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空间站是对美国的模仿吗?中国航天工业有没有可能赶上美国?
中国的空间站是对美国的模仿吗?中国的航天工业有没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美国?
本文译自Quora,原标题:China’s the Tianzhou-2 cargo spacecraft successfully launched, which can deliver a payload of 6.9 tons and the total mass ratio is over 50 %. Is it possible for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 to catch up with the US in the near future?
原文很长(4252字),本段为节选,对翻译文感兴趣可搜索【樱落】前|往查看数千篇翻译文。
-
-
Andrew Forrest
Chief Engineer at Solstad Offshore (2005-present),Lives in Brisbane, Queensland, Australia
Solstad Offshore公司的总工程师(2005年至今),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
50%的推重比对于一艘货运飞船来说并不是很大,“货龙”号(译注:SpaceX龙飞船的货运版)的净质量只有4.2吨,但能运送6吨货物,总推重比为59%。不过这也不算太寒酸,而且这显示出中国在运营航天工业所需的基本要素方面正在迎头赶上。如果你怀疑中国航天局的能力,那么想想新的“祝融”号火星探测器,它在第一次着陆尝试中就取得了成功。
看起来有点像勇气号(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火星车,不是吗?
这可能意味着它们的能力水平与美国宇航局在2003年时的水平相当(至少就行星探测器和运载它们的能力而言)。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很快“赶上”,因为当你开始追赶的时候总是比较容易的。
我很好奇,当中国看到仅仅从复制西方的技术成果中得不到更多好处,从而决定走自己的路时,中国将走向何方。在此之前,这不是一场真正的比赛,中国只是在跟随领头羊,没有人真正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一旦中国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觉得能够赶上美国和其他国家,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真正的创新发生,这是它们完全有能力做到的。埃隆·马斯克用他对太空旅行的憧憬开创了自己的道路,看看中国人的憧憬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将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
Dean Pannell
中国的火星车装备了双通道探地雷达,可穿透火星表面下100米。
第一台探地雷达于2020年搭载在“毅力号”(Perseverance)号火星车上被送上火星,能够穿透地面以下10米。
与勇气号(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靠安全气囊着陆并在火星表面弹跳着停下来不同,中国的火星车是在动力作用下着陆的。
它也比重量分别为240公斤/530磅和185公斤/408磅的勇气号(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大上30%。
虽然中国人还没有赶上美国,但他们似乎已经超过了美国在2003年的水平。
-
Gary D. Brown
虽然我同意你对中国作为模仿者的总体评估,但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相同的技术有一定的价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月球的另一边着陆。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杰夫·贝佐斯(译注:亚马逊的老板)和他的航天公司能赶上埃隆·马斯克和他的航天公司吗”?掌握别人已经发展出来的技术是一回事,但提出一个独创的想法是另一回事,独创的思想是教不出来的。我们将看看中国僵化的政|治|制|度是否能够培养这种品质,或者它们的领|导|人是否会像对待马云那样将其视为一种危险?国家只能有一个大致的愿景,但这需要有足够自由的个人来推动创新。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表明它们不愿意放松控制。它们是追赶超越还是只是“做一个参与者”,我想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
Andrew Forrest(答主)
我倾向于认为在它们认为必要的时候,它们不会停留在追赶模式。这对它们来说是一个民族自豪感的问题,一旦它们准备好了,它们就会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
同时,它们也非常务实,绝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好主意不是它们想出的就放弃掉。让我们看看中国在20年后能带来什么,我想它们会让很多人吃惊的。
-
Ed Tsoi
就火星探测器而言,中国的探测器使用的是太阳能,而美国使用的是带有钚原料的微型核能电源。
高端技术在我的理解中就像一个金字塔。以我所在的光敏材料行业为例,日本、美国和德国的3、4家主要生产商都是从一个3色感光层开始捕获R、G和B,即加色处理。它们的制备技术,乳剂略有不同,从而会在色彩再现上产生细微的差别。换言之,没有人能够100%成功地再现真实的色彩。然而,这种色彩偏差却受到了摄影师的青睐。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种偏差都以更精细的纹理、更逼真的色彩、更大的对比度发展起来了,但技术也变得非常相似,很难评论谁在模仿谁。
在过去的三年里,富士和索尼之间发生了一场复杂的法律诉讼,双方都起诉对方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技术。然而,这种纠纷即使是在不同国家的法院也发现很难做出判决。
-
Dean Pannell
他们不是模仿者,他们足够聪明,他们可以向美国宇航局学习。而且,正如优秀和伟大的工程师一直所做的那样,他们会从其他优秀和伟大的工程师那里借鉴好的想法。
中国的探测器使用的着陆技术与美国宇航局的任何探测器都不同,它比勇气号(Spirit)和机遇号(Opportunity)更大,但比好奇号(Curiosity)/毅力号(Perseverance)小得多。它的仪器套件内包括火星上第二个也是功能最强的探地雷达。
-
Loke Seng Onn
为什么要重新发明轮子呢?仅仅是为了赢得最佳原创创意奖(没有)吗?美国作为太空领域的先驱者,已经支付了学费。为什么不利用这一点呢?至少在起始阶段。
不管怎样,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不能说是模仿)。所有的中国设计师都能获得关于美国的飞船和火星车外形的公开信息,可能这些信息在YouTube和NASA网站上就有。但要设计真正能将探测器安全带到火星表面的内部结构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程工作,我猜他们在美国宇航局后面的垃圾桶里没有发现有用的东西���
-
Norman Ng
说“窃取”技术是完全愚蠢和无知的。
当一个人去学校和机构学习和获取知识时,那会被认为是窃取吗?
这个世界上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是小偷,是吗?
我甚至不打算谈论如何通过观察、自我学习、通过商业许可和建造-运营-转让等方式学习…
现在可以获得的许多东西和技术都是过去的创新、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改进的结果,这些知识是从过去的几个世纪(如果不是千年)建立起来的。
这说明了有些人是多么的愚蠢,因为他们似乎认为美国突然凭空发现了什么!!
-
Xamba Yangzoim
我的理解是由于西方不与中国分享其技术和空间发现,所以照搬西方的技术成果仍然有利于中国。
-
Andrew Forrest(答主)
你说的“不分享技术”是什么意思?西方怎么阻止得了科技以互联网允许的速度传播?
你可以封锁设计蓝图,但你无法阻止知识跨越国界,学院和大学就是为了传播这一点而建立的。
-
Xamba Yangzoim
我不认为西方会把航天工程知识放到互联网上。不要把互联网上能找到的公共知识或者大学和学院里教授的科学知识与西方高度保密的工程技术混为一谈。
太空计划主要是一项工程,其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最前沿的,因为它们都基于牛顿力学。西方用了200年的时间才把牛顿关于卫星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真实的物体。
-
-
James Flack
Growing our own food for taste, pleasure and saving money
种植我们自己的食物以获得美味、乐趣并省钱
推重比几乎和每公斤的成本一样重要。
你可以拥有一个很低但同时成本也很低的推重比,-例如,通过回收和重复使用火箭。
客户会选择哪一个?“效率更高”的还是更便宜的?
6.9吨的有效载荷并不大——猎鹰9号在可重复使用模式下的有效载荷是它的两倍。
中国正试图克隆猎鹰9号,而SpaceX 已经准备好用星际飞船淘汰它了。中国要追赶的地方还多得很啊!
-
-
Yong Jian-Yi
Lives in Singapore
生活在新加坡
中国的太空计划只花费了美国宇航局预算的四分之一,但它们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令人印象深刻,2030年的长征九号将是中国第一枚重型运载火箭。天舟二号航天器在首次尝试与天宫空间站的核心模块的天和号对接时运行良好。天宫将于2023年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空间站,届时将有更多的发射。
我不认为他们在试图超越美国航空航天业,他们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我要说的是他们目前至少落后于美国宇航局1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经验有关,至少我们不要忘了他们的空间站计划始于1993年。
-
-
Jed
L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生活在美国
不,没有“太空竞赛”,美国也不认为自己在与中国竞争。与半个多世纪前的苏联在太空中所做的事情不同,美国宇航局没有人太关心中国在太空中所做的事情。我敢打赌读过《太空航空与太空新闻》的一小部分美国人可能读过一两篇关于中国太空计划的简短文章,他们会对自己说,“好吧,这对他们有好处”,然后耸耸肩,不会再多想。
认为存在任何形式的竞争或竞赛以及由此产生的中美之间在这件事或那件事上的比较似乎主要是中国人比较痴迷,而且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痴迷,至少在社交媒体上是这样。但在美国,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或非常在意。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设定在某些事情上“击败”中国的目标(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国家目标),他们不会以这种方式思考这个世界。
-
-
Edouard Corblet
Knows French
懂法语
我们真的不知道,太空计划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即科学部分,主导部分和商业部分。
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这一方面会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宇宙,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改进许多领域内的技术。
这里还有一些关于主导太空的信息,虽然我们拥有比其他人更好的技术,但这并不总是正确的,因为欧洲已决定坚持用机器人执行任务(即便他们具备将人员送入太空所需的所有能力)。他们还认为就目前而言,与其他机构分享信息要高效得多。
也许,我们会在太空中进行一些商业活动,比如制造完美的光缆或人体器官,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而在长期来看,在月球上开采氦3?谁知道呢,在我们发言时,这种可能不能被排除在外。
中国可能还有一个特定的动机,这与其被美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之外有关,因为这迫使中国拥有自己的太空计划。
长话短说,在争夺我们关于太阳系的科学知识方面没有什么好处,我不太确定中国人是否准备好与美国玩霸权游戏,但如果在太空中有新的机会,他们很可能不想迟到。
如果没有商业利益,我认为中国会改变路径并专注于机器人任务,这样的话比赛在开始之前就结束了。
时间会证明一切。
.
原文较长(2535字)有删节,查看更多译文可点击:樱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