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黄百韬兵团时华野伤亡较高,是因为粟裕轻敌?

  • 秦风汉韵 冰淇淋没啥热量的,要是有热量,它能冻成冰?
    机动性的巨大差异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战略脱节:蒋介石和国防部的作战计划,常常是基于这些王牌部队的机动能力来制定的,要求他们快速驰援、分割包围。但他们忽略了占国军绝大多数的杂牌军、非嫡系部队还完全依靠“两只脚”。结果是:
    快的等慢的:快速部队冒进突出,侧翼暴露,很容易被解放军“围点打援”或直接吃掉。
    慢的跟不上:后续步兵部队拼命赶路也追不上,无法及时形成合围或巩固阵地,导致整个战役计划流产。
    战场实例——淮海战役(徐蚌会战)
    黄百韬兵团之覆灭:1948年11月,黄百韬第7兵团奉命西撤徐州。他的部队因为有大量重装备和非战斗人员,行动并不像想的那么快。同时,他必须等待从海州西撤的另一个杂牌军第44军(靠双脚行军),耽误了整整两天宝贵时间。就是这两天,让华东野战军主力追上并将其合围于碾压圩,最终全军覆没。这就是“快慢不一”导致灾难的经典案例。
    黄维兵团之覆灭:黄维的第12兵团是真正的国民党军精锐,机械化程度很高。奉命从河南确山疾驰徐州战场救援。他们一路沿着公路高速推进,但孤军深入,与左右友军完全脱节。最终被中原野战军诱入口袋阵,困于双堆集这片无法发挥机动优势的狭小地域,同样遭到围歼。

回复1

  • 落雕都督 众爱卿,下班了!
    1948年10月3日,凯申公就批准了杜聿明的徐州作战方案,即收集六到七个兵团,在津浦路上摆长蛇阵,在徐州摆三到四个最能打的兵团作为机动力量[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如果黄维能来的话就更好了],这样可以随时从徐州出动两个甚至三个兵团伺机先与中野决战,中野只有十二万人,肯定架不住两、三个兵团的围攻……然后再回头对付华野……在宿县[孙元良]、固镇[李延年]、蚌埠[刘汝明]则各摆一个兵团守卫交通线,以正规主力兵团守要点,比之前济南战役王耀武手下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杂牌又高一个档次,在“徐州主力”去找中野“决战”期间,津浦路各要点应该能抗住来自华野的攻击,确保补给线安全,至少能多拖延几天……
    但是11月6日淮海战役发起时,黄百韬兵团为什么还在路上踟蹰?整整一个月他都在等44军么?
    同日,黄维兵团从确山、驻马店等地出发加入淮海战场,于11月12日赶到颍河阜阳渡口,接下来堂堂机械化精锐兵团居然在渡口被中野第二十旅连续阻击了三天不得寸进,只得于15日绕行,直到11月23日才拱到中野的预设阵地南坪集,这叫高速么?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