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刚缺一个好导师:兼谈超常教育

科学网博客已有 4911 次阅读 写于2016-11-23 20:21 

肖刚缺一个好导师:兼谈超常教育

王永晖

肖刚,文革结束后那一代最优秀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在数学界是大名鼎鼎,2014年去世,走的有点早。建议不了解的读者,先看一下文末附录中的纪念文章。

尤其是李克正写的,还有单墫写的,单墫可能是很多搞奥数的中小学老师和家长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奥数教材体系,就是单墫弄的,后面的教材基本是仿照甚至照搬。

李克正是我非常熟悉的老师兼同事,其聪明程度让我们数论讨论班上的诸位年青一辈非常佩服,他在我眼里,是讨论班杀手,总是第一个发现黑板上的错误,虽然他年纪比我们都大,但反应比我们都快,要知道,我们这些数论专家,里面的智商(相对于普通人)恐怕也不是吃素的。

李克正、单墫这样的聪明人,都非常佩服的肖刚老师,那简直是让我们望尘莫及了吧。

我这篇文章想说的是,但是,那又怎么样?

可能这篇文章有点尖锐,希望不要引起诸位数学同仁们的不快,大家平常也了解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这篇文章,对于年青人的成长还是有好处的,让他们吸取前辈的教训或者经验,我这篇文章,还是希望带来的正能量,不是要搞三搞四的。

说起搞三搞四,现在有些对数学家的报道,却是“很”不好。我不是代数几何圈里面的人,但是看了有些新闻报道,吹某个代数几何专家,或者吹某几个年青数论专家,其实,吹吹也挺好,无可厚非。但是,文章里面有些数学家给记者说的话,其中一篇说的确实可能是实情,但是,放到报纸上,相当于是对国内某一名校数学家集体的羞辱,近于羞辱,做事就过了。

其实也难怪,那位年青数学家,虽然说的话是实情,但毕竟他是农村长大的,估计是缺乏文化底蕴,他在数学上的福气很大,可是做事却欠妥,虽然说,礼失求诸野,但是,农村人缺乏礼数的情况,也有,慢慢再磨练吧。

另外一位国内年青数学家,则是表现的更过份,自己在新闻报道中说,当初回国的志愿是为了给中国开创代数几何学派(从无到有)。这样的言辞,让肖刚、李克正这样的老师(代数几何专家,文革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后又归国报效),情何以堪,他们的感受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觉得不妥,跟我无关,仅为意见。

现在回到本文主题,李克正聪明到什么程度,初三那年看完了范德瓦尔登的《抽象代数》,很多硕士生是做不到这个程度的。然后,李克正佩服肖刚的聪明程度,那肖刚得有多聪明!请看附录中相关文章,基本上都是一个调,这些数学家都是聪明人,但都在佩服肖刚的聪明。

但是,那又怎么样!

说起数学界的聪明人来,我们会想起von Neumann冯·诺依曼,肖刚的成就,如果跟冯·诺依曼比呢?,所以再佩服肖刚的聪明,但是肖刚的数学成就比起冯·诺依曼来说,恐怕还是远远不及,光佩服谁谁有多聪明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真正佩服的,还得是成就。

肖刚这么聪明,本来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的,除了文革的因素外,我自己的判断是,肖刚还是缺一个好导师。肖刚非常聪明--非常聪明,但是即使如此,智商水平如此高的他,其实还是得在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指导下,才能成为一位更为杰出的“将领”,从而更加的青史留名。

肖刚过早地退出了代数几何研究领域,为什么呢?只能说明他在数学上的眼力还不够,智商高不意味着眼力就高,只能说明,他看不出来可解决的重要问题的线索了,如果他能够有一位导师,数学大师级别的,恐怕就可以相当长地延长他的数学研究生涯。

智商高能力强,进入一个领域也快,但也有可能太容易了,反而不会珍惜,放弃也就来的容易。可惜了,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

201712添加:最近传来消息,张伟,恽至伟,许晨阳都应聘到MIT教授,这是对的。如果当年,肖刚和李克正能够一起去美国,或者留学回国后,能够都聚在华师大,朝夕相处,互相刺激,他们的成就恐怕比今天大的多。

从李克正后来的回忆文章来看,曾肯成先生当年真的不会指导他们,他们都二十八九岁了,还在那儿乐此不疲地做题,甚至是奥数题,该读论文了,时间已经被文革耽误了,但曾肯成不仅没有制止他们的这一浪费精力的行动,而且也乐于参与,当然,现在也很难怪过去的人物,因为文革,忘了科研是怎么搞的了,整个回忆文章,看不到学识上的指导,都是在那儿比聪明。

另外一个是曾先生评估过高,把他俩散开了,只有特别伟大的人物,才需要独处独开山门,但是,他们俩虽然聪明但还远远没有伟大到那个程度。现在,张伟,恽至伟,许晨阳他们,做法是对的,聚在一起,估计他们会在MIT由高手变成大师,载入史册级别的。

如果有数学同仁对我的文章不快,认为我的判断不对,弄错了基本的信息,告诉我后,我可以考虑修改甚至撤销掉这篇文章,因为,毕竟我的判断,还是有过多的主观性和猜测,我也并不是想否定肖刚的人生价值,他已经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普通数学家了,我只是想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让更年青一代领悟到一些东西,青出于蓝。

不光看到数学公式,更看到数学公式背后的人文。

肖刚留学回国之后工作于华东师范大学,培养了一批代数几何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他又在九十年代初离开了中国到法国工作,他这样的人,本不必如此,如果他有一位好导师的话,如果能够帮助他正确地认识政治形势的话,正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势头的话,想必,他不会去法国工作,想必以他在法国做的那些教育工作,网络教育的设计,若是在中国折腾的话,恐怕影响会大得多大得多。

回头说这些话已晚,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先见之明,肖刚没有,我们这些普通人恐怕更是没有,肖刚的那些朋友们也没有,或者被肖刚的智商所压服而没有底气去质疑他的选择,但是,大师有啊,这才叫做人生的导师,肖刚缺这样一位导师啊。

可惜了!聪明人常有,大师不常有。肖刚是本来有机会成为大师的。就像我对杨振宁的认识一样,本来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就差那么一点点,仅仅停留在智者大师这一台阶。

我这篇文章的意思也就是,智商高的人,其实在成长的路上,甚至在已经有非常大成就以后,都仍然需要一个好导师。

数学界的同事们看到我这个意思,知道我不是出来搞事的吧,而且我也不借助记者来传播,想必大家看后,不会像看那两篇文章一样,内心有小小的反感了吧。

现在,我来说说超常教育,大家请先看施建农教授的这篇讲座记录:

http://mp.weixin.qq.com/s/fclV4jl_R3qow6JwKxb07g

施建农教授,在名词上坚持他做的是“超常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或者“英才教育”,就跟本文的意思有关,智力超常者的比例,还是远远大于天才的比例的,中国人口基数很大,在学超常人数有600多万,但是,天才要少得多,甚至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有可能对天才有抹杀效应,使其更少,因而有钱学森之问。

科学网上的科学家很多,但是就回帖的情况来看,很多科学家其实并没有读过较多的科学家传记,对一些成才的规律也缺少基本的常识,我们科学家群体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普通家长,所以说,当前的教育乱象,教育商业化的丑态,跟我们的社会文化有关。

天才,其实跟普通人理解的不一样,即使是天才,也绝对跟社会文化有关,大家就看一下高斯吧,现在百度很方便的,高斯是绝对的天才,出身农民家庭,但是,如果他不是在德国,不是身处那样的德国文化,不是享受到那样的精英教育机会,放到中国,绝对不会那么伟大,甚至说不定都不会进入学术界。

所以说,超常教育很有必要,为什么,因为我们需要给这些孩子们,配备“导师”,需要给这些孩子们,有可能是农民家庭出身的,像当年的高斯,配备“文化熏陶”的教育机制。

施建农在前面的一次视频采访中,好像是北京台的,好像说过一句,少儿超常班的选拔,宁可漏过,不要错收,我能明白他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心里又想,如果我们漏过的,是高斯这样级别的呢,那损失就大了。

我读了所有能够在网络上找到的施建农文章,渐渐明白了他们的意思,少儿超常班需要进行选拔,进行心理学研究为基础的各种测试,所以称作“少儿超常班”,提法上确实是更严谨一些,因为天才真的很难预测与选拔。

其实,我这里说点没有科学依据的话,我真的相信,人还是有使命感这种东西的,古代谓之“天命”,像高斯这种人,恐怕就是吧。我十几年前在晨兴讨论班上就认识的一位年青数学家,比我只大一岁,出身农村家庭,而且是8个孩子中的第六个,非常优秀,他就达到了我所佩服的那种最高阶的读书能力,当然是很艰辛的过程了,常人所难及,就我的认识来说,他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否则很难解释。

这种“天命”,恐怕用心理学是很难测试出来的,或者很难想象可以变成一种科学,但是我们还是姑且保留在这篇文章中吧,作为一种认识,或者说一种话题吧,这位学者的智商,在超常班的测试中也未见的会是第一梯队,但是,他有“天命”之使然。很多孩子智力特别超常,兴趣点也多,很容易就不走上学术道路了,外面的诱惑太多,超常班资深教师跟我说的。当然,如果每届班级30个人里能出一两个院士级科学家,那就很了不起了,几十年下来能出一个冯·诺依曼级别的,就赚大发了。

其实,纽约就有这样的公立精英教育学校,一所中学就培养出8位Nobel奖获得者,科学网博客上的很多科学家们竟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当前的教育氛围和土壤。

施建农想搞的超常教育学校,绝对是可以搞起来的,因为中国每年的超常儿童有60万人口,他的学校又可以全国招生,生源肯定不愁。

如果能够对这些超常儿童,实行优秀的高阶教学法,让他们既可以学得好,又可以玩得好,就足以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重磅力量,让更多的家长们认识到当前教育乱象的不合理之处,家长们只有看到事实,他们才会警醒,不会像我这样的学者,因为年轻时就读过很多科学家传记,又同时具有一定的研究经历,还有福气生于明智的父母家庭(于70年代那个缺乏教育信息的时代,难能可贵),所以能够从理性上更早地明白这样做的重要性。

优秀的高阶教学法,肯定无法针对所有的孩子,对于超常儿童,可能很合适,但是,对待另外一些孩子,却可能非常不合适,反而让他们学的更差。

公立学校的问题就在这里,如果强制施行高阶教学法,会在班级中形成教学上的剪刀差,所以没有一个老师真正会这么干。

所以说,施建农老师要办的超常教育学校,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孩子无法接受高阶教学法,就让所有的孩子,都无法接受高阶教学法吧,尤其是,当前公立学校的教育方法,对不少智力超常儿童来说(即使不是全部),在事实上是一种折磨,反而降低了他们的表现,甚至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让他们成为差生。

高阶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养成孩子自己读书的能力,这个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到的理工科大学生有多少呢?有多少大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把教材学下来呢。

大学阶段,是读书能力的最后一关,过不去,很可能今生就再也过不去了。但是,可以提前,有些孩子可能在高中就过了这一关,甚至初中(像李克正),甚至小学,哦,我只能仰望了。

数学能力,是不分年龄/年资的,有可能他比我小几十岁,但是他看待数学的慧眼,比我深邃得多。。。,就像某些武侠小说上写的,他的身体里藏着一位睿智的老人。

YY了,其实我也没真正见过,等将来吧,欢迎这样的家庭带着孩子到我办公室交流。

一个是导师制,一个是读书能力,够了,这些理由已经足够建立一所所超常教育学校,于中国各地,不止于北京。

当然,我的志向不仅在于此,施建农老师的超常教育学校办起来后,其中实行的教学方法,是可以惠及更多的人口比例的,超常儿童就是学得快,有些孩子学的慢,或者说虽然不算慢了,但是还是比不上超常儿童,这样的孩子,也有可能在成年之后非常睿智的,也应该是精英教育考虑的对象。

所以说,超常教育,是精英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但是,精英教育的范围和内涵,更深广。我为什么称作“精英教育”,而不使用“英才教育”呢,就是前者有个“精”字,精深之谓,教育纲要上,一个字不提“精英教育”或“英才教育”,鼠目寸光到这个程度,置疑。

弄出个“钱学森之问”,可是之后出的国家纲要中却一字不提“精英教育”,给我们大家开玩笑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现在回到具体的问题,施建农创办的超常教育学校,正在筹建之中,学校资质已经是拿齐了,从小学一直到高中12年都有政府批准的正式资格了,非常难得,很不容易。现在,他们一是在找校址,一是在找师资,至于资金方面,从网页上还看不清楚,只能等见面时再了解。

我对师资还是有些想法的,比如超常教育学校的师资标准,应该是什么?其实,这个可以放到教师应聘的问卷中:

1. 你对教师素质的认识是什么,即应该达到哪些标准?

2. 你虽然应聘的是老师,但是请问您对校长素质的认识?(因为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战士)

3. 您如果作为自己孩子的家长话,您希望其他家长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从而形成一个教育团体的小气候。

精英教育的学校,老师当然要具备足够的能力,跟我前面内容相联系,要会当学生的导师,要会引导同学们在大学之前的阶段,就养成了读书能力,等等。

对于超常教育学校来说,我还有个想法,学生们都是智力超常,那么,老师呢?是不是老师也不能太差,否则,会很难理解那些学生吧。(我马上会写一篇相关文章,请看下一篇详述)

比如说,学生需要经历各种心理学的测试选拔,那么这些测试,应聘的老师们是不是也要做一遍的,当然,孩子们脑子快,我们成年人比不了,但是孩子们40分钟做的题,给我们做的时候,延长到120分钟,如果这样测试下来的分数比较低,是不是说明这个老师不适合到这所学校来当老师呢。

类似的思路,可见本博客置顶文章“中小学师资核定一法: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关键切入点  ”

当然,我是并不喜欢参加这样的智商测试的,因为我从小就不太喜欢各种智力游戏,天生的不喜欢打牌,唯一有点好感的只有围棋,但是,如果是真正想去当这所学校老师的人,是不是不喜欢,也还是应该勉为其难地做一番测试呢,形成一个参数,也好自我比较。

这里再说起另外一件关于智力超常的案例,稍微引申一下,首师大虽然招生范围在北京市高考重点线以上的前50%附近的排位地带,也就是说生源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其中其实还是存在一些智力超常学生的,我有一位本科生,让他做了网上的丹麦智力测试

http://iqtest.dk/main.swf

成绩是145,也就是说在该测试中爆表了。这位学生,也确实是非常想成为数学家,他的做题技巧性也很强,小学的时候也弄过奥数,成绩在北京市属于前列的那种,但是,让我很奇怪的是--怎么那么奇怪呢,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老是走不上成为数学家的正轨。

我挺希望施建农老师能够测试他一下的,看看倒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智商再低一些的,130多分,也是属于超常级别了,但是,却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不佳,我正在手把手帮助这位分析原因,提高进步。

所以,这跟普通家长想的不一样,甚至跟一些科学网上的科学家想的不一样,也许他们接触教育比较少,人文积累也比较少。智力超常,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自己成就自己,很多也许就埋没了,教育的作用,精英教育体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附录-华东师大网页--沉痛悼念肖刚老师 (1951—2014/6/27)------------------------------

代数几何的白马王子肖刚 (汤涛 林亚南)[2015/5/11] 这一篇是杂志发表的,介绍最全面一些。

法国WIMS网站发的讣告(法文)

肖刚简历 [2014/6/29]

数学系致肖刚家属的唁电 [2014/7/1]

回忆和肖刚的忘年交 (陈志杰)[2014/7/1,7/6修改]

深情怀念肖刚老师 (陈猛)[2014/7/1]

我们的精神导师肖刚先生 (陆俊 刘小雷 吕鑫)[2014/7/1]

悼念肖刚先生 (张通)[2014/7/1]

怀念肖刚君 (杨劲根)[2014/7/2,7/4修改]

怀念肖刚 (邱森)[2014/7/5]

数学之中和数学之外的肖刚 (王建磐)[2014/7/6]

缅怀肖刚老师 (蔡金星)[2014/7/6,7/9修改]

永远的遗憾 (孙笑涛)[2014/7/6]

肖刚的法国同事悼词摘录 [2014/7/6]

一代英才的传奇—记忆力篇 (李克正)[2014/7/7]

一代英才的传奇—工艺篇 (李克正)[2014/7/7]

悼念肖刚 (左康)[2014/7/7]

忆我的丈夫肖刚 (陈馨)[2014/7/11,7/13修改]

一代英才的传奇—考研篇 (李克正)[2014/7/11]

一代英才的传奇—网络篇 (李克正)[2014/7/11]

无尽的爱—深深怀念我大哥肖刚 (肖赛)[2014/7/15]

忆肖刚老师 (付保华)[2014/7/21]

尼斯大学的讣告 [2014/7/22]

再忆我的丈夫肖刚 (陈馨)[2014/7/27]

追思小刚 (叶嘉昌 叶嘉民)[2014/10/17]

回忆我的导师肖刚教授 (谈胜利)[2014/11/5]

纪念肖刚教授 (吴慈英)[2014/11/5]

又忆我的丈夫肖刚 (陈馨)[2014/11/10]

几张老照片 (李克正)[2014/11/12]

我的丈夫肖刚 (陈馨)[2015/2/6]

忆肖刚 (单墫)[2015/5/10]

代数几何的白马王子肖刚 (汤涛 林亚南)[2015/5/11]

怀病中的我的丈夫肖刚 (陈馨)[2015/7/20]

追思肖刚 (朱牧)[2015/9/

李克正:和肖刚一起学习的日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