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还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开放农民的土地买卖
【本文来自《如果房地产不行了,今后该靠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自媒体就是自媒体,擅长的是把大家都懂得道理讲清楚,讲不出来大家不懂得,因为大家不懂他也不懂。依靠餐饮,游戏,旅游来替代房地产,这种认知能力很可笑。
其实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还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开放农民的土地买卖。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4%左右,还有30%以上的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人生活在农村,自然无法享受城镇才有的高质量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农民当然想搬家到城镇,但是没钱。所以可以开发宅基地以及耕地买卖,这样农民有钱了,就可以进城买房了,这样房地产就可以再来一波增量了,还能再续命几年。
但要指出的是,农业用地由于性质无法改变,只能种地,所以价格不可能太高,也不会卖太多钱。所以农民即便拿到了钱,也只会到三四线以及县城这种房价较低的城市买房接盘,对二线以及以上城市意义不大。
同时,这么搞后劲儿极大。建国以后,农村从来都是城市的经济缓冲区,农民进城打工,本质上还是农民。一旦城市经济出现问题,大量农民可以返回农村务农,不会出现巨量失业问题。但如果农民把耕地宅基地都卖了,意味着彻底脱离农民身份。再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出现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还包括农民进城能否稳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以及与乡村振兴战略严重抵触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这在封建农业时代是严重的问题,直接导致王朝灭亡。不过在工业时代由于城市可以提供大量就业,以及土地的所有权终归属于国家,所以问题其实没那么严重。
总结一下,允许农民买卖土地,风险高,收益低。但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解决眼下经济增长动力衰竭的办法,有一个优点就是相对容易,至少比收房产税容易太多。
国家一定不想这么做,但如果再过半年,经济还是持续下滑,老百姓还是不买房不消费。可能这个招数就会拿出来用。2016年的涨价去库存产生了5年效力,允许农民卖土地挺3年应该问题不大。
————————————————————
补充两句,很多人看来是看了很多自媒体的文章,懂得了土地兼并是什么,就盲目的生搬硬套。
当你们把当今中国与明朝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想没想过目前的中国和明朝有何区别?
明朝是农业社会,耕地是社会中的主要资本,绝大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发生在农村,占有过多耕地会导致大量农民失业,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样他们无法耕种,又无法找到其他生计,就只能成为流民,流民越聚越多,先是导致社会不稳定,之后会出现造反,造反越来越多,最终导致王朝崩溃。
目前的中国是工业社会,在工业化社会,虽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底线,但农业并非社会中的主要资本。比种粮食利润更高,承载就业更多的行业比比皆是。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经济活动都在城市,耕地的所有权变更并不会对社会的主体,城市人群的贫富差距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农民就业,事实上目前几乎所有农民都在城里打工。
如果一片土地其用途只能用作耕地,其价值远不及大城市中的几套房子。在一线城市有20套房,远比在农村有大量耕地更类似于土地兼并。
只要耕地国有的所有制不变(可以类似于住宅的70年产权),并且严格限制耕地用途。这么做就不会产生类似于古代的动摇国本的结果。相比来讲,在这个时代,大量大城市房子的囤积居奇可比囤积耕地危险的多。与其把当今中国当成明朝瞎担心,不如想办法怎么把炒房团打没才更现实。
————————————————————————
再补充几句,被喷成这样,真是始料不及。只能说很多人看地摊儿文学看的实在太多了,好像土地兼并就是罪大恶极。可能你们不清楚,国家早都允许农民出售土地了。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三项权利”,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项权利”的权益。同年,中办、国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三项权利”。
到了2016年,除了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维护进城落户农民‘三项权利’”外,中办、国办也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在完善“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办法过程中,要充分维护承包农户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承包地等各项权能。
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答复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672号建议时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按照中央要求,指导地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退出承包地农户的主体资格,稳步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退出机制。
看到没有,早在2015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允许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出台?原因在于当时正是中国经济的上一波下滑低点。当时4万亿带来的产能过剩与外贸熄火叠加导致经济困难。国家为了解决问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拉动股市搞出大牛市最后三波股灾一地鸡毛,再比如之后出台的棚改去库存。
事实上国家当时就有意通过农村土地大规模买卖来缓解当时的危机,只不过之后采用棚改的方法,这一招就没有大规模推广。为什么国家会允许农民出让土地?原因就是我在上面所讲的,古代与现代是不一样的,地摊儿文学中的土地兼并逻辑在21世纪是不存在的。我懂,国家懂。只能靠地摊儿文学带来认知的人当然就不懂。
建议喷我非蠢即坏的人不要喷我,请喷政策制定者。
现在中国经济再一次走到危机的局面,在个人,企业,地方政府三重高杠杆债务压力之下,包括涨房价在内的加杠杆招数再也不能用。目前只有农村的那30%农民杠杆率较低,似乎可以加杠杆。所以把这一招拿出来用,概率并不低。
应不应该这么做,不应该。但做不做与应不应该完全是两回事。2015年,国家也不想放开房地产,所以先拉股市,在股灾之后才不得不把政策转向地产。去年年底,国家也不想放开防控,但再这么封财政就崩盘了,老百姓都吃不上饭了,才不得不解封。
我也不希望放开鼓励农民土地转让,但事物的发展并不取决你你想不想。
美西方的法律不可为不健全,律师贡献的GDP都已经够得上统计比例了,但是社会事实呢?财富集中程度史无前例,这跟土地兼并有什么区别?
你相信的所谓法律哪怕再公正,最后一定会为执法者所用,有意无意的偏向更有钱有权势的一方,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改革永远在路上的含义正在于此,因为人类社会永远处于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过程当中,财富集中可能会带来科技文明的正向发展,但是一定会带来社会的不公平和公正,这时候就要看这个文明和国家有没有刀口向内的勇气和能力,有的话就是破茧重生,没有的话就会被历史淘汰。
用静态的思维去理解并驱动动态的事物是可笑的,幻想有一个多么公平的法律体系去完全解决私有化的弊端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提现,这种幼稚思维我们老祖宗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刻舟求剑。
所谓法治最健全的社会最后一定变为一个讼棍横行,人人为了免责而没有任何责任感的社会,大漂亮已经在这条路上狂奔了二十好几年了,如果没有外部大的刺激,它一定会最后变为一个浓稠粥社会,因为你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会被其他人诉讼,为了免责你的活动度越来越小,直到像被捆绑住,这,难道真的是人人向往的自由吗?
土地公有制,但是私人有一定时间限制的使用权,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人类之光,是以教员为代表的那一代领导人留给我们最先进的武器,你没看错,就是最先进的,我们所有的曾经的落后都可以被这一个先进武器托底;相反,那些所有的曾经的所谓先进如果没有土地公有制托底都必将逐渐暗淡下去,因为由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利益板结化是历史的必然。
这压根儿就不是什么饮鸩止渴,这妥妥的是在水源地投毒……
但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所谓的三百年王朝,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资源被一步步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然后引爆了社会矛盾,而对于中国来说,最常见的,便是土地资源的集中。
我可谢谢你了,你这个聪明的小脑瓜儿。
现在还远不到这时候,真到了需要大量流动土地的时候,大概率也是各地国资收购。个人不能持有大面积土地,目前那些种粮大户,他们的土地都被限定了用途,如果分散到全国交易土地,很难对土地的用途做限制,这就会出现世代拥有土地的大户,在古代这种人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