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愿意承认,学习是一件主要看天赋的事情

回复13

  • 好逸恶劳是本性。克服好逸恶劳已经是非常难了,比较来说,学习算是容易的了。
  • 你看到的是已上高中的,那被中考刷下去的学生就不在你观察的范围里了。
    上不了高中的有些还就差在智力因素上。(有主观能动性,但入门困难)。
  • 自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本人客观(基因)条件有关,也就是说自律这件事情,不是你想自律就能一直自律的。
  • 中国人不承认学习天赋?天下才华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 如果大专也算大学,你这句话是成立的。
    但是靠一个好一点的本科,985、211这种,资质平平是不太行的。
    录取率决定一切。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2021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44.6万人。

    2010年到2020年,全国每年新入学小学生数量大概在1600万到1800万的范围上下浮动。未来十年,尽管新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明显走低,但每年新入学小学生数量会至少在1000万上下。

    也就是说,即便所有孩子都没有“懒”“马虎”“好逸恶劳”的毛病,全都争当勤能补拙标兵和做题家,最后依然会有少则55%,多则75%的孩子考不上个大学

    作为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并不是你勤奋自律习惯好,就一定能在成绩、升学上有回报;而是你要通过勤奋自律习惯好,最终在成绩上进入全体同龄人的前25%,才能在成绩、升学上有回报。而最直观的就是你模考的分数能在全县、全市学生中排到什么档次。

    如果大家都勤奋自律习惯好,那依然是智商天赋就处于同龄人前25%的孩子,最终在成绩上也拥有进入前25%的最大概率,毕竟人的智力水平分布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大体符合正态分布曲线的。

    而所谓的“勤能补拙”,放在升学竞争里,本质上就是智商天赋不在前25%的孩子,通过勤这种主观能动性,拿到了前25%的成绩;而被其挤掉的,是智商天赋在前25%,却因为“懒”“马虎”“好逸恶劳”等负面的个人主观因素,在成绩上掉出前25%的孩子。

    从这个层面上讲,当年流传甚广的“黑板上挂皮鞋和草鞋”的传说(尽管黄冈中学从不承认),之所以很多人认同,就是因为这个对比很切合升学竞争的本质。
  • 很多人努力的程度还没达到需要拼天赋的地步。
  • 这个是幸存者偏差。能上高中的已经是有学习天赋的了。打死也考不上高中的大有人在。
  • 我国高考哪一年恢复的?自己算下
  • 大熊猫 杠精自动拉黑
    你这话放今天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放39年前就是瞎说了。
  • 没那么简单吧,很多时候,必须针对弱点强化训练才能进步,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弱点,只会反复练习原本就会的部分,白白浪费时间。如果自己不行,需要外力帮助,1对1辅导之类的发现弱点,找出对应的习题。
    说玄一点,就是闭关冲破玄关的。破关方法也不是一定的,有些上课看书都没用,只有针对练习才行。
  • 好吧,假设你说的是对的,请问,39年来,你为多少学生改掉了他们的懒与马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 是:知而不行,未知也。其实你自己也应该知道,学习基本依靠的是学生自己能力与学习方法和习惯,对老师的依赖并不多。
  • 从结果论,这点我也承认,但是反过来说,每个人要达到一样的成绩的成本不同,所谓勤奋自律习惯好是很看个人品格的。家长没有正确的发现才华和培养方式,没有正确的激励和惩罚机制的,孩子拿到这样的成绩需要多大的成本,而是否其他方向他能做的更好?孩子有没有其他的才华?几个家长真正清楚自家孩子除了消费级的东西以外,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他自觉地做一天?那是不是他更有可能的方向?不说培养,几个家长真正知道?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