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女方又不想给彩礼的男人是极度自私的,彩礼在我心中,就是女方父母应得的回报

  • 柳欣 水煮鱼砖家
       彩礼只能淘汰财富不合格的求婚者,而财富合格者中人渣可不少。若以财富论合格,王思聪算是上品,其沾花惹草的毛病只是雅好。如果说彩礼是中国的优良传统,那么请你完整地继承这一传统,去了解一下在收了彩礼之后女人所必须遵循的义务,最经典的文字请参照东汉时班昭、三国时荀爽,两人都写过《女戒》,你做得到吗?拿彩礼的时候叫喊继承传统,履行义务时叫喊妇女解放,核心就是个人利益。
       彩礼在大家庭制度的古代农业社会,有其合理性。女儿出嫁后与娘家基本脱离关系,每年只有春节期间可以回娘家,父母去世则连这一权利也没有了。女儿出嫁前所创造的劳动财富,都给了公婆家,而自己父母有病只可短暂探视,不能出钱出力。女儿不负责赡养父母,与此关联的是不能继承遗产。嫁出去的女儿就真正是泼出去的水,所以才有以“养大女儿不容易”为理由要彩礼,这是女方家长在失去财富、亲情之后应该得到的补偿。
       但如今是现代社会,传统大家庭已经不存在,建立在传统大家庭基础上的婚姻彩礼也就失去了存在基础。女方家庭养大女儿不容易,男方家庭养大儿子也不容易,现在也同女方家庭的女儿一样离开了,去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男方家长也丧失了自己儿子的那份劳动收入,此时再去找男方家长要补偿,就说不过去了,因为过去的彩礼是根据谁受益谁付补偿原则,如今只能去向女儿女婿的小家庭去要,而小家庭给出的补偿就是承担赡养义务。这种赡养采用一次性付清的彩礼形式也可以,但请记住,拿了彩礼后就两清了。
       过去是女方进入男方家庭,称之为嫁,但如今男方也进入了女方家庭,成为家庭成员,也是一种嫁。法律规定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没有明确包括儿媳女婿,但很显然,赡养工作没有配偶的协助是不可能完成的。当前由女婿来赡养岳父母的情况太多了,女儿出嫁已经不是泼出去的水,女婿在女方家庭中起到的作用,与女儿在男方家庭中起到的作用完全相同,那么男方家庭不是也有理由向女方家庭收取费用吗?在老式婚姻中,真正的原则不是男方要付彩礼,而是婚姻的获利方向损失方补偿,所以反过来当男方入赘时,获利的是女方家庭,此时女方家庭就要向男方家庭付彩礼。
       现如今彩礼依然还存在,自然也有它的理由。婚龄男女的数量大致相当,分层也大致相当。女性要高攀,很大数量不在同层人群中择偶,男性却可以下娶,所以大龄未婚人群中,高档次的是剩女多,低档次的是剩男多。低档次剩男可以用过彩礼来争夺稀缺资源,而高档次的剩女却不容易钓到洋金龟婿,又不好意思倒贴去加入争夺国内资源,所以彩礼似乎就成了当前普遍风俗。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过去各阶层都不讲彩礼,只是近年来外来人口加入太多,无形中将老家的彩礼风俗带来了。

回复4

  • 彩礼是变相买卖婚姻,是歧视女性把女性物化的一种表现
  • 如果媳妇娶到家,发现好吃懒做,胡搅蛮缠,彩礼也花了,那可咋整,咋算呢?
  • 登程 登上未知的旅程,体会精彩的人生。
    传统文化里面的彩礼嫁妆这些,我觉得还是张捷教授说的比较靠谱,感兴趣大家可以去B站找找他的视频。
  • 单说彩礼不说嫁妆似乎有些偏颇,而且彩礼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嫁妆,从古至今,嫁妆是女子可以支配的财产,最起码宋代以来,离婚时,原则上嫁妆是要归还给女方的。一般学者认为,传统彩礼比较轻,男子带一只射落的大雁作为彩礼,证明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即可娶妻。而嫁妆一般认为是女方预先取得了家庭财产的一部分,作为分割父母遗产的提前分配。在南方,传统上嫁妆多于彩礼,北方经济不发达,嫁妆和彩礼都较低。但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北方乡村经济恶化才导致彩礼上涨,而南方超过几个世纪的传统是溺杀女婴,因为他们已经支付不起女儿的嫁妆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返回文章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