺术性之时,经常会用到“作者性”一词,即是创作者的自我表达——不是单纯地对剧本进行影像化,而是以剧本为蓝本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我们秉持着这样的观点,再回到漫威电影里的时候,就会轻易发现二者在创作理念上的不同了。对漫威而言,将一部单片中的元素、人物的发展、甚至剧情本身,延续到下一部单片之中,成为了一个常规操作。这样一来,本作的观众会被引导到下一部作品中而形成话题和票房的延续,又能够有远超一般电影的容量来展开巨型的世界观、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粉丝粘性。就像我们通常会叫的那样,“电影连续剧”。

在有些作品中,这样的启后,会以片尾彩蛋的形式进行。这是一个好的手法,不动摇本篇的完整性。但在一些作品中,本篇的戏份资源也被用于启后,甚至连基本剧情在单片中的完整性都被打破,成了说书一般的“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比如《复仇者联盟三》),对本篇的表达显然就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另外,在电影拍摄中,漫威会根据粉丝的喜好,创造一些“爆点”元素并反复深化,比如雷神和洛基的基情,各种电影中的冷幽默小段子。与“铺垫下文”的操作同样,在有些作品中它们的程度适量,这就无伤大局,甚至有些增色。而在其他一部分作品中,它们反而喧宾夺主(比如《雷神》系列),单片的主题表达的系统--甚至剧情自身--的节奏都被切碎,这就成了问题。

在很多时候,对于自己重视且在系列宇宙中分量较重的作品,漫威影业会精心管理,拍出表达完成度不错的作品。《钢铁侠》和《美国队长》的两个系列,连同两个人物在大事件电影里的刻画,都是如此。但当漫威影业面对一些其他的“非重点”系列时,似乎就不那么上心,对主题也不太在意,而是更多地进行爆点元素的堆积来投观众所好,并且大量地让其执行“启后”工作了。

因此,对于科波拉来说,或许他并非认为漫威所有的作品都是垃圾,但某些不重要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主观性态度,并由“我完全不在乎作者性”态度而引出的作品低劣表达完成度,以及漫威影业整体的创作视角和思路,是与科波拉自己所理解并认同的电影创作完全相悖的。这也就是科波拉所言的“麦当劳”了--用表面元素爆点和破坏单片完整性的连续剧来讨好观众创造商业成绩,但终究只是“快餐”而不是“高级料理”,其作者性的表达就如同味道的层次感和细腻度一样,经不起细品。

然而,比起上述的所有漫威电影,《蜘蛛侠英雄无归》作为一部电影的素质都是最低的。

其他的漫威作品,固然会因为“文化塑造”“服务粉丝”“宇宙开拓”等复杂诉求,时长空间与制作精力遭遇分流,而在独立表达上受到严重的阻碍。但是,那更多是表达架构的完成度不足,是“程度”的问题。如果谈到创作的主观性,作者对于电影的“意图”,那么他们大体上依然保持了足够的自觉,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构建出一个系统。虽然他们经常会因为空间不足而做出“高度”与“深度”上的妥协,将主旨削弱到一个比较简单--甚至单薄--的程度,但终究还是会争取去做出那么一个东西,哪怕只是为了完成一种电影“独立成章之基本要求”的形式。即使是《复仇者联盟3》,也会在无法可想的情况下,早早宣布自己的上下部规划,将外界的看待标准从单片放到“上下部一体”。

或许,只有连剪辑基本原则都放弃,几乎每场戏的衔接都出现情绪、构图、节奏割裂,段落内部的画面衔接甚至出现动作不连贯的《雷神3》,才会以彻底放弃了自己甚至系列基本风评的自爆,在离谱程度上独树一帜。它主观地放弃了所有的文本表达目的,整个作品就是一个语焉不详的烂梗与彩蛋的杂烩。与之呼应的是,主创也放弃了对表层观感与基础技法的基本打磨,完全给出了摆烂的创作态度。

而《蜘蛛侠英雄无归》,在创作的主观性上,也已经与《雷神3》相差不远。这也让它与蜘蛛侠ip下口碑同样不佳的早期作品,托比马奎尔版本的《蜘蛛侠3》,拉开了本质的差距。虽然并非漫威影业主控,但《蜘蛛侠3》更接近于漫威系列的普遍性问题,受困于空间分配的不足,在反派过多又需要逐一交代的客观情况下陷入了顾此失彼的困境。而反观本文主角,所谓的情怀,夸张的噱头,对老粉丝的“讨好”,夹杂着漫威系列一以贯之的彩蛋和--很多完全不好笑--笑话,成为了作品的最重要存在。

这些东西存在于几乎每一部漫威作品里,但或许也只有在《蜘蛛侠英雄无归》中,它们不再是“挤占表达空间”,而是直接动摇了表达中心的合理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翻了它。

这样恶劣的创作主观性,在漫威系列里是极其罕见的。如果说其他漫威系列是科波拉口中的“麦当劳”,那么《蜘蛛侠英雄无归》就是华莱士的喷射套餐。它就像是片中mj和耐德“独立解决问题”时的魔法施展与演员表演一样,小打小闹得像是在过家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