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前读书会暨寻找安详小课堂2023第四场在北京798火车头广场慢车厢举办
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2天,6月3日周六下午,镜前读书会暨寻找安详小课堂2023第四场在北京798艺术区751火车头广场捌号车厢慢车厢成功举办。
通常,我们借助一面有形镜子来实现自我观照,其实还有一些无形的镜子(比如:对面、静坐、书籍和彼此)让你看见不安或一份孤勇背后潜藏的渴望和无限可能的自己。用周末时光以读书方式唤醒、梳理和调整自己应该是新阶层休闲+精神疗愈+商务链接的品质生活。
镜前读书会希望通过阅读中国经典著作来增强参与者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其内涵与魅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有效调整与家庭、事业和自己的关系。后疫情时代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须从读书开智开始。
诗人、新中式品牌设计师、镜前读书会发起人之一阿B,品质生活推广者、体型管理专家、美的人读书会发起人之一康嘉曼,策展人、设计师、地产经纪人李栋梁,室内设计、私域引流张顺,媒体人秀丽,保险从业者大童书声,友邦人寿代理人、独立媒体公关人方方,北京传媒人、诗人爱若以及其他行业企业负责人等十余位读友相聚于“镜前读书会”,在北京的夏日午后,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品读中华传统经典《弟子规》。
首先,读书会发起人阿B带领大家一起诵读《弟子规》,然后集体观看《郭文斌解读〈弟子规〉》视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该书以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完美人格塑造的基本常识和素养教育的代表性途径,以其罕见的系统性和操作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结合自己多年学习和实践体会,录制了讲坛类人文节目《郭文斌解读〈弟子规〉》,“镜前读书会”会友至此已经学习到第四集《弟子规》的价值追求。
在上一集的结尾部分,郭文斌先生通过对中国、印度和西方三者的文化对比,总结出印度文化侧重解决人和神的关系,西方文化侧重解决人和物质的关系,而中国文化侧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的结论。从《弟子规》的总叙中可以看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其中人文关系的重点和高潮就是“泛爱众”。那么《弟子规》所体现的和弘扬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郭文斌先生告诉我们,《弟子规》的价值诉求强调和谐与人伦关系,强调礼乐文化。先进行心性教育、道德教育,再进行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所以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大学》开篇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说“孝悌”“谨信”是一种明明德的手段,那么他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那就是泛爱众和亲仁。通过《弟子规》的总叙可以看到,《弟子规》的认知方式是整体认识。
郭文斌先生在解读《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提出了“能量总库”的概念,并认为“能量总库”是由“原始能量”即“基本工资”和“现存能量”即“岗位津贴”构成的。基本工资就是历代宗亲结转给我们的能量和我们个人“永恒账户”上前面周期的能量构成的。而“岗位津贴”的能量则来自我们对社会的奉献和节约使用能量两方面。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秉持《大学》所讲的“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态度,就能让我们的“能量总库”中的能量不断增值,从而提高幸福指数。
学习完《弟子规》之后,大家又分别诵读郭文斌先生所著《寻找安详》中的章节。
谈到读书体会,读友张顺说,作为一名设计师,我已经连续四次参加了镜前读书会寻找安详小课堂活动,而第四场——798专场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启发。
在郭文斌老师的解读下,我对《弟子规》这部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有些条文可能与现代社会不符,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却是永恒的,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比如,在“入则孝”章节中,郭老师通过对孩子呼吸的分析,阐述了能量的传递,家族的传承,民族的传承,乃至国家的传承,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孝顺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孝顺是一个人走得稳、行得正、变得更好的前提,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路径。
此外,与高能的人一起学习,更加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在读书会中,我与各位老师交流,特别是各位老师自己的感受分享,让我获得了更多的收获。我将会邀请更多的朋友加入我们的小课堂,加入镜前读书会,共同成长,分享更多的喜悦和安详。
读友大童书声表示,开卷有益,交流的收获更大。感谢组织者的辛苦付出。
读友爱若发言时表示很认同郭文斌先生说的,《弟子规》某些条文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但其精神永不过时,比如孝悌、谨和信、泛爱众、亲仁、学文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其他读友也踊跃发言,畅谈读书体会。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交流可以碰撞思想,有益创造,增进友谊。与会读友纷纷表示期待下一场镜前读书会的继续学习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