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杂志的精神
【虎落平阳按语】2010年2月4日,华师大年轻教师刘阳以“谈艺”之笔名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书刊评论《 杂志的精神》,评论对象系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新圃》月刊,是时该杂志正由文学博士、学报副主编严军教授担任主编,老夫担任执行主编。13年弹指一挥间,而刘阳却由讲师成了著作等身的教授、长江学者。
(新浪转载)
杂志的精神
中国经济时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204/23387371328.shtml
■谈艺
(刘阳近照)
时光匆匆,在大学讲台上授艺已一年有半。以文学的名义经历了从学子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我曾一度将专业幸福感单相思般寄托于讲台下一张张泛着朝气的“90”后脸蛋。但事实证明,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运作规则,让今天的靓仔倩女们再像我辈一样沉迷于书的国度,已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是在最需要大量自主读书积累的中文专业,网络游戏和校园恋爱也正迅速取代各种文学经典成为姑娘小伙课余饭后的主打节目。面对这样的情形我想模仿一句美学谚语,“不是缺少精神,而是缺少提升精神的引力。”假如有一本充满精神引力的杂志,能让学子们一卷在握之余遍感宇宙风华草木温情人世悲欢,激发年轻的心灵热爱读书的兴味,那将细水长流功德无量。
也许,美丽的期待会带来美好的机遇。在我有限而精挑细选的阅读视野里,杭州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新圃》杂志是一方思想与精神的高地。它十分偶然地进入了我的视线,并很快以其迥异于同类刊物的独特气质使我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几年来,能分享它带给我的精神乐趣我很愉快,也让我有话想说。
(《语文新圃》封面)
毫无疑问,如今已是个报刊满天飞的时代。尤其是码字出书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的语文界,瞅准考试经济办份杂志、印些试题、卖点版面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这不妨碍我对《语文新圃》表示钦佩,因为杂志与杂志不一样。记得当从一位朋友那里见到改版后的这份清香素雅的刊物,我的第一阅读反应是“不合时宜”四个字。从定位到版块到各栏目再到一篇篇具体稿件,都鲜明透露出一种逆水行舟的姿态:几乎很少有应试指津之类流俗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思想驿站”、“敏感话题”、“美文意采”、“阅读沙龙”、“思维魔方”……在言论、诠释、知识、采风、观点、读本、写作等版块分辖下,二十余个栏目各司其职争妍斗艳,又多元纷呈序列井然。老实说,初见之下纵然惊奇却也不免滋生出一丝隐忧:应试教育“江海翻波浪”的当今之世,这样的杂志能走多远?
时间慢慢冰释着我的疑虑。因为月复一月,我能直观地感到,这本以“中国语文类杂志的‘读者’”为宗旨的杂志,几乎每期都在开卷的显著位置刊登两三篇深度针砭和解剖当前中国人文教育弊端的杂文随笔,而出现在这里的作者们,多是鄢烈山、赵健雄、吴非、徐迅雷、傅国涌、吴祚来、蒋元明、张金岭、黄波这样长期活跃在国内杂文界,对人文教育一往情深的思想者。其他的作品总体上看,也都是有真正一得之见的好文章而非“打个嗝也是摘要,放个屁也是关键词”的平庸教育教学论文。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使《语文新圃》在改版后短短数年间成为一本由知名杂文随笔作家奠定品位、由语文界广大作者保持锐气与学理的优秀人文杂志。作为一个也曾题海浮沉,深知语文教育个中三昧的过来人,我要说今日中国附庸风雅热衷于全民嘉年华的报刊已经太多,能让人有一点精神追求的杂志却太少。为此我愿意在这里向每一位对人文思想、对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教育大国的教育现状怀有关注兴趣的朋友真诚推荐这本好杂志,你将不会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语文新圃》封面)
渐渐地我也能感觉到,站在这本特立独行的杂志背后的,是一个以思想为最大快乐的编辑群。杂志是人办的,杂志的精神也体现着人的精神。时至今日,看多了屈服于商品经济大气候而跪着办刊的情形,我不知道这本杂志是如何处理社会与经济两种效益的矛盾的,只想向《语文新圃》的编者们道一声感谢,感谢你们在一个精神力量日趋式微的时代用自己的努力保持着人文的尊严。祝愿更多这样的好杂志冲破世海俗流,面朝大海迎着人类精神的“朝阳”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