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说这话,为啥中国人都反感?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6日在北京召开,百度和李彦宏又火了。

500

(来源@财新网)

据一些媒体报道,李彦宏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

“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随之迅速登上众多媒体头条,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

500

微博网友评论

当Facebook被自己泄露5000万用户数据事件搞得焦头烂额之际,所有人都意识到在网络极度发达的当下保护自己隐私的重要性,这当口,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却说出这样一番话,在网民中激起广泛反弹。

为什么网友们会如此义愤填膺?

1 百度全家桶,了解一下吗?

“百度全家桶”,是网友对百度一系列行为的戏称。

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你安装百度某个软件的时候,很可能会捆绑上百度安全套件,比如百度卫士、百度杀毒、百度浏览器等。

500

“当初为了下一个插件,手贱双击变成还是默认安装百度的东西,结果...百度软件大军30秒后进入战场,5分钟我的电脑被攻下,完全卡机了”

“上次不记得下载了个什么,绑定了百度卫士,卸了好多次都卸不掉!”

500

图源:https://bbs.hupu.com

“去年过年急着抢票,百度了个抢票软件,下载完一看,满桌面的图标啊!各种百度系列,游戏,影音,删了一遍又自动装上了...”

“其实百度最牛的不是都给你装上,而是无论装啥,你都卸不掉。

500

图源:搜狐新闻

其实早在2015年,乌云漏洞平台就曾曝出WormHole漏洞事件,其中百度数十款产品均中招上榜。

据悉,WormHole漏洞寄生于APP,攻击者可以对装有这些APP的用户手机进行远程静默安装应用、远程启动任意应用、远程打开任意网页、远程静默添加联系人、远程获取用用户的GPS地理位置信息/获取IMEI信息/安装应用信息、远程发送任意intent广播、远程读取写入文件等。

此漏洞不仅具有极强的权限,更能通过恶意软件的植入,造成被攻击者的隐私财产损失,受影响用户预计将达三亿。

500


2 我们的确用隐私换取了便利

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的确用隐私换取了便利。

除了百度所谓的“便利”,我们还用位置信息换来了更精准的外卖和打车服务。

500

我们用阅读习惯获得更精准的新闻推送。

500

今日头条主打内容推荐

我们用购物喜好获得了更精准的商品推荐。

500

淘宝现主打个性推荐“千人千面”

我们用搜索偏好获得了更精准的内容和广告。

500

百度营销中的“竞秀”广告

但这似乎不代表我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不得不用隐私交换便利”,因为我们没得选。

你在装任何App的时候,在点了你根本不会看的用户协议之后,就已经把自己暴露了。

你说你可以不同意?

不好意思,不同意的话,你用不了任何功能。以高德地图为例,第一次安装的时候他会告知你收集信息。

一共有三项:

获取位置信息。

相册、多媒体、存储的读取与写入。

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的发起与读取权限。

你会发现,如果你仅仅同意位置信息的搜集,最后他会不让你用退出来。

500

或许这样要求太苛刻,软件的功能实现时需要内容的存储读写。

我们把前两个权限都同意掉,只是不让他调用电话和读取短信信息,照样不让你用。

我就是看个地图就好了啊,你要这么多东西想干嘛?

这个东西并不是针对高德地图,因为国内大部分软件都是这样的,只是恰好拿它作例子而已。

总之,要么给隐私,要么别想用!

或许我真的不得不用你的东西,不得不把我的隐私数据给你。

但你总要给我个知情权吧?比如,我的数据都怎么被收集的?具体收集了哪些部分?收集之后怎么用?我可不可以选择性的删除一些我觉得不太妥当的数据?你通过何种方式保障我隐私的安全?万一出了问题责任是谁的?

可是,这些东西完全没有。


3 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如影随行

根据最新报告显示,在2017年,全球网络安全的支出额为890亿美元;到2018年,这个数字预计将达到960亿美元。

这意味着,用户隐私正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思考的大问题。

互联网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从订餐、出行到支付、社交,甚至连传统意义上最为隐私的居家场所都有智能设备的身影。人们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被记录和传输,便捷性大大提高的同时,隐私泄露的风险也如影随行。

李彦宏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尽管网上对此一片声讨,但李彦宏的话也折射出一部分令人尴尬的事实。

理想的状态下,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以数据为基础,用户想使用互联网服务就需要交出部分数据。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与用户达成协议,并对用户数据采取有效的保护。用户如果不同意企业提供的方案,可以不使用该企业的服务,转而选择别家的服务。

但实际情况往往没有那么理想。纵观互联网行业,基本上每个领域内都已形成一家独大之势,领头羊也不过两三家。在强势的企业面前,用户的选择权非常有限。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网站和APP都有隐私政策,用户不同意就无法使用。在街头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受访民众都表示,不知道企业会怎样处理和储存自己的数据,但也没得选。

“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用户享有选择权,但选择权在哪?比如我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用微信,甚至我的工作都离不开微信,那我只能同意企业的隐私政策才能使用微信。未来互联网服务提供方肯定会越来越集中,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就会慢慢消失。”北京玺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新焱指出。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律师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李彦宏的言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关注,在于用户使用网络产品时,无法真正行使知情同意的权利。“很多时候,用户没得选择。如果不同意百度的隐私政策,就无法使用百度的产品。对于企业会收集用户哪些个人信息,他们根本不知道。所以,只有越充分的披露、通知,才能越好的保护用户权益。”

“这就好比让用户只能选A,然后认为用户都愿意选A。”百度用户肖先生告诉记者,在使用网络产品时,如果不向用户提供是否授权的选择权,这是不合理的,而且容易让用户感到信息不安全。

事实上,就算用户有充分的选择权,国内的隐私保护现状也不容乐观。记者曾经测评过共计1550家网站和APP,结果显示,隐私政策合规度高的平台极少,合规度低的则占了绝大多数,超过总数的80%。互联网金融类和购物类的合规度低的网站和 APP占比甚至高于90%。

合规度低,意味着企业无法为用户数据提供充分保护。一方面,数据流动的问题非常复杂,一些企业确实能力有限,无法追溯数据的全部去向,或是无法应对来自黑客的网络攻击,这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型。

但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根本不愿意为用户隐私保护付出成本,换言之,企业管理者不觉得他们需要对用户的隐私安全负责,属于“漠视”型。这类企业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例如,记者在回顾测评中发现,麦包包、美囤妈妈、马上游、爱飞网等17家互联网产品遭到曝光后仍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隐私政策。

有安全行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隐私安全的管理,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前提是企业得付出成本。正因为此,在国家没有明确法律法规要求的很长时间里,企业没有去推进相关的技术开发。

4 用户是真不敏感,还是被逼得不再敏感?

当板子打到企业与大环境身上时,另一方也并非无可指摘。

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保护的另一个难点,是边界问题。每个人对隐私的理解不同,愿意让渡隐私的边界也不尽相同。例如,一些人认为手机号码是隐私,另一些人却不这么认为,因此,隐私常常是一个相对私人的抉择,制定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规则并非易事。在学术界,隐私与个人信息也不能完全等同,边界划分非常艰难。

在享受互联网服务,通常需要用户让渡部分个人信息,但是在多大范围内让渡?其中的平衡点在哪里?用户不知道,企业似乎也很头疼。

因此,当用户遇到相关问题时,除非是出现了人身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很难维权。大多数情况下,面对隐私泄露带来的骚扰和诈骗,公众处于求告无门的尴尬境地,除了亲友之间互相提醒谨防上当,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

此外,尽管“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效率”的言论让人反感,也确实映照出部分现实。许多用户拥抱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却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风险。他们不重视隐私保护,在便捷性甚至是一些蝇头小利面前交出了自己的隐私。

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利益的撕扯,用户隐私和数据整合便是典型。为了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隐私保护固然应该保持在适当限度,但企业绝不能漠视用户的选择权。用户到底是真的不敏感,还是被逼得不再敏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就用户本身来说,也不能把隐私保护的责任全部推给企业,必要时一定得站出来,勇敢维护自己的权益。

500

如今,眼见Facebook还面临着因泄露数千万用户隐私数据的巨大危机之中,事件愈演愈烈未见结局。这无疑给所有互联网里的公司和用户上了一场非常生动的隐私保护课。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对于要求位置、头像、相册、通讯录等这种权限获取都不认真看,直接授权。事实上,安卓6.0及以后的版本中,App想要获得每一个用户权限,都要经过用户同意。为了自己的隐私安全,还是建议大家一定要适当看看“用户协议”的内容。

而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有了Facebook的前车之鉴,应该可以更加清楚用户隐私的规则和代价。如何在权限获取管理上更加细致,增加改进空间是他们所应该思考的。

【本文由瞭望智库综合自“差评”、“北美留学生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之声”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