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六、七十年代不挨饿的人,都是干部的亲属子女

回复6

  • 星海小卒 道虽迩,不行不至
    当年河南的基层干部是这么不堪吗?还是只有你所在的生产队是这样?又或者说是你随口胡说的。那时候村里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交流可比现在要频繁很多,孩子们更是一天到晚东家西家跑来跑去,各家各户每顿吃啥根本不可能是秘密,你觉得基层干部敢明目张胆搞特殊化吗?
  • 不,基层的大队书记,看情况,58年以后,开始搞公社,后面开始吃大锅饭,有些地方,当官的,确实有办法,有的地方,当官的也不能幸免。但是镇以上的干部,确实不会饿饭。也没听说饿死,那怕是进入动荡的十年,镇以上的主要干部,也能在除了被批斗的其它时间,被组织保护,比如去某校学习,那些地方,现在就是老干部疗养中心,党校等。后来,潮起之时,干部就不见了,造反派低落时,他们就回来主持工作,农村并没有一直乱,因为农民自己也清楚,不种地,就没有饭吃。所以,潮起之时,都是农闲时。
  • 懒汉家确实如此。
  • 退而结网观鱼 退而结网不羡鱼
    这样的话,一般是地富反坏右的后代说的。
  • 我估计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大队书记对应的是村社区。还有一个公社书记,正科级,这才是对应的镇街道一级,真正有权的。你是不是看到都是个社字,把公社书记当大队书记了?而且当时最有油水的是供销社,计划经济下供销社掌握各种紧俏物资。你编供销社还像样点,编什么不好编大队书记。
  •   别胡扯了,我外公当年就是书记,但我妈妈舅舅们当年可没少吃苦。
      据母亲讲,平时都是大量的红薯块加一点米混一起煮,但也不管饱。只有生日那天,外婆才会单独分一碗白米饭给母亲。
      但经常饿,因为工作量大。那会儿烧柴,母亲常常要和家族里的同辈去十几公里外的大山上砍柴挑回来。
      平时吃不饱,母亲就去她外婆家(相隔不远,我称呼为老外婆)找点吃的。老外婆心疼母亲,常常自己节衣缩食给一点。
      什么南瓜的老藤,一些我们这辈想象不到的东西,母亲他们都吃过。
      说有一次,家里长辈,把一张挂墙上晾干几年的牛皮给炖了,还问母亲舅舅们好不好吃。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