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自尽:日本武士很少有人能做到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切腹,作为日本特有的自杀文化,是我们很难理解的一种文化。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谈谈关于“切腹”的一些事。

(温馨提示:本文图片和文字,经过筛选与把关,内容并不血腥。不过,如果心理承受能力非常之低的读者,建议慎重考虑后再进行阅读。)

在现代的很多抗日影视剧或日剧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一幕,日本武士不成功,便切腹。

在日本人奉行的“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是日本武士最光荣,最体面的死法。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01

切腹的起源

 500

日本早期切腹

切腹最早出现在日本永祚元年,第一个切腹而死的人叫藤原义。他白天过着优雅的贵族生活,夜里却摇身一变,成为无恶不做的大盗,骚扰京都的大街小巷。

他武功高强,而且诡计多端。当时京都的捕快用了好久的时间,才摸清他的真实面目。

一天晚上,藤原义作恶归来。在自家院外巡视一番,见无异况,闪身越墙而入。他不知道的是,不远处的三个武士恭候多时,终于确定了他的身份。

等到后半夜,官兵包围了藤原义的住宅,准备将其一举擒获。然而令他们大为惊愕的是,藤原家灯火通明,院门大开,官兵门满腹狐疑的的冲进院中。

500

影视剧图

只见藤原义坦胸露腹,盘坐于堂上,膝上横着一柄雪亮的太刀,正在悠闲地吹箫。箫声凄凉,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曲子。

官兵们围在堂下,没有人敢贸然上前捉拿。一曲吹罢,堂上堂下一片静寂。藤原义举起太刀,刀尖指向自己。官兵们屏息注视,都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藤原义把刀用力的插入腹部,将腹部一字切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兵,倒地而死。官兵们吓得无人敢上前一步。

看到藤原义如此骇异的自杀方式,官兵们顿时惊呆了。他们被藤原义的气场和举动怔住了,崇尚武士精神的日本人觉得这才是最适合大日本武士自杀的方式,灵魂和心志都能见之于众,可谓“一片丹心照汗青”。

02

切腹的成形

镰仓幕府建立后,贵族掌权的时代结束了,武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当时的武士将“武士道”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所以,但逢丢失阵地或被敌俘虏的情况,武士们都选择剖腹自尽。

这种切腹自杀,成为了日本武士道最崇高的典范,从而也成为每个武士的必修科目。

日本人都认为,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释放自己的灵魂,体现自己的忠心。

所以不管是犯了什么样的罪,只要切腹自尽,将灵魂释放出来,国人就都能原谅,不再追究。

 03

切腹的过程

切腹是日本武士才有的特权,平民没有资格选择切腹。不仅如此,武士切腹的刀法也非常讲究,横切一刀叫做一文字切,横切三刀叫做三文字切,横切一刀,竖切一刀叫做十文字切。

500

影视剧图

《播磨国风土记》记载,“在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剖腹者并没有介错人协助,会直接于腹部割开十字形状,内脏爆裂流出,直至失血过多死亡。”

这种切法都是将肚皮划开, 并没有伤及内脏,如果及时救治,是死不了的。

所以选择以这种方式自杀的人, 通常是死于失血过多。从切腹到死亡,往往要经历几个小时。

日本“神风特攻队”创始者大西域治郎,死于切腹。由于没有招请协助自杀的“介错”,因此在切腹后15小时死亡。

所以切腹后,一般人都会大喊大叫,有的甚至会乞求他人救治, 很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到他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

04

切腹的衍变

为了避免武士在切腹后因痛苦难耐而向人求救,以致做出丢脸的事,切腹便衍变出了不同的方法。

首先是腹部横切一刀,然后立即回刀割断自己的咽喉。这种切腹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切腹后所承受的痛苦。

其次是腹部横切一刀后,立即用刀向心窝刺入,再用力向下拉,形成十字。

这种切法虽然也会很痛苦,但较于最初的切腹方法,大大的缩短了痛苦的时间。所以后来比较硬气的武士会选择这种切腹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切腹已然没有了最初的那种纯粹。武士自镰仓幕府以来的政治地位,让“武士道”的精神开始糜烂。即便是衍生出来的切腹方法,依然显得过分残酷,让日本武士却步。

在这种背景下,介错人出现了。

05

介错人

 500

后方立者举刀者为介错人


所谓介错人,是指在日本切腹中,那位被找来作为切腹者助手的,在最痛苦一刻替其斩首的人。

介错人一般是剖腹自杀者的亲友。武士如果战败但输得光荣,对手可能会为了向其勇气致敬,而自愿担当介错人。

日本当代作家三岛由纪夫在切腹自尽时,在腹部割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

森田必胜用名刀“关孙六”为其进行介错,但连续三次未能成功,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

所以介错人一般也会选择剑术高手。

500

三岛由纪夫

06

拟腹

即便是有了介错人,还是有好多武士对切腹望而却步。他们既不愿丢武士的脸,又不想受切腹之罪,所以相继而生“扇子切”和“拟腹”。

所谓扇子切,就是以扇子或木刀来代替切腹用的小刀,作为形式上的切腹,实际上是由介错人下刀杀死切腹者。

而江户时代被赐切腹的高级武士,往往切腹人手刚刚拿起胁差(也称胁指) ,介错人便下刀杀死切腹人,称为“拟腹”。

不得不说,所谓的切腹自尽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敷衍。“扇子切”和“拟腹”的出现更是让切腹自尽名存实亡。

可笑的是,二战过后,很多日本战犯都想用切腹来彰显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可真正做到的却是寥寥无几。

最后再补充一点,在现代日本社会,作为自杀手段的切腹几乎已消失。切腹,一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词汇,已退化为一种“意象”,存在于网络空间。日本网民喜欢用它来抨击失政的政要、失职的官僚和企业家,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