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焦虑,大家都能上

一年一度的高考再度开始。有些家长可能感到焦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个人的看法是,不要焦虑,因为大家基本都能上

我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

2022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大约是94%;

2021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大约是93%;

2020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大约是90%;

再往前年份的数据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自行看图。

5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的第一届,高考录取比例只有5%不到。随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经济的提升,这个比例也在有序提升。但直到1998年未扩招前的最后一届,录取比例仍然只是33.75%。

但是,到了1999年第一届扩招时,这个比例一下提高到了55.56%,一年间提升了20多个百分点。

再往后,这个数据犹如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而到了最近两年,录取比例干脆已经提升到94%左右。

也就是说,只要你去参加考试,基本都能上大学。唯一的区别是,学校好一点还是差一点,专业是否称心如意,有没有被调剂。

从选拔角度来讲,现在的博士生可能跟1977年时的本科生差不多。

高考录取比例的不断提升,让高考的价值,从原先的选拔性考试,已经逐渐变成了普及性考试。也就是说,高考不再是人才筛选机制,而是人员分配机制。

通过高考考入大学,不再意味着你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只是意味着又给你分配了一个接着学习的地方。

高考这个形式,也不再是鲤鱼跳龙门,而更像是开闸放水。如果你通过了高考这个门槛,不意味着你跨越阶层,从此可以出人头地,而只意味着你通过了一项普惠性考试,可以继续学习几年。

这场考试,不决定你从此以后是否可以出人头地,而只决定你未来几年可以到哪儿学习,以及学习什么。

只要想去学,基本都可以去学,无非是学的地方和专业不同而已。

或者换句话说,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后,大学就变成了高中。大学的几年教育,只是之前12年教育的延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则可能相当于以前考上了普通大学,如果你考上了一个普通大学,则可能相当于以前考上了一个普通技工学校。大家对此要有基本的认知,不要误认为只要自己考上了大学本科,便是“天之骄子”,毕业后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如果你考上的是普通大学,建议挑一个比较实在的专业,学一点比较实在的手艺,不要学一些虚头巴脑的专业。不然的话,可能毕业即失业,最后把自己搞成闷闷不乐的愤青。

而且,即便考上了重点大学,建议也不要学那些虚头巴脑的专业。

因为学完毕业后,可能找不到工作。

在计划经济工作包分配时代,大家之所以觉得专业不那么重要,是因为只要考上大学,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国家都会给你分配一个工作,哪怕这个工作和专业不匹配。

所以在那个时代,大学比专业更重要。

但是,现在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看专业是否对口,以及把这个人招进来后能不能用。

比如,假设我招律师助理或者法务人员,我肯定要招一个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你不是学法律的,哪怕你是北大、清华毕业,我也不会要你。因为把你招进来后,你对法律一窍不通,这些好学校的光环对我来讲,一点价值都没有。

市场经济下的招聘,以能用、实用为第一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千万不要学虚头巴脑的专业。哪怕是重点大学的虚头巴脑的专业,也不要学。除非家里有矿,或者有极大人脉资源,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不在乎孩子学什么专业的。

我们很多人会习惯性的用过去的经验,去给当下或未来的事情做决策。但其实,由于中国变化太快,过去很多经验的参考价值已经陡然降低。

高考大放水,本质上属于竞争后置。

以前,高考是一道闸门,一些没那么优秀的人被拦在高校之外,无法参与未来的城镇工作就业竞争。现在,竞争的主战场从高考转向了就业市场,竞争后置,导致就业市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竞争激烈现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