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宋明的服装都是胡服,这是在混淆概念
【本文来自《为什么近年来汉服突然在中国如此流行?如何看待这股汉服热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肥鱼养花猫
唐宋明皆大抵胡服。你穿得开森乜。。。。
《旧唐书·舆服志》曰: 北朝则杂以戒夷之制。止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胯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
《梦溪笔谈》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蹀躞、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正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朱子语类》曰: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属。先王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坚瓠集》曰:“元亲王及功臣侍宴者则赐冠衣,制式不一,谓之只孙(质孙服)。
《元史.舆服志》曰:(贴里)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褶。
《觚不觚集》曰:(质孙)胡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
《酌中志》曰: 亦有穿圆领衤曳衤散(曳撒)者。
《草木子》曰:官民皆带〔戴〕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盖兜鍪之遗制。
你看过《天工开物》,就知道这些古籍也是有局限的。
《天工开物》里说火器来源于西方,但是这是不符合事实的,火药最早出现在中国,最早应用于军事也是在中国,说火器来源于西方,这是作者的局限性。
说唐宋明的服装都是胡服,这是在混淆概念,也是在走历史虚无主义的岐路。就和说唐朝是突厥唐,明朝正宗在朝鲜一样荒谬。
为什么说你在混淆概念呢?因为服装本身是可以发展的,问题在于它的根在哪里。今天中国人会去学英文,用源自西方的技术,但是中华文化为什么可以和西方区别开来?就是因为它的根没变。
服饰同理,唐宋明的服装总体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服装设计和制作的元素,再结合外来服饰文化的优点而不断改良罢了。即使是唐朝圆领袍,总体上还是继承了汉人一惯的服饰风格,比如说衣领仍然是交叉的,虽然不是像y领那样风格鲜明,袖口窄但是手臂部分仍然是宽的,也是一体式长衫,这都是典型的汉人服饰设计风格。宋代和明代汉人设计风格更加明显,即使到清代,除开最开始的“剃发易服”时期,清代后期的服饰也有不同程度的汉化,讲究“长裙雅裾”。
现代的西装为什么不能成为汉服?中山装也不行?因为它们的设计风格已经完全与汉人的设计风格不同了,这是完全的替换,而没有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