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研发费用不是越多越好,小米投入35亿已经是天文数字
吃个瓜。
今天有不少自媒体发布了这么一条消息,主要内容是雷军的一句话“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
这条消息没有被主流媒体报道过,主要的传播渠道也是自媒体。为了确定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在使用多个关键词检索后,本吃瓜群众发现雷军这段谈话是去年(2018年)4月份小米6X发布后,一个名叫“老冀说科技”的自媒体发布的。
老冀本命冀勇庆,根据百科词条对他的介绍,冀勇庆曾任《IT经理世界》杂志社记者、资深记者、主任记者、首席记者。曾经深入报道过联想、华为、神州数码、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采访过柳传志、王文京、刘积仁、张亚勤等著名企业家。先后著有《华为的世界》、《狼战》、《平台征战》等书。
这篇引用了雷军谈话的文章标题为《雷军:用效率革命击败强敌》,发表于2018年4月26日。这篇文章中提到,去年4月25日雷军宣布了一件事情:“从现在起,小米正式向用户承诺,每年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手机及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如超过,我们将把超过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还给小米用户。”
冀勇庆说,自己对“5%的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就打电话向雷军问了一些问题。雷军的这些回应,也是在电话中说的,这应该算是一段私人对话,不属于采访。
雷军的回应是这样的:
雷军:“这个5%的净利润率是经过审计的数据,以后我们每年都要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来审计。”
雷军:“我们现在的研发费用都是当期摊销,计入当期成本的。”
雷军:“我说的5%是最高限额,因为还要考虑汇率损失,还有专利官司的赔偿,所以要留出一些利润。我们本质上的目标是紧贴成本定价。这次发布会你也看到了,我们跟OV配置差不对的机型,只有OV一半的价格。线下与华为比,我们的性价比同样也非常高。”
雷军:“我自己是做技术的,过去两年手机的研发是我自己管的,我一直都在做研发。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越多越好,微软不就成了日不落帝国?其实,几乎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小公司干的,搜索引擎是(规模很小时候的)谷歌干的吧?你看,苹果的研发费用占比很低,微软很高,IBM很高,没用呀。”
雷军:“我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持续高于10%)的说法,我觉得是他们不懂研发,(高管)不(亲自)做研发。我们小米所有的创始人都是研发背景,我们干了一辈子研发。干研发,没有钱是不行的,但是也不是某些公司机械的理解,没有10%投研发就不行,那是胡扯。当年,乔布斯对此也是嗤之以鼻,当年苹果投2%在研发,微软投多少钱?IBM投多少钱?他们讥笑苹果没有创新。乔布斯说,那是因为你们效率太低了!”
冀勇庆给雷军发了上面这张图后,雷军回复说:“几乎相同的配置,几乎一半的价钱!一流的代言人,一流的渠道商,我们也用了!核心是效率革命。”
雷军表示:“真正的创新不是靠钱堆出来的,真正的创新是靠人才和创新文化。所以小米有足够的研发经费,你想我们给(研发人才)的是股权激励,很多研发人才(上市后)都将成为亿万富翁,你等我们上市之后,你看我们的员工有多少股权?”
可以看到,在这段采访中,雷军在谈论“综合税后净利率不超过5%”这件事时,提到了研发费用的问题。随后,雷军就研发费用这个问题稍微展开谈了一下,雷军的主要观点是“研发费用的本质不是越多越好”,他还举了微软、谷歌、苹果等例子。
冀勇庆在这篇文章中说,雷军无论是在谈论研发还是谈论销售时,都使用了一个关键词——效率。在谈论研发时,雷军说自己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高于10%的说法,雷军觉得这样是华为不懂搞研发,高管不亲自做研发。雷军表示,小米的高管都是有研发背景的。
雷军还说,当然没有钱干研发的不行的,但那也不是某些人机械理解的没有10%投研发就不行。雷军还表示,小米有足够的研发经费,并且给研发人员的是股权激励。雷军举了苹果只花2%投在研发上的例子,举这个例子也是在说明效率的问题。
在去年6月21日香港小米上市投资者推介会上,雷军还谈到了研发投入的问题。雷军当时说,小米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35亿人民币,这对一个只有7年历史的公司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另外,雷军还说在研发投入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投入不在账单里面,雷军说:“第一个,小米的团队在IPO之前只有60%的股权对大多数是工程师;第二个,小米的生态链模式也是基本是研发单位,绝大部分的老板都是工程师。所以,我们应该把股权激励分配到了极致,才会使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因为科技创新成为亿万富翁,所以小米是极度的重视研发,付了天文数字的股权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