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中的电力工业

156项工程中的电力工业

500

解放前中国的电力工业是什么样的?

 

新中国的电力工业是在旧中国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说旧中国的电力工业几乎是空白的?我们从三个方面看:

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

电网;

电力设备制造。

 

1949 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 年发电量只有43 亿千瓦时, 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1 位和25 位。

当时除东北仅有一条220 千伏线路和几条154 千伏线路, 以及京津唐和台湾省建有规模不大的地区高压电网和上海市建有33 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外, 其它地区只有以城市供电区为中心的发电厂, 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

500

解放前中国没有制造一台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的制造数量也屈指可数。

发电标准煤耗率1949 年高达1020克/千瓦时降, 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仅有2330小时(1949 年), 线损率23.35 % (1949年)。

 

电力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能源。

电力工业的落后是旧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重要表现。

电力工业的发展则是新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苏联援建“156项工程”中的电力工业项目

 

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始于苏联援建时期。

苏联援助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大规模发展的前提:当时的中国缺少发电设备,缺少资金,缺少人才;当时的中国没有电力设备制造能力。

如果没有外部援助,怎么可能快速发展起来?

这也是很多落后国家的现状,在发展经济时必然面临的问题——什么都缺!

500

整体建设规划

在中苏双方签订156项工程的协议后,中国迅速在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规划建设了一批骨干电厂。

此外,围绕这些骨干工程,还有一些自建电厂、扩建老厂、自备电厂、列车电站等工程项目。同时,自主建设了一批水电工程,电力网的建设与发展也取得了成就,建设了一批输变电配套工程。

在发电技术方面,由于得到苏联的援助,中国电力工业的火力发电设备开始向中温中压和高温高压机组迈进。

500

“一五” 时期, 火电建设方面:以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23 项火力发电工程为中心, 在阜新、抚顺、富拉尔基、吉林、西安、郑州、太原、包头、重庆、武汉(青山)、开远等地重建或新建了一批骨干电厂。

这23 项火电工程共计装机容量为146.4万千瓦, 其中 “一五” 计划期投产的装机容量是84.1万千瓦。

 

“一五” 计划期间建设的水电站有:吉林的丰满(改建), 四川的狮子滩四个梯级, 福建的古田溪一级, 浙江的黄坛口, 江西的上犹江, 广东的流溪河, 河北的官厅, 辽宁的大伙房, 安徽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 新疆的乌拉泊, 云南的以礼河二级、石龙坝(改建), 西藏搁萨的夺底等。

 

苏联援助项目占比

"一五"期间,安排电力工业限额以上建设项目107个,其中电站项目92个,建设规模376万千瓦,送变电工程项目15个。

五年计划建成投产电站54个(其中苏联援建9个),加上限额以下的项目,"一五"时期,中国电力设备装机容量增加了268万千瓦。

 156电力工业项目建设成果

 

“一五”计划, 执行的结果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

5年内计划新增机组容量为205 万千瓦, 实际完成246.9 万千瓦, 超额完成20.4 %;

计划年发电量指标1957 年为159 亿千瓦时, 实际1956 年完成166亿千瓦时,1957 年完成193亿千瓦时, 提前1 年超额完成任务。

5 年内的平均年增长率, 装机容量为18.9 %(其中火电为15.3 %, 水电为40.2 %), 年发电量为21.9 %(其中火电为18.6 %, 水电为21.1 %), 水电的发展速度处于领先地位。

500

500

由于高速度发展的结果,1957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464万千瓦, 年发电量达193亿千瓦时, 使中国的年发电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从1949年的第25位上升到1957年的第13位。

虽然整体上中国发电量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基础太低且其它国家的发电增速较快,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绝对量上的差距实际上被拉大了。

 

1957年,中国的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比例从1950年的0.48%增加到1.07%;

1957年,中国的发电量占美国发电量的比例从1950年的1.18%增加到2.69%。

中国和美国在发电量上的差距从1950年的3841亿度电增加到6971亿度电。

500

苏联援建工程的作用和影响。

 

苏联的援助是中国电力工业能够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前提:

苏联提供的设备是中国电力工业建设的物质基础。

苏联的帮助给中国电力工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软件支持。

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完整的电力设备制造体系,使中国电力工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在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建设经验近乎空白的条件下,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系统性工业建设,使中国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进入工业国行列,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苏联援建中国电力工业的25个项目,使中国迅速重建或新建了一批骨干发电厂,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电力建设的开始。

 

500

物质基础:

"一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建设了一批6000千瓦、1.2万千瓦中温中压和2.5万千瓦高温高压的汽轮机组,3000、6000千瓦和1万千瓦的小型水轮机组,恢复了丰满发电厂6.5万千瓦大型水轮机组。

 

"一五"时期投产发电装机中,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机组投产183.4万千瓦,进口设备单机6000千瓦及以上为161.36万千瓦,占该类机组的88%。

 

由于采取了以进口设备为主的计划安排,不仅保了"一五"计划装机投产任务的超额完成,而且还提高了单机容量的水平。其中初期建设的火电机组大多从苏联进口,1956-1957年,国产6000千瓦、1.2万千瓦火电机组相继投运;水电机组除丰满发电厂外大都是国产设备。

通过一五的建设,水电提高到单机7.25万千瓦,火电单机提高到中压机组5万千瓦、高压机组2.5万千瓦的新水平,这也对中国电力工业向着大机组迈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软件支持:

在中国电力工业开始建设时,中国本国的技术力量包括设计、施工等技术力量还十分薄弱。

"一五"期间,通过苏联援助工程,锻炼了中国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和施工建设能力,为后来的自力更生、自主建设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一大批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建立起自己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队伍。

通过援建工程,中国的新装火电机组达到5万千瓦中温中压和5万千瓦高温高压、水电机组达到7.25万千瓦水平,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技术的迅速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在苏联的援助下,我们迅速建立了哈尔滨、上海和西安三个电站设备制造基地。电器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大多数产品的制造填补了当时中国电器工业的空白。

在此期间,建设了一批生产汽轮发电机组、高压电器、电气车辆、电力电容器、控制微电机、整流器、精密电表等产品的工厂,三大电站设备基地开始形成。

这些工厂的建成,对中国电器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条件。

 

苏联援建电厂的开创性作用

 

我们将视角转向各个省市,苏联援建电厂对各地的意义十分重大。

苏联援建的电力工业项目是很多省市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厂。

苏联援建的电力工业项目不仅显著增加了各地的装机容量,同时也是先进技术的样板。

 

 

1、黑龙江富拉尔基热电厂,是中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厂。

富拉尔基热电厂的建成投产使中国的电力工业进入了发电设备高温高压的时代,标志着中国火电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

2、作为典型的坑口电厂,辽宁阜新发电厂的扩建工程,安装了新中国第一台2.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

3、抚顺发电厂扩建工程被列为国家"一五"和"二五"重点工程,安装了新中国第一台苏联产的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一五"扩建后,总容量增至22.75万千瓦,比1949年末增加2.39倍。1952年至1959年先后经过6期扩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火电厂。

4、吉林热电厂是中国第一座电子自动控制电厂。

5、北京热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联产电厂,它的建成投产对服务中央领导机关,缓解首都用电紧张局面,改善北京人民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6、河北省石家庄中温中压热电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河北省无供热机组的历史,为石家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电力和热力保证。

7、太原第二热电厂的投产,标志着华北地区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开始运营。

8、包头第一热电厂是包钢的动力之源,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提供了充足的热、电动力。包头第二热电厂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担负着为内蒙古西部重工业提供能源的任务。

9、青山热电厂毗邻武汉钢铁公司,是长江以南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一直是华中电网的主力发电厂,是鄂东电网的重要电源支撑。

10、洛阳热电厂与国家重点工程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毗邻,是河南省第一座高温高压机组热电厂。

11、1953年在灞桥热电厂投产的苏制6000千瓦机组,是陕西省最早投产的中温中压机组,为西安市政、纺织和国防工业提供热能和动力。户县热电厂于1957年建成发电,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高温高压热电厂之一,为西安市西郊工业区提供能源。

12、成都热电厂是四川省历史上第一台高温高压热电联产电厂,成为四川省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3、重庆发电厂是西南地区"一五"时期建设的较大的中温中压火电厂,经过多次扩建,建成了西南第一座自动化火电厂,是当时四川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14、云南开远发电厂是云南第一座半自动化中温中压燃煤凝汽式火电厂。

 

500

 

156电力项目与各工业基地的关系

 

苏联援建大型发电厂的地域分布是与其它工业项目建设紧密相连的,是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工业体系的整体安排。

阜新、抚顺、富拉尔基、吉林、西安、郑州、太原、包头、重庆、武汉(青山)、开远等地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一批骨干电厂,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这些城市的援建项目。

阜新:煤炭基地,阜新海州露天矿、阜新新邱一号立井。

抚顺:煤炭基地,抚顺东露天矿、抚顺西露天矿、抚顺龙凤矿、抚顺胜利矿等。

富拉尔基: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富拉尔基特钢厂、第一重型机器厂等。

吉林:化学工业基地,吉林氮肥厂、吉林电石厂、吉林染料厂。

西安:输电设备制造基地,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绝缘材料厂、西安电力电容厂、西安高压电瓷厂。

太原: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太原氮肥厂、太原化工厂、太原重型机器厂。

包头: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包头钢铁厂、内蒙古617厂和内蒙古447厂。

武汉: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

 

新中国这些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电力项目的建设。

在规划建设这些工业基地时,需要配套建设电力项目。

苏联援助建设的电力工业项目,其意义不仅仅是电力,而是帮助我们建设了配套完整的产业基地中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工业化需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从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看,苏联援建项目增加的装机容量是有限的,仅有200万千瓦左右。

苏联的援助在产能上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在技术上的帮助是巨大的。

 

1960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92万千瓦;

1980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587万千瓦。

苏联25个电力工业项目形成的生产能力只有213.7万千瓦,高于中国1949年的全国的发电装机容量,但是占1960年装机容量的17.9%,占1980年装机容量的3.2%。

 

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是怎么来的?

主要依靠自己的建设。

500

但是苏联的援助我们不能忘记。

苏联提供的技术是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起点。

苏联帮助我们建设了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这是中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苏联的技术,因为电力工业的技术一直在进步。

火力发电机组的蒸汽压力从高温高压到亚临界,再到超临界、超超临界。

 

中国从1956 年4 月国产第一台0.6万瓦火电机组在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发电以来, 国产发电设备品种不断增加,发电机组容量不断扩大。

60 年代10 万千瓦国产机组投产, 70 年代20 万千瓦, 30 万千瓦国产机组逐步成为发电企业的主力机组, 80 年代末国产第一台60 万千瓦机组在安徽平圩电厂投产发电。

到1998 年全国30 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达到240 台8154 万千瓦, 成为目前运行中的主力机组。

 

中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要归功于我们掌握了技术。

掌握了技术才能制造更多的发电设备,扩大本国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

掌握了技术才能跟上国际技术进步的步伐,不会在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在上个世纪苏联不仅仅是援助了中国,也援助了很多国家,建设了不是工业项目。

特别是苏联援助印度建设了70多个工业项目,包括钢铁厂、重型机器厂、重型电机厂等,但为什么印度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中国?

产能的意义有限,更重要的是技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根本达到区别在于印度等国家未能掌握技术,基本停留在苏联援助的水平之上。

 

500

2011年,中国的发电量达到4.73万亿度电,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电量最多的国家。

此后中国的发电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20中国的发电量达到7.42万亿度。

同期美国的发电量基本仍维持在4.3万亿度的水平,2020年中国的发电量比美国多73.8%。

 

回首过去,不忘来时路。

我们要记住中国电力工业的起点,要记住苏联的援助,更要记住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掌握技术才是根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