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对《小美人鱼》的嘲讽是思想的倒退
作者余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美人鱼》上映之前,对本片的争议就从未停息。舆论的焦点竟然全部集中在了主演海莉·贝利的颜值上,其中不乏比较恶毒、过分的吐槽和批评,确实让人意想不到。与其说人们关心的是主演的颜值,不如说是我们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探索多元文化。看来,主角颜值引发的争议背后有一个真问题——当下的社会思想正在不断倒退、回流,越来越保守,呈现出极端化的趋势。
关于海莉·贝利,必须旗帜鲜明地说一句,至少从角色的适配度上来说,她没有任何问题。演技合格、歌喉动听,各方面表现都挑不出大毛病。事实上,她在大银幕上的形象要比静态的照片更生动和活泼,因此,如果有人执意要在颜值问题上纠缠不清,那么很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内容和主题来看,《小美人鱼》是典型的迪士尼电影,风格轻松愉快,外加出色的音乐制作,当然,也很与时俱进。这一版的《小美人鱼》不再把故事的重心放在王子的负心和薄情寡义,也不再去讨论真爱的珍贵之类的陈旧话题。这一回,本片其实要表达的是不同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问题,这虽然也称不上有多少创新性,但无疑是进步和积极的。
一出场我们就发现,小美人鱼不只一个,而是汇聚了各处海洋的代表,因此也解释了这一回的主角肤色问题——有白人,有亚裔,当然也会有黑人了。更重要的是,小美人鱼和王子的故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见钟情”,而是源自她对人类世界的向往和好奇。这里必须说一句,不要把这个设定理解为创作者的自高自大(似乎人类世界比海洋世界更完美),而应该把它看成一种隐喻——如果我们对未知的世界都没有了好奇心,人类还能进步吗?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王子也对海洋世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把自己不停出海冒险的理由解释为不探索新鲜事物就跟不上时代,话说到这个份上,本片要表达的价值观已经呼之欲出了。
有意思的是,这回男女主人公的家人也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明的变化过程。海底的国王川顿一心阻碍女儿接触人类世界,既是因为妻子当年被人类所害,也是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城堡里的女王也是一样,被“美人鱼会危害人类世界”的传言困扰的她,并不愿意王子继续出海冒险。但一系列的波折也催化了他们的改变——前者学会与女儿和解,试着去倾听她的心声和理想;后者本来就收养了王子,显示出宽容和善良的一面,了解到美人鱼的真实情况后,自然也是欣然接受。
《小美人鱼》上映后,口碑出现分化。文化的多元、交流的开明,这些本来象征人类精神世界追求目标的符号,如今成了被批评和嘲讽的对象。小美人鱼的颜值问题只是表象,内里的实质还是对“进步”的拒斥和恐惧。在这个变化、分裂的世界,人们会有这样的思想倾向并不奇怪,但如果任由其滋生、蔓延,又会产生怎样的恶果?至少,用颜值、肤色去攻击一个人,并不高级。
当然,《小美人鱼》绝非无懈可击。比如,动画里的海洋生物很可爱,但转化真实的影像后,似乎就有点违和和不自然。又比如,前端的剧情铺垫过于冗长,后期两位主角的爱情发展又太过突兀和简略,造成叙事上的不顺畅。
更重要的可能是有些网友提出的一个问题:既然都是向往不同世界的交往和理解,既然都是强调对新世界的探索和冒险,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把王子变成人鱼算了?这也不能完全怪网友“抬杠”。海洋世界和人类世界之间的差异毕竟是客观存在的,互相体谅也没有那么容易,本片为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似乎选择了回避和消极的态度。
不过,比起小美人鱼化成泡泡的传统结局或者人类世界与海洋世界势不两立的情况,或许本片提供的理想结局才是更值得追求和肯定的。如果人们连理想都不敢树立,连崇高都不敢追求,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美好和希望可言呢?
为啥攻击这个电影心里没点儿数啊?是因为演员吗?那不是因为看不惯美国虚伪的圣母嘴脸吗?一边是警察可以对黑人肆意的锁喉、射杀,一边不遗余力的把黑人往各种电影里面塞,以宣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靠好莱坞电影把自己包装成天堂,然后动不动拿人权问题审判其他国家。说起来跟这个作者挺像的,从电影里找道德优越感,转身就批评别人。
真心给这个作者一点建议,以后少出来混,档次太低,现在网民不好骗。
这里仅指海的女儿这个故事的大框架,不是指任何人鱼类的传说。人鱼传说自古以来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
选什么演员剧情怎么样迪士尼说了算,但是吐槽演员吐槽剧情是所有人的权力。
所以作者是想用美国的政治正确来堵中国人的嘴?这可真是拿明朝的上方宝剑砍清朝的官。
善恶美丑都由你们说了算
就从文字来说吧,这篇东西最多了是个低年级大学生的水平,就像大一学生努力尝试表达但想来想去还是一肚子高考作文辞藻。这短短一篇文字,我们来看看作者堆砌了多少主观因素:恶毒、吐槽、批评;多元文化、倒退、回流、保守、极端化;不同世界、不同文化、沟通、理解、创新、进步、积极;向往、好奇、自高自大、隐喻、好奇心、进步;多元、开明、精神世界、追求目标、符号、批评、嘲讽、表象、拒斥、恐惧、变化、分裂、滋生、蔓延、恶果、不高级;交往、理解、探索、冒险、差异、体谅、回避、消极;势不两立、追求、肯定;理想、树立、崇高、追求、美好、希望。
之所以写得这么矫情幼稚,我猜作者也头疼吧,任务是领了,对着命题作文也是苦恼。所以只好拿观念语汇来充塞,用意识形态来唬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所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的头衔……我只能说自媒体确实门槛低。
本文最有意思的一句话是“他把自己不停出海冒险的理由解释为不探索新鲜事物就跟不上时代,话说到这个份上,本片要表达的价值观已经呼之欲出了。”作者干脆大方点,直接说“你国人不接受小黑泥鳅就跟不上时代,话说到这个份上,本文要表达的价值观已经呼之欲出了。”
但最值得玩味的还是最后一段。那作者认为的理想是什么呢?传统故事中的自我牺牲不可取,反抗压迫的斗争也不可取,只有大团圆才是可取的。也许在作者看来,只有充分认同了米国这种观念扭曲和价值侵犯,并主动皈依,才是理想,才是崇高,才是美好和希望,才是世界大同吧。
随便吧,反正这电影就是不卖钱,米式正确在中国没玩转,让作者写得很头疼,有这个事实在,我就很欣慰。
选什么演员剧情怎么样迪士尼说了算,但是吐槽演员吐槽剧情是所有人的权力。
所以作者是想用美国的政治正确来堵中国人的嘴?这可真是拿明朝的上方宝剑砍清朝的官。
包容没有学会,双标倒是玩的贼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