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葬俗,死亡哲学有何不同?

  • 文中多少还是说了些现实原因。
    古代中国农耕文化,个体想要生存必须依赖家族或是家庭,否则抢资源抢不过别的家族, 比如水资源。
    而西方资本萌芽早,个体能较早的独立出去并生存。

    现在的中国人也差不多要和西方的丧葬文化靠齐了,这是人性决定的, 社会发展到不需要抱团,个人也能活下去。
    这也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亲缘越来越淡薄,等老一辈人都走了后,基层的丧葬文化要消失大部分。

    总之就是,看个人能否脱离家族或家庭能否很好的生活下去。

回复1

  • FGfggfGF_MGT 改变凝聚为广义生命,是混沌中的有序、消逝前的灿烂
    首先文章没怎么表达你提到的这些意思,其次这些“原因”也并不准确。
    古代中国社会更依赖团体(家国情怀)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更高的人口密度,需要面对更大的资源约束,只有农耕社会才能供养如此多的人口,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大规模的人口治理能力,农业基础建设是农耕型政府的必修课,统一管理的群体意识就会不断强化。
    同理,古代欧洲人口密度低,人均资源丰富,不需要基础设施百姓就能依各地资源禀赋生存下去,欧洲被“一块封底一种文化”的多样性铺满;平原上纵横的河流便利了交通,交易与贸易催生出重商主义,这也是封地间互通有无的必要条件,由此集齐了欧洲人骨子里的坚持个性和交易属性。
    丧葬文化,以死见生,逝去的是死者,操办的却是生者,用播种死者肉体的形式,去保育凝聚生者意识的规则。
返回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